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2日,北京华联印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联印刷)第四台高斯商业轮转机正式投入运营,目前华联公司的商业轮转机装机容量达到4台。据了解,新投入运营的高斯M600商业轮转印刷机,16页幅面,折页尺寸为965*598mm,印刷尺寸为960mm*588mm,装配有卓越的闭环色彩管理系统,独到的自动套准系统配置在烘箱之前,提高了套准反应速度。采用了ecocool烘箱,一体化设计可将整台设备的长度减少最多2米;二次燃烧系统,让设备更环保。新机器投产后,华联印刷的产将由2011年400多万色令增长到500多万色令;华联印刷也有能力生产出更多的精美印刷品,并大大缓解目前华联印刷产能过于饱和的状态。
“新轮转机的投入使用,将使华联的公司规模和生产能力再上一个新的台阶。今年恰逢华联印刷成立10周年,企业将在融合创新,提升技术和品牌文化上继续努力,为客户提供更加周到、更有保障的高品质服务。”华联印刷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早在2012年2月20日,华联印刷就进行了一项主题为“开源节流,融合创新,加快转型”的誓师动员大会,确定了新一年的工作主题与方向。华联印刷董事总经理朱敏大会上表示希望全体员工都要积极参与到开源节流的具体行动中来,要继续加强各面专业技术培训,支持员工自我学习和提升,也要求支持公司的各项改革,转变观念、创新服务,加快企业的转型升级。华联印刷相关部门负责人也针对如何开拓市场,提高服务质量;生产管理、设备管理、加强质量等方面提出了工作要求。2012年3月份,华联印刷评选的“开源节流合理化建议”评选揭晓,员工提出的建议中有9条建议被采纳,如“暂停使用史村变压器,就为企业节约成本约7万元”。
“虽然华联印刷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经营的压力依然很大,目前也有许多问题存在,在企业方面,人力成本、管理效率、人均产出、生产效率等都需要有所加强。”朱敏介绍道。
朱敏向记者介绍了在前不久参加德鲁巴展会时的一些感受。“我们在欧洲参观了两个印刷工厂。一个是传统印刷的企业,差不多是欧洲最大的印刷厂,从生产效率来看,国内传统印刷的效率不及这家企业的1/5,而且该企业用人更少,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机器的生产潜能。如此高效的管理和生产效率,需要学习,由此也能看出国内印企的各方效益,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以扩张速度赢市场,靠人口红利、投资来获得效益,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传统印刷企业必须放慢脚步,通过不断修炼内功,让自己走得更稳。从生产效率提升这点来看,国内传统印刷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她也明白,就算所有的生产、管理等客观条件,都能实现,但人员素质相对较低的现状,也使得国内企业很难实现或达到相同效率。而且,目前高达20%的印企员工流动率,也制约了企业的更好发展。“另外,各项成本都在增长,税费也在不断增长,都给企业发展带来了困难。对此,除呼吁国家相关部门进一步减税外,企业自身也要拿出信心和勇气进行改革。”朱敏觉得。
“很多传统印刷企业在过去都采用粗放式管理,我们开始在管理上向精细化、数字化管理发展,要进行科学化管理对生产环节的制作、流程以及架构上等方面进行调整;同时,关注调后的效果,做到‘事先有准备、前期做好;事中跟进,每月都要有报告;采取的措施进一步改善,要进一步细化。’通过不断转型、升级提高生产效率。转型、升级都不容易,但必须要做。”据了解,在通过调查后,很多员工都很支持企业的改革、改变。
“但在改革的过程中,决策不能光用脑袋说话,要用数字说话,比如设备等方面的投入,要有投资就要预测什么时候能有回报,具体要用数字说话。”朱敏介绍道。如上文中提到的暂停史村变压器,就减少了7万元的成本等。
在2012年下半年,华联印刷将进一步加强这几个方面的工作,争取提高管理和生产效率。同时,华联印刷也打算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与相关客户在数字出版方面做出一些合作,加快企业的转型升级。
在德鲁巴期间,朱敏还参观了一家仅有50人,但2011年销售额近6000万元,2012年有望达到8000万元的数码印刷厂。“数码印刷发展呈现了欣欣向荣的发展。在这届德鲁巴上,数码化,技术方面的特点非常明显,传统印刷企业生产的设备也安装了不少个性化、按需化设备,在印后设备上也有较大改进,速度上得到了较大提升,调机时间更短,对人员技术性要求降低,规范化、程序化发展程度进一步加强,像马天尼展出的装订、胶印设备,通过减少了传动环节,采用模块化运营,对技术的要求有效降低,能够更容易保证产品的质量。印有100多家企业设备商从事数码印刷,这些都需要传统印企进行思考。”
朱敏在肯定数码印刷给传统印刷行业带来的较大的竞争压力的同时,也就数码印刷的商业模式是否建立,是否为印刷业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自己的的想法。“对于传统印刷,设备商卖设备,印刷企业购买,活多就多买;但数码印刷存在着一个客户问题,设备商要告知企业如何去找话;数码设备高昂成本和折旧,如何去找活做是最需要关注的问题。但数码印刷是技术潮流,如何去做现在仍在探讨,但不排除成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