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企业面前是非多。3月份有消息说九牧王遭遇质疑,尤其是多年前的股权纠纷再度浮出水面,有媒体报道称现任董事长林聪颖曾攫取前任董事长、其叔叔林其仁80%的公司股权;近日,真功夫争夺战再添新戏码,媒体爆出潘宇海、蔡达标多年争公司控制权,近日原董事长蔡达标涉嫌职务犯罪被捕,蔡达标前妻潘敏峰和潘敏峰弟弟潘宇海则控制了公司,关于真功夫的控制权争夺更趋白热化。
联系此前的国美之争等新闻,不禁令人反思中国民企公司制度在利益纷争面前何以如此无力。其中诸多企业纠纷,或多或少脱离不开家族企业背景,这也是中国民企普遍家族化经营的一个映射而已。根据统计,家族企业是我国民营企业的主体部分,300多万家私营企业90%以上是家族企业。
与此同时,在中国家族企业中,绝大部分实行家族式管理也是不争的事实。家族式管理有利有弊,优势在于忠诚度以及灵敏度,而劣势在于产权集中以及决策独断。事实上,无论在家族企业的创业期、发展期还是起飞期甚至晚期都面临诸多不同类型的问题,涉及家族成员之间乃至合伙人与家族成员之间、管理层与创始人之间甚至第三方投资机构的多方博弈,分分钟都有可能一夜祸起萧墙之内。
如是情况,也使得以家族企业为主的中国民企面临双面夹击,一方面是来自市场竞争的冲击,另一方面则来自公司内部治理问题。于是,诸多因素导致中国民营企业普遍寿命并不长久,不少也习惯于赚快钱。根据上述报告显示,有60%的民企在5年内破产,有85%的在10年内消亡,其平均寿命只有2.9年。
说起家族企业,公众往往将之与治理低下、内部困乱等刻板印象联系在一起,事实上家族企业并非仅限于此。国外企业中不少也是家族企业,80%的企业都有家族企业色彩,而美国企业中约有九成被家族控制,我们熟知的IBM、奔驰、福特、三星、塔塔、宜家等世界知名企业都是或曾是家族企业,对比之下,国外家族企业的寿命普遍长得多,超过百年的并不罕见,而平均寿命也有20多年。
如此看来,家族企业并非落后的代名词。事实上,要不要家族企业是一回事情,要不要家族化管理则是另外一回事情。西方经营长久的家族企业往往在创业之后成功通过上市等资本方式实现了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而亚洲家族企业则更多偏好子承父业式的传承,也不乏优秀的企业案例。
中国企业的短命也似乎印证了一句中国老话“富不过三代”:一代创业,二代守业,三代衰亡。如何打破这一循环怪圈?事实上,家族企业的发展与传承不仅在中国成为问题,在全球亦然,而中国产权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公司制度的疏漏更是使得家族企业问题丛生。根据统计,家族企业能够超过三代的比例不超过15%,而如今中国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企业家普遍迎来收获期与交接期,这一期间正是诸多隐性矛盾爆发的高频期。
家族企业要基业常青,关键还在于创新——不仅指产品、经营上的创新,更意味着制度上的创新,也就是如何从经营权与所有权密不可分的模式逐步过渡到两权分离的模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