目前,我国部分行业过度投资,产能过剩问题日趋突出,产品价格下跌,企业利润减少。那么,印刷行业是否处于过度投资状态?对于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人认为扩张过度,导致工价下跌,开工不足,已经影响行业正常发展,有人认为一般产能过剩,精细印刷产能依旧不足:有人认为海外市场广阔,中国企业应该积极争取,以扩大海外印刷业务来弥补中国印刷市场活源不足,有人认为外资印刷企业大张旗鼓进军中国印刷业,根本目的是觊觎中国印刷市场。本文无意介入争鸣,只是想指出业内人士共同努力,营造个竞争与合作共存的市场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若印刷经理人缺乏市场责任感,降低工价参与恶性竞争,势必影响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玻璃制造业、彩电制造业大打价格战,导致全行业衰退的前车之鉴我们应该引以为戒。
走市场经济之路必然存在竞争。一方面,竞争推动行业发展,促进产品创新,鞭策管理改进;另一方面,竞争又使商场变成战场,使有些人不择手段去达到目的,诱发腐败。其实,竞争与合作并不矛盾,不少时候,只有同行、司的充分合作才能降低成本,保证短周期生产任务的完成。然而,改革开放以后,从计划经济转轨来的企业明显感到了竞争的压力,于是竞争的一面充分展开,合作的面几平荡然无存。大多数企业只考虑眼前的生存问题忽视了行业的长期发展。直到积重难返时,大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才开始有意识去解决影响行业发展的共性问题。
要营造竞争与合作共存的市场氛围,形成有序、互利的竞争局面,以下几个司题值得注意。
一、心态良好,大局为重
投资不同于投机,它是一种相对长期的行为,印刷业的投资同样如此。为此,投资者应该有放长线钓太鱼的思想准备,切忌急功近利,随着印刷设备技术含量的提高,印刷投资的门槛也在不断提高。购置1台海德堡印刷机及相关辅助设备,投资就接近千万元,这些投资在一两年内收回显然不易。若企业为了眼前的生存不惜压低工价,采用低档原辅材料,到头来势必是设备受损,投资回收期更长,日后的生存环境也变得更为严峻。
反之,如果投资者抱有,个良好的心态,从维护投资环境出发,按合理的成本确定工价,不搞恶性竞争,不为当前单笔业务的成败所诱惑,最终获益的必定是投资者。如果投资者能从长远考虑,注重人才培养,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情况就会更好。
二、宏观调控,供求平衡
一般而言,供不应求时生产厂家能维持较好的产品价格,反之,供过于求时生产厂商不得不压价竞争,走薄利多销之路。但是降价竞争不等于降到成本线以下,竭泽而渔。因为在成本线以下经营,次两次可以,十次八次显然就无力承受,投资没有回报,投资的意义又将何在7由于我们国家的统计工作很不到位,干事情又往往热衷于哄而上,于是平,说印刷是都市型工业,大家都去投资印刷,说我国人均用纸量、人均年购书册数比发达国家低很多,印刷企业又都兴冲冲去分一杯羹。殊不知,我们的国情与发达国家不一样,人均收入没有别人高,人均文化水价格并非竞争的惟一武器,关键在于企业要有自己的绝活平也相差甚远,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准还有很长一段路,何况印刷还受到各种新兴传媒形式的冲击。从这一角度出发,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及时发布准确信息,引导市场投资十分重要。
三、相互信任,同舟共济
理解与友谊比什么都重要。企业之间应提倡台上竞标、台下合作,若缺乏相互诚信,刚在台上有君子约定到了台下马上放弃执行,良好的竞争环境如何形成?
目前,以低工价争取印刷业务的情况已经从国内业务的竞争扩张到了国际业务的竞争,其结果是中国人民付出了辛勤劳动,可所得有限,反而消耗了不少无法再生的资源,某些领域弄得不好还会被扣上~顶倾销的帽子。是不是付出这些代价去当没有知识产权的制造业大国7这一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只有规范市场行为,在有序,互利的大环境下走既有竞争、又有合作之路,才能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十五期间,中国印刷业发展神速,外资纷纷进入中国,民企相继崛起,传统国有企业大力度推进技术改造,新增企业和设备能级迅速提升,这些都极大地增加了产能。尽管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社会对印刷也有了新的需求,但产能过剩,开工不足已是不争的事实。于是,工价下跌,利润越走越低。与此相伴的却是能源价格的上升与员工增资期望的增加,企业陷于忙碌但很少盈利的痛苦状况。长此以往,显然难以承受,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这几年,上海地区虽然印刷工价和装订工价也在持续下跌,但轮转机印刷工价依然高于珠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这几年轮转机的扩张还有所节制,尚没有到供求失衡的地步。另外,这些持有轮转印刷机的企业在首轮彼此压价竞争以后,意识到一味地走降价竞争之路可能导致两败俱伤。参与竞争的印刷企业并没有增加多少业务,而自己和对手却同步失去了利润,损人并不利己。何况价格并非惟一武器,关键在于企业要有自己的绝活。有了这份共识,这些企业形成一种默契,对各企业的基本业务不参与竞争或象征性地参与竞争,新增业务则另当别论。碰到一个企业难以完成的大单,则以相互约定的价格共同组织生产,这样就维持了相对较高的工价,即使有所下滑也没有其他地区那么急速。这种风气与方式在行业内是应该提倡的。
围绕行业内形成有序、互利的竞争局面,避免恶性竞争一事,笔者从印刷协会老同志处也听到一些十分感人的事例。一则是关于印铁容器行业的,全国印铁企业大概有百余家,其中形成规模生产能力的有30余家,几年前围绕啤酒瓶盖的竞争同样十分激烈,利润以厘毫计,13子越过越艰难。针对这一情况,翟智荣这位长期从事此项工作、年届74岁的老同志挺身而出,向这些关键企业说明无序竞争对行业发展的利害关系,终于取得共识,从2004年下半年起,形成相对规范的行业工价,不仅印刷企业满意,顾客同样能够接受这~价格,翟智荣同志的工作也得到了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
另一则是关于出版印刷行业的。2005年上海某出版社在教材集中印刷的时候,拟对专门从事装订的民营企业的加工工价予以打折,聚集了较多同类企业的某区印刷协会集中同行的意见,表示了拒绝承揽相关业务的态度,引起社方震动,最终在上海市印刷协会的斡旋下,出版单位改变了做法。这两个事例告诉我们:同行的共识对维权十分重要,缺乏共识,仅顾及单个企业的利益,势必导致失败,反之,则存在协商的可能。在这中间,印刷协会有责任,也有能力做很多工作。
在书写本文的时候,笔者看到了时任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同志在全国政协的发言,强调优化引进外资结构,防止跨国公司在华恶性并购,以有限资金毁灭了中国民族工业的自主品牌。印刷行业同样应该防止此类情况的出现,切不要为了眼前的小利,丢失了民族印刷工业发展的大义,切不要因为是国有资产的监管代表,就代替企业做出不符合企业运作规律的决策切不要口口声声代表着职工的利益,而在实际操作中抛弃了那些为创造财富付出辛勤劳动的广大员工。
在竞争加剧的今天,中国印刷界的广大经理人应该为了民族印刷工业的发展,为了整个行业在现有基础上继续进步,团结一心,为营造竞争与合作共存的市场氛围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