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出现的“用工荒”现象究竟因何而起?背后又有哪些深层次问题?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无论是提案建议还是讨论发言,寻求“用工荒”问题的破解之道,都成为今年“两会”关注的重点。
近几年,连续出现的“用工荒”现象备受人们关注。2011年的“用工荒”,来势更猛、缺口更大,不再局限于长三角、珠三角等东南沿海地区,大有向中西部蔓延之势。为缓解用工矛盾,政府部门、用工企业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展开了激烈的农民工争夺战。
“用工荒”源于劳动力价值的提升
当前的“用工荒”主要呈现出结构性和行业性两大特点:从结构上看,用工缺口较大的主要是企业中的普通工人,即一线操作工,管理人员并不缺;从行业上看,用工缺口主要集中在机械加工、造纸印刷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及商场、超市、餐饮等零售服务行业,福利待遇较好的一些企事业、垄断行业并不缺人。可见,“用工荒”并不是真正意义的“荒”,而是相对意义的“荒”。“用工荒”的出现,只是表明:长期以来,低估的劳动力价值开始重新估价,劳动力的真正价值正在逐步得到认可和尊重,农民工的劳动力价值正在理性提升。这是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例长期偏低而当前生活成本又大幅刚性上涨导致的必然结果。
众所周知,劳动力这种特殊的商品和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双重属性。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具体地说,它包括维持劳动者本人正常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维持劳动者的家属和子女即劳动力替补者的正常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接受教育和培训的费用。劳动力价值随着这些生活资料价值的变化而变化。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价值的提升应该是顺利成章的。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劳动力价值被严重低估,劳动力价值的行业差距过大,“重资轻劳”的现象比较普遍。一线工人、农民工劳动力价值的低估,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制造业、服务业的发展。今天,坚挺的用工买方市场终于开始逆转,处于弱势的打工者终于可以向资方说“不”了,廉价的劳动力终于不再廉价。
“用工荒”折射出劳动者自我价值的觉醒
从价值追求上来看,务工者自我价值的觉醒和价值追求的变化也是用工荒出现的原因之一。以前的务工者主要是第一代农民工,他们受教育程度较低,没什么技术,在价值追求上,主要追求的是养家餬口,是生存和基本生活的保障。他们把外出打工看作是农闲时收入的补充,因此,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对福利待遇、就业环境等方面没有过多的苛求,只要打工能挣到钱就行了。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上一代农民工逐渐成家立业退出劳动力市场,他们的下一代也就是80后、90后的新生代逐渐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军。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生活条件远远优于父辈,他们衣着时尚,喜欢听MP3、上网聊QQ,喜欢K歌、下馆子,不仅如此,在价值追求上也与父辈完全不同。他们追求的不再是挣工资养家餬口,而是从脱贫转向致富,不仅注重物质生活,而且强调精神生活,更多地开始思考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社会地位的提高。他们有着比父辈更加执著的“城市梦”,不想只做“候鸟”和城市的过客。因此,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他们有了更多的追求和梦想,高薪不再是找工作的唯一标准,就业培训、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基本福利和工作环境的好坏、离家远近都成了选择工作必要的砝码。
[next]
这种多元化的追求目标,反映了务工者对个人价值的关注、自我价值的觉醒。他们不甘心永远只做劳资关系中的弱者,努力寻求着更多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公民权利,追寻着心目中更加公平、公正的价值依归。他们不愿意从事单纯重复劳动的服务行业,希望掌握一门技术,靠一技之长生活得比父辈更舒服、更体面、更有尊严。在职位选择上更加挑剔,面对企业开出的条件精挑细选,择优而栖。而很多缺工企业的利润增长主要依靠技术含量较低的密集型劳动来实现,企业缺乏凝聚力,职工没有安全感和发展空间,不愿到这类企业,从而导致劳动力市场出现供需矛盾。
如何破解“用工荒”难题
价值不是远离尘世的空中楼阁,而是与现实密切相关的一种供需关系。凡是我们需要的东西,对我们来说就有价值。从目前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来看,我国的“人口红利”逐渐萎缩,劳动力缺口不断扩大,因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研认为,“用工荒”可能不是短期现象,或将长期存在。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笔者认为从价值角度来看,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第一,提高薪酬,树立劳动公平的价值理念。提高薪酬,是解决当下“用工荒”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利益,是人们从事一切活动的动因。提高工资水平、提升福利待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吸引更多的务工者。但这只是表面的解决,从长远来看,在全社会树立劳动公平的价值理念和意识、尊重一线工人的劳动、提升他们的尊严,才是缓解“用工荒”的给力之举、有效之措。不要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外地人,不要嘲笑他们的穿衣和打扮,不要嘲笑他们说话不标准,不要开一些恶作剧式的玩笑,不要歧视和侮辱他们,不断消除已经固化的劳动行业歧视,应当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第二,以人为本,建立现代化的人才管理模式。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更是现代化企业管理理念的核心。以人为本,不应该只是挂在嘴上的概念和自我标榜的“噱头”,而要切切实实落到实处。政府应该不断完善各方面的政策,切实保障普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断满足他们最基本的医疗、养老、住房和子女教育问题,使他们工作得舒心,生活得安心。企业应该建立人文关怀,为职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为他们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和舞台,提供个人成长发展的空间,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不能单纯靠加薪来挽留职工,更不能把职工当做赚钱的工具。用良好的企业文化凝聚人,用健康的机制培养人,人尽其才、人尽其用,让职工喜欢自己的工作,并在工作中看到自我价值的实现。这对企业来说,也促进了劳动效率的提高,实现了企业和职工共同成长。
第三,正确引导,营造劳资关系新格局。尽管破解“用工荒”的核心在企业,然而,仅靠企业无力解决这一难题。必须通过正确引导,使劳资双方转变观念、各取所需才是明智之举。务工者要对自身有清醒的认识和评价,根据自己的文化程度、专业技能、爱好特长等客观条件,结合社会需求,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不能好高骛远。同时,通过参加培训,不断学习,掌握一技之长,提升劳动技能,增强创造价值的能力。企业要通过流程再造、设备升级等策略,重新核算成本,转变用人导向,加快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高度关注劳动者的价值需求和精神需要。唯有如此,劳资双方才能产生共同语言,形成稳定的价值需求共同体,建立起劳资双方互利共赢的新格局,进而逐步缓解“用工荒”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