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岁的黄先生(化名)原是上海轻工包装公司某国有企业的车间副主任、技术骨干,在业内也有相当知名度。1993年他辞职下海办起了私营的印刷厂。仅10年光景,至2002年工厂倒闭。
压跨他的最后一根稻草就是资金链断裂时碰到“融资难”。
黄先生向本报记者描述了他的故事:
黄先生的印刷厂属有限责任公司,1993年的时候开这类公司50万元的注册资金需实打实,他通过当时上海政府部门扶持乡镇企业的好政策,由沪郊嘉定区某乡政府做担保,向农业银行(2.64,0.00,0.00%)贷款10万元,再倾其所有并自筹资金总共40万元,终于注册登记成功。印刷厂在该乡镇开业并顺利投产运转。3个月后他就还清了农业银行的贷款和利息。他说,农行这10万元贷款在当时几乎是雪中送炭,而乡政府的“担保”更是让他吃了颗“定心丸”。黄先生说:“这就是政府的好政策落到实处,缓解私营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范例。”
他几年中,年销售额基本维持在1200万元左右,每月有30万-40万元流动资金,订单稳定,日子也过得比较滋润。
天有不测风云。他做得好好的印刷厂突然在2002年倒闭,而且是在业务量充足的大好情势下倒闭。2002年,他碰到三件“倒霉”事:帮某企业贷款做担保赔了9万多元钱;在国有企业工作的老同学欠了他一笔“巨款”逾期不还;一员工因工伤使黄先生既承担医疗费又支付赔偿金。加上“三角债”,他已经没有流动资金了!黄先生的资金链断裂后,遇到融资难题,尤其是向银行贷款举步维艰。那时,他没这个胆量向地下钱庄(高利贷)借钱,向商业银行贷款几乎是唯一的一条路,但抵押物除厂里作价很低的设备外就是他唯一的一套产权房。这是一场赌博,输了,也许全家人就要流落街头。黄先生经过长时间思考、盘算,再与亲友们多方考量,最终他放弃了向商业银行贷款。厂子只得关门。
黄先生慨言,当时信用担保公司很少,银行不用抵押物的“信用贷款”也不可能惠顾我们这样的小企业,民间借贷又利息过高,尤其是各级政府在小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资金链断裂如何雪中送炭、排忧解难的务实政策不多,配套的更少。相对而言,我们还是最愿意向商业银行贷款来救急,恢复资金链,因为他们的钱安全、干净,利息也不高得离谱。问题是“门槛”太高,借贷者往往力不从心。“2004年贷款条件放宽时,曾有商业银行业务人员不时问我要不要贷款,我回答工厂已关门了,我也不想做老板了。”他还坦言,开业时政府支持“实”的多,开业后政府支持“实”的就不多了,上海小企业崩塌真是分分秒秒见怪不怪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