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广州亚运……,一桩桩牵动人们目光的举世盛事渐行渐远。然而,纸媒在盛事举办之际推出超大纪念珍藏版恍如硕大无比的符号篆刻在受众脑际时——它们一反“常态纸型”(一个对开张4个版)的传统做法,动辄就用四连张16版(即“长卷式”报纸版面),甚至不惜用32个“常态版面”拼起一个全景“拼图式版面”的创新之举,制造了许多令人惊喜连连的“异型张”盛装,组成了纸媒狂欢的一道道节日奇观。
奇观:异型张纷至沓来
从事纸媒工作的人们或许会记得,美国杂志《名利场》(《Vanity Fair》)在2007年7月号空前地推出了20个封面。它是一个关于非洲发展与未来的专题策划。极具创意的是在这些特制枣红色封面里,都用大字写着“Africa”(非洲),而当中的人物几乎都是当今全球著名的政要与名流,有总统、女皇、世界首富,有诗人、喜剧演员、脱口秀节目主持人,有37年前带着家人背井离乡逃离索马里的世界超模,有收养了马拉维小孩的音乐巨星,有曾经作为美国体育界第一人亲访加纳的世界拳击传奇人物……看起来他们仿佛正端坐一起召开圆桌会议。
这也许是全球纸媒中首家独创的“异型张”,而那时的报纸尚未有“异型张”出现。直到2008年3月30日,《新快报》藉创刊9周年之际在国内报纸中首推“四连张”(即4张纸×16版连体彩印的展开式版面)《现代版〈清明上河图〉·广州世相绘》之后,如盛装般的“异型张”几乎成了重大盛会和节日国内报纸首选的策划,进而演变为纸媒节日狂欢的符号。
创意:出奇谋精彩纷呈
盛事连连,让纸媒在纸型的尺寸上大胆突破,在表现形式上屡出奇招。笔者对此逐一做了梳理,发现有以下几种不同形式的创意:
——四连张式。譬如《羊城晚报》在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广州亚运接二连三地推出“四连张”特刊,分别以《盛世龙腾/华夏凤舞·北京奥运会》《飞天·上海世博会》《醒狮·广州亚运会》为创意切入点,直把“四连张”从“特刊”做成了“特产”。这些在纸型上以“异型张”形式出现的纪念珍藏版,或以横向(水平)版式出现,或以纵向(垂直)版式示人……。不少读者买到这天的报纸后如获至宝,将其装裱起来有如一幅幅卷轴式国画。
——画卷式。藉纪念新中国60华诞之际,《华商晨报》自2010年8月起推出了每天一期、历时两个月的大型报道《中国画卷》。画卷着重表现新中国60年来各方面的变化。每天画一幅、展示一个方面的内容。该报的这次创意和设计,获得了“国际新闻设计协会”(简称SND)第31届“全球最佳报纸设计比赛”金奖,是全球中文报纸在“SND”31年历史中首次获得金奖。
——剪纸式。传承着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精粹的剪纸艺术,被《辽宁日报》在《行走世博》特刊中运用得出神入化:在“包围式”的版式设计里,大红剪纸精妙传神地表现外滩、陆家嘴、东方明珠、中国馆等上海城市和世博园景观,版面的喜庆气息扑面而来……这种把中国元素与上海世博的有机结合,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拼图式。上海世博举办期间,许多纸媒的“世博园”全景图用的都是世博官网的图片,但《半岛晨报》在特刊中另辟蹊径自己泼墨绘制园区大图。有趣的是在28个版的特刊中有14个版面设计了“世博拼图”的拼图碎片,它们分布在特刊的偶数版面上,读者可沿版面边缘将留白裁掉再把14个版面拼起,一幅完整的水墨《浦江世博图》即呈现眼前。《辽宁日报》的《水墨世博》特刊手笔更大,竟是由32个版拼成。
——水墨画式。以《国韵》为主题、动用了16个整版去呈现上海世博会22个场馆是《重庆时报》的创意,最让人过目不忘的是它的水墨画风格,从第一版墨盘出墨、画笔起笔到最后一版画笔收墨,画出一幅贯通全部版面的世博场馆与城市背景交融的中国水墨画。
——丹青式。作为地市级党报的《中山日报》在上海世博期间拿出了他们的大制作《世博丹青》。特刊总长12米,设上、下两个篇目共八卷,每卷4版通连,卷首皆以书法家题字为卷名,分“天”“地”“人”“和”“日”、“月”“星”“谐”,画面是一气呵成的上海城市水墨写意,整个版面设计精妙,气势恢宏。集齐八卷可装裱成上下两幅画轴,两幅画轴恰好组成一副对联:上联为“天地人”,下联为“日月星”,横批“和谐”。《世博丹青》一举夺得第32届“SND”全球新闻设计大赛优秀奖,不仅是本届唯一获奖的地市级党报,同时也是这届大赛中广东省唯一的获奖者。
——连环画式。如《新京报》2010年3月20日推出16个版的《世博探秘》特刊,在每个版面的顶部拿出一条通栏的位置以连环画的方式图文并茂地向读者叙述了从1851年的起源一直走到今天的“世博之路”。还有《半岛晨报》的《世博改变生活》特刊,则动用12个整版以水彩连环画形式回顾了从“工业革命”“汽车革命”“通讯革命”“信息革命”“环保革命”到“2010年看世界看中国”,与前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未来:3D未必成趋势
近年在重大盛事中屡见不鲜的“异型张”报纸会不会使受众产生审美疲劳,这显然是未来纸媒发展无法回避的问题。报纸开始在去年导入新技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3D报纸。
如新加坡英文报纸《海峡时报》于2010年5月12日首次采用3D立体技术印刷报纸,并随报附送3D眼镜。当天报纸超过30个版面的新闻图片、信息图表和广告采用了3D技术印刷,其中宏諅、三星、新加坡电信、圣淘沙名胜世界、星展银行等多家著名企业投放的3D广告格外吸引眼球。同月27日,《南方都市报》在国内同行中率先推出3D特刊《原味·广州——广州摩登生活指南3D特辑》。与此同时,推出3D纸媒的还有国内一线时尚杂志《芭莎·男士》5月号,它拍摄了中国首辑3D时装大片;《时尚芭莎》6月号也推出了一组泳装主题的3D大片,戴上眼镜,模特立体的身体线条玲珑浮凸。
2010年6月8日,吉林《城市晚报》推出足球世界杯3D报纸,著名球星卡卡俊美的头像跳出版面,卡纳瓦罗手捧的大力神杯触手可及,世界杯专用足球“普天同庆”仿佛就在胸前……11月12日,《广州日报》随当天报纸向读者送出100万张精美的3D图片。
有业界人士形容,3D报纸犹如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般“颠覆了人们的阅读体验”,再次证明“报纸远不止印刷这么简单”。有人甚至断言“3D作为一股风潮已坚定不移地成为未来的流行趋势”。
更有甚者,《洛阳日报》今年5月“牡丹节”期间首推4D报纸,它融合了3D印刷技术与分子扩散技术,让读者阅报时不仅可以看到立体的牡丹画面,还能闻到扑鼻的牡丹香味。
究竟3D报纸能否成为未来纸媒的趋势?笔者看法有三:
迄今在纸媒上呈现的3D效果,绝大多数并非是一种独立的、即现即得的视觉效果,而是要借助3D眼镜去实现的特效,这或许会成为3D技术在纸媒普及和发展的瓶颈。此其一。
3D报纸成本高也像一道横亘的关隘令人难以乐观,一如《南方都市报》的3D特刊《原味·广州》光是向大珠三角投放的3D红蓝眼镜就多达100多万个,就连该报有关负责人也承认这是一次“高成本的市场试验”。此外,即使目前最新的立体印刷技术已可以使纸媒实现无需倚靠辅助工具就能使版面产生立体的视觉效果,只是这样一来对纸媒介质及其成本要求更高罢了。此其二。
未来在特别重大的节日和盛会里,异型张仍有可能是纸媒的首选,尽管在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和广州亚运之后,各大媒体对异型张有“审美疲劳”的顾虑。其理由一是可以借机吸纳超大开度的广告,纸媒的单日收益明显;二是广告主乐意借助“重磅广告”吸引眼球;三是媒体的成本与广告主的投放会大大低于3D报纸的投入。此其三。
至于3D报纸的实际广告效果目前尚难量化。如果从纸媒的传播效果看,3D技术似乎更适合时尚、体育和娱乐等成人杂志运用。
但不管怎样,我们仍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即使在新技术和数字媒体的猛烈冲击下,报纸依然可以走得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