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d入市中国,引发抢购风潮,并成为引领时尚的新阅读终端,再加上一些电子阅读器在2010年频频面世,让一些传统出版行业的从业者开始担心自己未来的饭碗。
不过,看了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编撰的《2010~2011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中国出版蓝皮书)》后,他们暂时可以松一口气了。
“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目前还处在相互融合的阶段。”蓝皮书主编、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郝振省说。他所在的研究院隶属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是我国惟一的国家级新闻出版专业研究机构。
6月17日,这本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出版蓝皮书》正式发布,其主报告按照出版业的编、印、发、科、供、贸等出版产业链进行架构。这已是第七本中国出版业年度发展报告。
与此前不同,国家在2010年10月首次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在此大背景下,“转变发展方式”成为中国出版产业发展的主线。
在对过去一年的情况进行梳理和分析后,蓝皮书总结了2010年中国出版业的7大转变:由单纯追求GDP增长向注重扩大规模与注重传播文化相结合转变,由事业与产业混合发展向事业与产业联动发展转变,由分散式发展向集团化、集群化发展转变,由产品运作向产品运作与资本运作相结合转变,由传统出版向传统出版的升级与数字出版转变,由国有出版单位垄断向国有、民营相互合作竞争发展转变,由单纯依靠国内市场向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转变。
而读者能直接感受到的转变,是出版业“由传统出版向传统出版的升级与数字出版转变”。参照蓝皮书里的数据,在2009年,数字出版总产出已达到799.4亿元,总体经济规模超过了图书出版。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则顺势而为,在2010年10月发布《关于发展电子书产业的意见》,并在11月4日公布了首批电子书牌照,共30家企业获得了电子书从业资质。
在被称为“全球电子书元年”的2010年,仅仅在中国,电子书销量从2009年的80万台跃升至300万台,占到全球市场的20%。但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研究总监杨伟认为,数字出版业务尚没有产生明确的商业模式和盈利预期,因此数字出版对于出版行业的发展机遇也还需要进一步解读。
香港三联书店副总经理叶佩珠的看法,也有些类似。“电子阅读是大趋势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电子书这种新市场还要投资观察几年,还要解决网上收费模式、版权等问题。”她在为蓝皮书撰写的《2010年香港特别行政区出版业报告》中写道。她认为,出版社现阶段只能牛刀小试,为日后做准备和试探。
叶佩珠的报告是蓝皮书里的14个专题报告之一。其他还包括新闻出版产业分析、图书出版、期刊出版、报纸出版、报业广告、音像电子出版、发行业、印刷业、数字版权保护、出版科研、新闻出版产品与服务出口贸易以及台湾地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出版业等13个专题报告。
在由台湾南华大学出版与文化事业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黄昱凯撰写《2010~2011年台湾地区出版产业报告》里,他指出“台湾出版产业链在电子书产业的真正进展仍不多”。
对港澳台及内地的读者来说,制约他们进行数字阅读的主要因素还是“数字出版的内容供给”。由于版权和利益分配等问题尚未解决,在黄昱凯看来,两岸的电子书市场还缺乏一个好的良性循环。在这种情况下,过多的电子阅读器不过是缺乏良性循环的副产品。
“数字出版短期看终端,中期看平台,长期看内容。”郝振省说,这几乎已经成为业界共识。他认为,内容生产者和技术平台开发者应该扬长避短,各守其土,通过合作为读者提供更好的内容和服务。
这一点也得到黄昱凯的认同。“强化电子阅读器与出版社的合作关系,才是促进电子书产业快速发展的积极策略。”
因此,在郝振省看来,传统出版行业的优秀从业者完全不必忧心忡忡,数字出版终究离不开内容。而传统出版行业的这支编辑队伍,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编辑风格,并有深厚的文化积累,这对以后进行数字出版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