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9日,中国纸业可持续发展论坛在深圳召开。华顿经济研究院院长沈晗耀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表示,目前公众对现代造纸行业存在误读:舆论夸大造纸业对环境的影响、忽视其对经济社会的积极作用、未能正确理解绿色经济的意义。
沈晗耀说,从资源和环境层面观察,造纸业在全球范围已经迈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纸浆林多采取轮伐的方式,在南方地区5至6年时间里即可循环种植、砍伐,并不存在公众印象中“为了造纸滥砍滥伐”的局面。“事实上,在造纸业发达的北欧与加拿大,自然与环境并未因纸业原因而遭破坏。”
而从宏观经济角度考量,研究造纸业产业链也不难发现其积极意义:纸浆林的经营可以看作第一产业、造纸流程为第二产业、纸制品的印刷与其他延伸生产为第三产业。“与许多传统产业相比,造纸业能带动三大产业的循环发展,对国名经济的提振与刺激作用明显,绝不是许多人眼中的夕阳产业。”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正在从初步小康社会向富裕社会转型,这将为造纸业带来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从2009年开始,中国造纸年产规模已经超过9000万吨,位居世界第一。而在多位行业人士看来,在可以预见的中期,中国市场对印刷出版以及生活、工业用纸的需求仍将持续增长。
中国造纸业强劲增长的另一面,是公众对这一行业的担忧。在公共场所,甚至还出现了“少用几张纸,等于多种一棵树”的“公益宣传”。近年来,一些激进的舆论又指纸业对环境破坏巨大。
对此,沈晗耀强调,舆论的担忧源于缺乏对造纸业的全面了解:事实上,造纸业产生的90%污染来自产业链中10%的小企业;而整个产业90%的产量,则由10%的龙头贡献。“简言之,政策只要加强对10%不规范小企业的监管、限制,整个产业对环境的影响就基本得到了控制,这也是北欧、北美发达国家的经验。”
沈晗耀说,要扭转目前的产业现状和舆论局面,需要政策层面的配套:首先,政府应严格执行各项环境监管指标,坚决处罚、取缔不合格的小作坊企业,将缺乏环境技术的小型资本挤出该领域;其次,通过“关停并转”政策,引导纸业向几大巨头集结,形成类似发达国家产业格局;最后,国家应出台制度,奖励符合环保标准的绿色企业,帮助社会正确认识造纸业,最好能推出绿色纸张认证标志,形成各界支持绿色产品、抵制非绿色产品的风气。
“只要监管到位,造纸业不仅不是洪水猛兽,而且还是促进经济循环、有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产业。毕竟,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纸。”,沈晗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