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数字出版可谓出尽风头:国外展商身影随处可见,纷纷布局中国市场;国内展商各展其能,大力宣传自身优势……热潮中传递出两个强烈信号:一是国内外相关机构对中国的数字出版市场都倾注了极高的热情;另一个是出版社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其发展的必由之路。
业外介入不抗拒
长期以来,传统出版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其编、印、发各环节早已成熟稳定。但是随着数字出版势头日益强劲,苹果、谷歌、亚马逊、中国电信等企业纷纷进入出版产业,并且凭借技术优势及其带来的渠道优势和商业模式,在数字出版产业中占据了优势地位。
对于这些业外的参与者,四川文轩在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践认为,互联网改变了读者的消费习惯和需求,数字化技术对传统出版产业的影响会越来越大。以后,数字出版的规模会越来越大,与之相对应的数字出版参与者也会越来越多。“在几次出版变革中,技术都在起引导作用,并且在每次出版变革中都有传统出版单位坚持下来。我认为这次也不例外,对于传统出版单位来说,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找到自己与数字出版的契合点并坚持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关于如何看待国内外的技术商、运营商等纷纷介入数字出版,成为数字出版产业链中重要一环这一问题,科学出版社数字出版中心方波认为,站在出版商的角度来看,技术商、运营商等的介入是有好处的。技术商、运营商等在数字出版道路上的一些成功探索,能为出版社的数字化转型提供经验。他说:“现在国内的数字出版运营方式、产品设计以及定价规则等还不够完善,可以借鉴国外相对成熟的经验。”
自我转型不迟疑
发展以数字技术、互联网出版为代表的新兴业态,已成为我国出版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数字出版在“十一五”时期平均增速高达50%,2010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总产出已超过1000亿元,占新闻出版业总产出的近10%,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虽然从短期来看,出版社要依靠数字出版本身来实现赢利与投入之间的平衡还不现实。但是,数字出版是未来出版业发展的方向已成为业界共识,出版社对于自身未来的数字化转型也不再迟疑。
在2011国际出版论坛上,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总裁李朋义勾勒了一幅数字时代出版业的大致图景。他认为,在数字出版时代,纸质书不会立即退出历史舞台,对传统出版机构来说,仍然有充足时间向数字出版转型。
行业内的竞争往往能产生前进的动力,随着数字出版产业链各方的介入,数字出版的竞争也随之升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表示,竞争开放是促进产业升级转型最重要、最有效的方式,“国内外各厂商各平台介入进来,可以促进中国数字出版更快地自我转型升级。”
转型升级有思路
面对业外资本的介入,国内外相关巨头对数字出版市场的觊觎,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数字出版时代,那些能把握住自身核心资源和核心能力的企业,就有机会成长为优势企业。
那么,传统出版机构的优势体现在哪里?又该如何转型升级?李朋义分析认为,传统出版机构具有三方面优势:一是拥有一批长期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的人才,二是有一批长期合作的作者队伍,三是拥有丰富的编辑加工经验。这三个优势构成了传统出版机构在数字出版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对内容的订制能力。
虽然现在的数字出版大多数是技术主导或者平台主导的模式,但是如果没有优质内容,就有悖于出版的内涵,其发展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实,数字出版业外参与者之所以频频向出版单位伸出“橄榄枝”,希望能与之共商共赢之道,看重的正是出版单位优质的内容资源。
对于“内容提供商”这样的概念,谢寿光表示并不认同。“在中国,出版社如果仅仅停留在做内容提供商层面,就很容易沦落为技术提供商或设备供应商的生产和加工车间。”他认为,出版社应该是内容经营商,在经营内容的过程中明确自我定位,同时整合出自身核心内容的最大价值。谢寿光告诉《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社科文献出版社计划在3年时间内全方位实现专业机构的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这种转型是把整个出版活动整合在一个全数字的管理模式下运行,进而实现一个内容多次运用。
作为国内科技出版的专业队,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是国内较早开展数字出版的单位之一。谈及数字出版浪潮中出版社的发展思路,中国科技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王津说:“在数字化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内容资源建设和集聚为中心,按照出版专业化的发展思路,强化内容的核心主导作用,找准定位,加快从传统出版商向内容服务商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