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后的第二天,冒着凛冽的寒风,我如约到达了戒备森严的燕城监狱。这是我第三次来到这里,到访的时间不长,却收获颇丰。
与我们印象不同,表面上看去监狱铜墙铁壁戒备森严,但实际上他们是愿意并有适合的机制与社会资本进行合作的。与社会资本合作建立适宜的项目,这即可以成为犯人劳动改造的平台,同时也可创收入从而改善监狱的软硬件设施。
谈话间,有位朋友刚好打来电话,因为时值春节,很多外协厂都已放假,想问问监狱是否可以帮助他们完成一批印刷品装塑料袋的手工工作。监狱长就此具体问题的回答让我感到很意外。
监狱长说,作为司法部直属监狱,人员及基础设施等所有费用都是国家专项列支,监狱不需要为了生存而创收。监狱与外面的合作是有选择性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犯人劳动改造的同时能够学到技术,以使他们刑满之后能够自食其力,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像上面提到的这类临时性的简单劳动,不论给多少钱,监狱都不愿做。监狱收支严格按两条线进行,即所有支出统一由国家安排,所有收入也单独上交,不过上级部门一般是将监狱创造的收入全额投入到改善监狱环境当中,这样的财务管理有效地抑制了单纯谋利的经营性行为,净化了监狱与外界的经营合作关系。
在我的印象中,监狱让犯人干活的目的主要是让他们有活干,因此认为,可能越简单的工作交给他们越适合,至于技术性强的工作恐怕他们力所不能及,现在看来他们还要“挑活”了。当我流露出这样的顾虑时,监狱长说,监狱的管理可能会比社会上的公司更加容易,因为这里的杠杆是“减刑”,“减刑”的度量单位少则一小时、几小时,多则一天、几天,这对于所有犯人来说比任何物质奖励都重要得多,如果通过劳动的积累减几个月或一两年的刑期,他们便可以早日与家人团聚,早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这是所有身陷囹圄的犯人在狱中唯一的期盼和追求。因此,只要工作标准明确,他们是有非常高的工作热情的。
听着监狱里的事儿,我不禁好奇地问监狱长在这里工作是否会感到压抑,得到的答案出乎我的预料。他说,在这里工作不会感到压抑,只是背负的责任太过沉重。如今,犯人的改造方式已远不止我们印象之中单调乏味的劳动,而是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学历背景、不同专业特长的犯人,安排他们不同内容的工作,比如学历很高的有科研工作基础的犯人,会为他们提供电脑及相应的科研设备,而年轻的犯人则会被安排学服装加工、汽车维修等技术。监狱提出了“劳动照亮人生,技能改变命运”的口号,鼓励犯人多掌握技能,争取刑满释放后能够成为社会有用之人,这也是现代治监的根本目标。这些在常人看来“罪有应得”的犯人,不仅在服刑期间得到了充分的关怀和尊重,并且其未来也已被规划和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