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过程的规范化、数据化和标准化是印刷企业一直在追求的目标,但长期以来却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究其原因,部分来自对规范化、数据化和标准化理解上的偏差,当然也受限于技术条件,而最根本的问题却是对生产结果(包括成品和半成品)如何判断,尽可能客观地给出评价。改变人们长期形成的处理原则、思维习惯和价值观念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不能靠简单地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来解决。二十多年前在我国风行一时的过程控制似乎为规范化、数据化和标准化找到了一条出路,但过不多久就销声匿迹了。现在再重提过程控制,关键在于如何实现。
其实,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就已经出现了过程控制的萌芽,概念上并不新,但传统过程控制的基础是手工劳动,它与今天提出的过程控制有本质上的区别。上世纪70年代初期举行的国际彩色委员会会议从系统工程角度考虑彩色复制工艺,建立了原稿与复制品间的理论关系,强调修改分色参数的重要性。20多年过去了,印刷业的生产方式、手段和工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切变化均与人类发明电子计算机有关,因而现在重提过程控制不能离开计算机,仍然停留在以生产组织和常规管理概念为基础的过程控制肯定是没有前途的,也没有重走20多年前老路的必要。
基本概念
1.对规范化、数据化和标准化的认识
生产规范化不仅要体现在组织规范、计划制定规范、工艺规范、操作规范和材料使用规范上,更要体现数据利用、信息交换和管理手段规范度,建立透明的生产环境,生产指挥人员、管理人员和操作者之间的信息交流畅通。
数据化的含义是按数据组织和管理生产。这至少涉及数据积累和数据利用两大问题。数据积累离不开数据采集,建立有效的数据库,这或许容易做到。困难的问题是数据利用,关系到生产数据化的指导思想。一方面,数据采集和积累应按数据利用要求展开;另一方面,数据利用意味着需要数据加工、处理、交换等系统过程。合理的数据利用实现起来并不简单,远比数据采集和积累复杂。
生产的标准化绝对不能等同于按标准组织生产,尽管标准化生产离不开标准。必须认识到,生产标准化应该是生产过程的标准化,例如标准化的数字文档、标准化的生产工艺和作业步骤、标准化的材料选择和使用、标准化的管理等。
2.过程控制机制
过程的有效执行以及由过程获得的产品质量等依赖于系统性质,或者说如何来组织并形成生产系统。按系统工程观点,过程控制只能在闭环控制系统中才能实现,因为只有闭环控制系统才有信息反馈的属性,允许对输入信息和输出结果作出比较,激发合理的控制动作。因此,建立过程控制机制归结为建立闭环系统,而建立闭环系统的核心问题则在于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沟通和信息反馈机制。目前印刷企业最大的矛盾是印前与印刷两大工艺过程脱节,例如前端提供的信息不完善或不充分,后端没有及时将操作结果反馈到前端等。其中信息反馈是主要矛盾。
3.生产组织手段
应该认识到,按目前印刷企业的生产组织手段和管理方式,要实现生产的规范化、数据化和标准化,建立合理的闭环控制机制事实上很难行得通。但是,JDF标准的制定以及符合JDF标准的数字工作流程的开发成功为实现上述目标提供了根本保证。因此,现代印刷企业的生产组织手段应纳入到JDF轨道,至少应遵循JDF的基本要求组织生产。
JDF过程与资源
1.JDF过程简介
JDF将生产组织成节点树的形式,已经有不少文章讨论过这一问题,因而本文不打算就此展开讨论。下面是一些有关JDF节点和过程的简单提示:提出节点的概念是为了使生产组织结构具体化,对节点的理解需与生产过程结合起来;每一个JDF节点代表一个或多个JDF过程,过程是形成JDF节点的基础;常规意义上的过程与JDF过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传统意义上的过程可能是不十分明确的生产步骤,但JDF过程经过严格定义,是详细分析印刷工艺后科学划分的最小生产单元,不能进一步细分。
2.JDF资源
从常识角度理解,生产过程的执行离不开设备、材料和操作人员,但过程控制还需要特定形式的资源。设备、材料和操作人员确实是资源,它们是物质的、具体的,而控制过程的资源大多数却是抽象的,例如设备控制参数、工艺控制参数、材料性能参数等。
过程按自身的固有属性分成不同的类型。某些过程无需消耗资源但能产生对后续工艺有用的资源,例如分色过程不需要原材料,但产生的分色参数对其他过程有规范和控制作用;某些过程必须消耗资源才能得到产品,例如印刷过程需消耗印版、纸张、油墨和润版液等物理资源。据此,JDF将资源分成物理资源和抽象资源两大类。物理资源不仅包括消耗资源,也包括执行过程需要的设备、人员和工具等。
3.输入资源与输出资源
过程是不能进一步细分的最小作业步骤。执行过程的前提是必须有资源输入。任何过程还必须输出资源,才能与后面的生产工艺产生连接关系。因此,任何过程的一端是输入资源,另一端为输出资源。例如印刷过程以印版、纸张、油墨、润版液、打样稿、版式和设备控制参数等输入资源为基础执行,其结果是输出印张资源。
4.JDF过程
JDF按过程的工艺地位分为通用过程、印前过程、印刷过程和印后加工过程四大类:
通用过程:这类过程不涉及具体的印刷作业,包括批准、缓冲、组合、交货、手工操作、排序、打包、资源定义、分离和确认等10个。
印前过程:定义各种与印前生产和数据处理等有关的操作,包括色彩校正、彩色空间转换、接触拷贝、连续调原稿标定、数据库文档模板版式、数据库模板合并、胶片到印版复制、文档格式转换、图像代换、图像设置、拼大版、墨区计算、解释、版式单元生产、版式准备、PDF到PostScript格式转换、预飞检查、产生预示图、打样、PostScript到PDF转换、渲染、栅格化转换、扫描、加网、分色、软打样、分块和补漏白。
印刷过程:包括传统印刷、数字印刷和集成数字印刷。其中集成数字印刷因JDF1.1版本提供了组合过程节点而不再出现在新版本中。这意味着JDF1.1版本只有传统印刷和数字印刷两个印刷过程。
印后加工过程:这一类过程的数量最多,包括胶订、书壳准备、纸箱包装、书套制作、置入书套、金属夹装订、螺旋装订、配页、软封面生产、折缝、切纸、卷筒纸分切、压痕、书脊上胶、折页、配帖、上胶、堵头布应用、打孔、插页、加护封、贴标签、覆膜、卷筒纸纵向切纸操作、号码印刷、货盘堆垛、穿孔、塑料梳式装订、金属环装订、骑马订、模切、热收缩包装、锁线平订、书脊准备、书脊加胶带、堆纸、订书、捆扎、割本装订、塑料线烫订、锁线订、切光、金属线梳式装订和卷绕包装。[next]
传统过程资源与控制参数
JDF1.1版本定义的传统印刷(Conventional Printing)过程涵盖了多种印刷方法和生产任务,包括单张纸印刷、卷筒纸印刷、纸制品加工和上光等。
1.过程输入和输出资源
传统印刷过程需要的输入资源包括油墨控制(定义印刷色序)、输入部件(允许将各种预印刷部件用作记录介质)、样张部件(指其他传统印刷过程产生的样张)、传统印刷参数(用于设置印刷机的一套参数)、打样稿(由印前部门提供,用印前打样设备产生)、已曝光介质(即印版,也包括与印版有关的信息,例如印版厚度和咬口等,用于印刷机调试)、油墨(提供与油墨有关的信息,比如油墨牌号和油墨类型)、墨区样本文件(定义沿印刷滚筒方向需要多少油墨,但这一输入资源只能用于平版胶印过程,且要求胶印机上有墨斗调整功能)、版式、介质(即承印材料,例如纸张和薄膜,要求包含厚度、类型和尺寸等其他信息,设置纸张在印刷机上的走纸方式,传统印刷过程不存在预印刷部件时必须要有这一资源)和传递函数曲线库(定义网点经过印刷机时的输入、输出关系,以及设备坐标变换关系,以便与印后加工过程产生连接关系)。
传统印刷过程的输出资源包括Component(Good)和Component(Waste)两种。前者可由其他印刷过程或印后加工过程使用,后者是传统印刷过程产生的废纸。
2.抽象输入资源
从前面列出的输入资源可以看到,印刷过程使用油墨控制、传统印刷参数、墨区样本文件、版式和传递函数曲线库这五种抽象资源。
油墨控制:实际上称为着色剂控制(Colorant Control),因为用着色剂代替油墨更具通用性,控制如何用着色剂处理PS页面,它包含的属性或单元描述了嵌入到PS页面的色彩信息转换到设备着色剂(页面)的细节,例如设备颜色空间类型、印刷色序等。
传统印刷参数:定义传统印刷过程需要的单元或属性,包括是否要求直接打样、油墨干燥方法两个印刷面的印刷次序、润版液属性、纸张位置、印刷机可用色组(印刷单元)数量、色组干燥处理方式、色组次序列表、双面印刷色组使用次序、印刷机类型、叼口位置、印刷机的最高印刷速度、纸张翻转方法、上光种类等。
墨区样本文件:针对印刷设备定义墨区设置参数,与设备细节无关,包括印刷机走纸方向的墨区宽度、墨区在水平方向需要的油墨量列表(规定每一墨区需要的墨量,数值在0到l之间,1表示100%)、垂直方向墨区使用的油墨量列表和墨区宽度。
版式:表示版式结构,用于版式印刷,包括版式名字、是否自动执行拼大版结果、执行过程时引用文档的最大数量、消耗文档的最大数量、是否插入附加印张、如何形成书帖和版式单元属性等。其中,版式单元包含切纸方法、页面对象细节、出血属性、页面是否作过补漏白处理等内容。
传递函数曲线库:传递函数的用途在于为可能存在网点扩大的工艺过程规定一套输入/输出关系,补偿制版和印刷过程产生的网点扩大。传递函数曲线库是Transfer CurveSet(传递函数曲线集合)单元的集成。每一个传递函数曲线集合单元中包含与传递函数曲线有关的信息,描述传递函数的特征曲线,也描述各过程坐标系统间的关系。其CTM属性是当前变换矩阵,定义设备坐标变换关系;Name属性规定Transfer CurveSet单元的名字,可取值包括Film(从版式到胶片记录系统的变换关系)、Plate(从胶片记录系统到印版的变换关系)、Paper(从印刷机系统到纸张的变换关系)、Press(从印版系统到印刷机的变换关系)和Proof(从版式系统到打样稿的变换关系)。
3.物理输入资源
印刷过程的物理输入资源较为直观,无需多作解释。
JDF印刷过程对工艺控制的参考价值
减少对操作人员的依赖性、尽可能以客观的方式控制印刷过程,使工艺描述、过程控制、质量评价和生产管理等从定性走向定量的根本途径,是采用数字工作流程。此外,改变企业管理模式、提升企业形象、提高产品档次等,也需要引入数字工作流程,使工厂的生产系统纳入JDF轨道。但是,组建计算机集成印刷系统的主要困难并不在于购买设备和软件,关键问题是人员培训。再好的设备和软件如果没有合格的专业人员来使用,则一切都是空的,也不会产生效益。
对于仍然以传统方式组织生产的企业,可以从JDF定义的传统印刷过程得到启示,将JDF传统印刷过程规定的资源和参数移植到工艺流转单上。归纳如下。
1.物理资源部分
输入部件:客户提供或上道印刷过程产生的印张要用到当前印刷过程时,应该在工艺流转单中注明。印刷位置需与预印刷印张匹配。
样张部件:以前印刷过程产生的样张作为当前印刷过程的依据。印刷机配有满版图像阅读器时也属此情况。
打样稿:以印前部门提供的打样稿为印刷过程控制依据。打样稿上必须有信号条。
已曝光介质:应提供与印版本身有关的信息,例如印版类型、印版质量检验结果、印版厚度、咬口和定位孔位置等,成为调试印刷机的主要依据。印版从制版工序传递到印刷工序时,操作人员应该检查印版质量,并将有关信息及时反馈到制版部门。
油墨:有条件时应针对使用的纸张/油墨组合作印刷适性试验,并将试验结果体现在工艺流转单上。没有测试条件时,至少应该有油墨的实际印刷试验结果,或以往使用经验数据,类推到当前印刷过程。
介质:印刷过程使用的主要记录介质为纸张,除基本性能参数外,最好能提供印刷适性参数。如果用废纸调试印刷机,也应该注明有关参数,视同未印刷纸张。
2.抽象资源部分
事实上已经在前面解释过,某些内容可能无法在工艺流转单上填写,例如版式和传递函数曲线库等,但大多数内容是可以体现在工艺流转单上的。[next]
关于PostScript测控条
由UGRA/FOGRA定义的PostScript测控条主要用于印前工艺控制,但作适当修改后也可用到印刷过程控制。
1.建议修改的内容
PostScript测控条的前面部分不变,取消最后六列色块中的80%红和40%红两个色块,增加100%C+100%M+100%Y和黑色实地色块,即各色块为:第一列,100%C、80%C、40%C;第二列,100%M、80%M、40%M;第三列,100%Y、80%Y、40%Y;第四列,100%M+100%Y、100%M+100%C+100Y、100%黑;第五列,100%C+100Y、75%黑色、25%黑色,即分别用黑色油墨印刷成75%和25%黑色;第六列,100%C+l00%M、75%C+75%M+75%Y、25%C+25%M+25%Y。
2.制作方法
实际上,PostScript测控条可以自己制作,只需给定输出设备(胶片照排机或印版照排机)的记录分辨力就可。其中分辨力块看起来麻烦,但制作却很方便。以Core1DRAW为例,先根据记录设备分辨力计算出最小理论线宽,设照排机记录分辨力为3600dpi,则最小理论线宽为0.00706mm或0.02磅;将Core1DRAW的旋转约束限制从15°改为1°;在工作窗口内定义宽度为0.02磅的直线,黑色;两次点击该直线,使其处于第二种选择状态;按住Ctrl键拖动交点手柄,状态行提示旋转角度为1°时松开鼠标按钮;按89次Ctrl+R键,总共得到91条宽度为0.02磅的直线,它们的夹角为1°;在工作窗口内定义一矩形;选中全部91条直线,用矩形对选中的91条直线作强力裁剪,即得所需结果;调整直线组在矩形内的位置,使直线的汇聚点刚好与矩形的左下角对齐;取消矩形的轮廓线属性;利用Export命令将直线组输出为TIFF格式,分辨力取印刷品加网线数的二倍。
控条其他内容的制作可全部在Photoshop内完成,只需将Core1DRAW导出的TIFF图像合并到Photoshop图像内即可。注意,在Photoshop中制作PostScript测控条时需直接建立CMYK文件,不要建立RGB图像再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