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规模印刷企业生存相对比较艰难。工业销售产值在2000万以下的500多家印刷企业的生存相对比较困难。他们多半仍采取低价竞争的策略,价格低,产品质量却无法得到保证,利润率也非常低,甚至没有利润。供求双方的利益均得不到保障。面对不断攀升的用工成本和原材料成本,这些企业步履为艰。北京地区的散小弱的问题依然是要未来突出解决的矛盾,要么整合要么调整,否则只有死路一条。
要想解决散小弱的问题,传统印刷企业需转换经营模式,从粗框经营向集约精细化经营转变,用高新技术替代传统落后产能,采用结构调整开拓新的市场,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有更好的生机。以下是北京地区一些优秀的印刷企业采取的策略:
企业要做出自己的特色,没有特色没有魅力,要让客户离不开。
案例一:在北京有这样一家数码印刷企业,其前身是一家数码快印门店,利润低薄。在过去8、9年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转变模式,目前形成了以外包服务的模式向大型企业事业单位提供文印输出服务。2011年的销售产值达到1.7亿元人民币。因为定位准确,其在某大厦中的一间200平方米的快印中心,只有15名员工,全年就可产出600万的产值。虽然他们的数码设备并不尖端,但因为摸清市场需求,做出自身的特色,发展速度很快。
案例二:北京顺诚印刷,只因老板喜欢摄影,于是将公司的产品定位在为摄影出版服务,为摄影家服务。通过搭建摄影数据平台,组织摄影家俱乐部等手段,专门为摄影杂志、摄影画册提供印刷服务。随着老百姓收入的提高,玩摄影的人越来越多,市场空间很大。最为重要的是,仅仅凭借这样一个定位转变,2011年公司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资金申请上拿到了500万的政府贷款贴息。
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印刷复制管理处荣国良副处长对印刷企业愈重心长的说,政府不是没有钱,而是愁于找不到好的项目,只要有好的项目,政府是愿意扶持的。
任玉成理事长也认为,一家企业应深入研究客户、研究市场需求,研究政府的政策,否则这家企业是不会有长进的。
案例三:凤凰传媒集团。目前出版业的状态是单品种图书的印量越来越小,一般也就在3000-4000册之间,而品种则不断增加。为了应对这样的市场趋势,凤凰传媒集团引进柯达鼎盛1000高速喷墨数码印刷机,在不久前举办的数码研讨会上,另所有与会人员极为震惊。在短短8分钟的时间内,还是一卷卷筒纸通过喷墨印刷、折页配页、加工成型、裁切,变成了一本图书成品。
目前,凤凰集团2000册以下的图书全部用这台机器印刷,据称在过去的一年间,已经做到了基本盈亏平衡。每天能够印刷12000册图书,大约是十几个品种,负责人说:短版图书再也不用发愁了。
传统印刷固然不会在短时间内小时,但传统印刷受结构的调整,出版社改制的调整以及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必须改变自身以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有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
案例四:铁道出版社印刷厂。这是一家传统的书刊印刷企业,多年来一直为提到出版社提供相应的书刊、车票等各项服务。为了顺应电子标签的发展,2011年铁道印刷厂尝试进入电子标签(即RFID无线射频电子标签)领域,虽然仅仅是涉足于后期封装一个工艺环节,全年的收入就增加了几百万,目前主要为广深铁路火车票提供生产服务。RFID电子标签是一个崭新的市场,近日,商务部发出一个通知,2015年前,所有名酒必须要采用电子标签,未来在物流、票卡、超市、医药等领域,电子标签应有广阔的前景。
案例五:企业整合做大做强,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众所周知,北京新华印刷厂历时完成对百花、民族等五家印刷企业的整合,成立现在的北京新华印刷公司,据负责人介绍,整合的过程虽然很痛苦很艰难,但去年整整一年,虽然亏损但总量在上升,2011年总产值达到1.33亿元,相比2010年提高了22.3%。截止一季度,基本处于不亏的状态。通过整合扩大规模,实现规模集约效益发展,是企业发展,并带动产业提升的重要手段。
案例六:从基础工作做起,加强管理、培训人才、降低成本、增加企业的竞争力。人工成本越来越高,原材料成本越来越高,一些企业开始考虑通过采用新技术,采用自动化,取代传统的生产模式。如将印刷前的纸张整理裁切到印刷机的准备印刷,到印刷的检测,到印刷装订成型,整个工艺联动起来,把中间环节的人员减下来,降低劳动力强度,提高生产效率,以此提升企业竞争力。
如果你仔细分析企业的运作步骤,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有资源可挖掘。目前而言,大多企业的管理还是相当粗放的,包括工艺、人力、材料、设备上,都存在很多无效工时和浪费。北京有一家,从下单到成品完成,收回多少钱,投入多少成本,利润多少,都可从ERP系统中一目了然反映出来,管理非常严谨。一个定单,由哪为业务员做的,投入多少、回款多少等等,盈亏。精细管理,向管理要效益等问题,是需要大家考虑的。通过ERP进行精细化管理也是越来越多企业在残酷的竞争中求生存发展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