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具有双眼的立体视觉,而长久以来印刷只提供平面传媒,顶多是有些书本翻开后,会有人、树、背景等折入物被掀开立起,呈现出一种多层次的立体感。五十多年前日本凸版印刷公司,利用瓦楞状凸透镜整齐排列,并算好其折射率印入精细条状的左眼和右眼影像,印刷完成后,贴上这种称为“光栅板”的条状凸透镜组,覆贴时必须和印刷条状印纹完全平行,那么左眼和右眼所看到的影像,代表我们平日看到可辨认的立体影像,在眼海中复合左右两边的瓦楞光栅影像,即可得到立体视觉效果。至今除了印刷业仍使用「瓦楞纹光栅」,做立体、变化体的变化魔法镜,达到双眼所见略有不同之立体变化外,电视、屏幕的3D三维效果也常用这种方式,做裸眼立体影像的折射面板,来做立体、变化体折射光线的媒介,以产生双眼立体或变化体的视觉效果。
长久以来印刷业最早以覆膜片产生光栅片的折射光色的效果,而四十年前台湾尚未有能力做立体印刷前置的印前分色及分条效果,唯一办法是使用溶剂浸泡日本原装立体图,使胶合层溶解分离后,利用这张日本立体图的印刷品做原寸精密复制,印刷完成后再覆上一张合宜的光栅片,这种拾人遗惠的做法只是踏上第一歩,后来才有自制的分色片分条工作,这也全靠纯光学的手续完成的。今天有很多的计算程序,又有计算机软件可计算光栅的栅格间距、折射率、左右两眼影像的分配全部用计算机计算,计算成的影像文件自然就更精准,万一不准仍有数据、程序可做调节。
现今3D平面传播影像的制作十分公式化,比利时则有3D影像的报纸发行,四川宜宾五粮液的酒瓶外包装,也采用光栅板做成3D的印刷包装,使用曼罗兰UV印刷印制,所费不赀只为一个防伪目的。但使用塑料片印刷的光栅板,无法用来做文化、宣传用品,所以不用厚塑料光栅片,而改用厚一点的文化纸或卡纸印刷,在局部有影像或文字区,可用贴膜方式或UV上光胶铸纹方式,或许也可用喷墨方式来产生,这一切都必须有很良好的平行度及左右位置的精确性,才能有精采的立体、变化体效果,如果平行度不够则无法有整面的三维效果,所以光栅纹路所形成的光曲折率,一致性及光栅的弧度等,在在都是三维效果成败的关键。
另一个不用光栅板的原因,是印刷及加工可采局部加上光栅效果,因为光栅板只对需要立体或变化影像有利,并不利于文字及线条图案的解析力表现,局部加光栅纹只要在立体光栅曲折部份做上光再压铸纹,而并非全面性作压铸成纹,不只可降低买光栅片的费用,也更能合理设计生产。要研发不容易、要成功更难,但没有研发就不易有市场,所以大家仍需思考、努力以赴才有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