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必胜印刷网 > 印刷技术 > 印前 > 正文

版面的编辑原则与艺术审美

时间:2009-07-30 来源:文汇报

摘  要:
  我们已进入信息畅达、新闻资源共享的时代。对传媒业而言,当新闻事件出现时,任何媒体都很难控制或垄断新闻资源,由此也就产生了媒体新闻内容趋于同质化的现象。在新闻消费市场上,由于受新闻内容同质化的影 ...

  我们已进入信息畅达、新闻资源共享的时代。对传媒业而言,当新闻事件出现时,任何媒体都很难控制或垄断新闻资源,由此也就产生了媒体新闻内容趋于同质化的现象。在新闻消费市场上,由于受新闻内容同质化的影响,消费者对报纸的选择取向往往更多地转移到报纸的新闻传播手段和操作技能的高低优劣上来。简言之,报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注重做新闻的“艺术”。

  新闻是一门“综合艺术”,一篇文字,一幅图片,一条标题,一个版式……在传播新闻事实的同时,可以唤起一种与艺术审美极为相似的体验。当然,这里“艺术”一词,非文艺创作,而是泛指任何一种行业技能都可以用“美的形式和方法”达臻一定的高度。上世纪90年代末,文汇报创办《文汇画刊》,后改为《视觉》和《镜头纪实》,笔者一直担任摄影美术画刊的版面编辑工作。本文主要以文汇报美术画刊编辑实践为例,就版面的编辑原则与艺术审美谈几点思考。

  一、文字,再精妙一些

  文字是报纸沟通读者的重要手段。摄影美术画刊以图片为主,也涉及一些文字工作,诸如前言、导读、编者按、图片说明等。

  关于文字表述,这里记述一件往事。

  《文汇画刊》创办之初,刊发过一批摄自欧洲各国的现代城市雕塑作品。这批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很新鲜,很有创意,而且在国内还从未发表过,有一定的新闻价值,对上海正在兴起的城市雕塑建设不乏借鉴作用,故决定用整版篇幅刊登。由于这批作品的创作思想观念比较“特立独行”,如果不加以说明,很难为一般读者接受。为此,根据现代雕塑艺术的相关理论,结合编辑的个人感受,对每幅作品都作了点评。在文字表述上,力求通俗易懂,表达准确,避免“专业术语”的过多堆砌。

  其中有幅作品,是一把缺了一条腿的椅子,但被放大了数十倍,安放在瑞士联合国欧洲总部门前。文字点评是:极其普通的一把椅子(跛了一条腿),一经放大,放大到足以造成视觉上强烈冲击时,蕴涵其中的非同寻常的寓意就凸现了出来。耸立在联合国欧洲总部门前的这尊“观念雕塑”,无言而惊心,犹如一个挥之不去的巨大问号横亘在世人心头——作品题目:寻求平衡点。

  画刊以《新·奇·巧——欧洲现代城市雕塑艺术一瞥》为题发表后,受到读者和美术界的好评,收到不少来信。上海城市雕塑委员会办公室当天就购买了500份报纸。

  文字表述对于沟通读者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艺术图片常常涉及一些专业知识,如果一篇文章塞满了难懂的专业术语,会把人弄得高深莫测,一头雾水,这无异于把读者拒之门外。报纸上常常可以看到不少考验读者“阅读耐心”的文字,这些文字或言不及义,或故弄玄虚,或如钝刀割肉,或似雾里看花……很多事实表明,读者的“阅读耐心”是经不住考验的,你考验他,他就放弃你。有人把文字表述的优劣分为四等:深入浅出为一等;深入深出为二等;浅入浅出为三等;浅入深出为四等。这样的分析是极有见地的,编辑应做第一等的工作。

  二、图片,再精彩一些

  美国一位摄影记者拍摄的经典作品《救救非洲的难民》,新闻背景是乌干达发生严重旱情。画面很简洁,一只壮硕的大手握住一只非洲儿童瘦小黝黑的手,透过这两只手可以看到背景——因缺水而干枯龟裂的土地。这幅作品获得了当年的普利策新闻大奖。

  其实,这张照片最初的构图并非如此,而是在中景距离一站一坐的两个完整的人,后来经过数次裁剪才变成了一幅大特写构图。经过裁剪的照片显然更具视觉震撼力。作者深谙“视觉的选择性”,恰当地抓住了“视觉中心”,成功了。有意思的是,我们在观看这幅经过剪裁的照片时,并不会觉得画面不完整,反而觉得这张照片本来就应该是这样。而且,经过裁剪处理,画面上的两只手已不代表两个具体的人,而是升华为某种强烈的象征意义。画面有效地把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视觉语言传递和释放出来。美国学者本·克莱门茨说:“摄影构图的选择只能有一个趣味(视觉)中心……当我们发现了一个拍摄题材,随之十分兴奋的时候,往往会忽略那些分散注意力的因素:这些因素足以扰乱破坏主题的感染力。”①本·克莱门茨的“趣味(视觉)中心”理论在我们的新闻图片报道中有着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报纸已进入读图时代,新闻图片以其视觉直观性和瞬间纪实的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更好地表现摄影画刊的主题,图片的裁剪处理是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一幅新闻照片,有时不需任何裁剪,就可以是一幅完美的作品;但有时,由于拍摄时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影响,画面效果不十分理想,就有必要进行剪裁。尤其是专题图片报道,往往需要七八张甚至十几张照片,如果不对照片进行适当的剪裁,就会产生视像纷乱的感觉,从而影响“趣味(视觉)中心”和主题思想的清晰表达。专题图片报道追求的是整体效应,而不在于个别照片是否出彩。这种剪裁,有时甚至是大幅度的——截取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或是一个与主题相关的“道具”。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对摄影记者的照片随意剪裁,尤其对单幅图片摄影报道的版面处理应抱审慎态度。事实上,由于现在版面实行模块拼版方式,有些编辑图省事,采取“削足适履”的办法对照片任意剪裁或变形,以便纳入现成的模块中,甚至有时把照片弄得面目全非,这应该引起版面编辑的注意和改进。[next]

  三、版式,再精到一些

  有研究表明,一报在手,人的视线最先接触到的是版面的整体视觉样式,即表达新闻特征的主题版式,而不是新闻内容细节。版式本身虽然没有具体内容,但它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潜移默化地导引和主宰着读者的视线,从而传递版面的编排思想,体现报纸的品格、风范。版式是报纸的脸面,是报纸作为“产品”在采编之后、印刷之前的最后一道工序,历来为报人所重视。

  报纸林林总总,版式千变万化,就其结构而言,归纳起来无非两种:一种是传统的线形结构,一种是现代的板块结构(又称模块式结构)。传统的线形结构讲究阅读的启、承、转、合,以及点、线、面等版式设计元素的错落、穿插、迂回。传统版式呈线形流动,很容易使人联想起中国山水画或“江南园林”,适宜于慢慢细品、回味。现代报纸的板块结构,大开大合、简洁明快,注重节奏跳跃和视觉冲击力。由于板块结构更适宜于现代快节奏生活和阅读方式,为当今大多数报纸所采用。板块结构由固定的模块拼接组装而成,因而版面操作上更快速、便捷。

  在报纸的新闻信息内容趋于同质化的今天,版式语言的功能作用尤为显现,版式创意奇招迭出。线条、色彩、平面分割等版式语言,包括现代设计理念被淋漓尽致地发挥;过去难得一用的通版(将两个版面打通连接),现在已是屡屡采用,有些甚至推出异型版式。去年当奥运火炬传递到武汉时,长江日报制作了“火炬报”,通过非常规版面设计,将卷起的报纸做成火炬状,使当天报纸销量大增。

  版式创新,成为当前报纸编辑在新闻实务中不断探索的热门话题。笔者以为,版式创新应成为版面编辑的“思维常态”,它可以表现为某种非常规的“突破”,但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日常的、渐进的积累,只有这种持续性的积累才是创新的可靠基础,所谓“厚积而薄发”。可以说,版面创新是一个复杂细致的科学分析、判断、决策、实践的过程,它关乎报纸定位、市场考量以及文化传承和审美心理等诸多课题,而不是情绪的简单宣泄和随意导入,需要从业人员以理性的态度来面对。曾几何时,看到有些报纸,除了没有把“方块字”弄成拼音字母,乍一看,几乎就是某个西方报纸的翻版。这就谈不上创新,而是有点“走火入魔”了。

  版式,说到底是一种形式。从具体的新闻内容中找出最美的、最有效的传播手段和版面视觉样式,达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是报纸在版式设计上应当遵循的理念和原则。

  四、标题,再精炼一些

  看书看皮,看报看题。对版面编辑来说,标题是版面的画龙点睛之笔,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版面其他方面做得再好,标题做不好,版面还是神气不起来。一条好的标题往往能够一针见血地揭示新闻事实的本质,从而吸引读者的视线,激发起强烈的阅读渴望。

  好标题的诞生,有时或许灵光一闪,得来全不费工夫;有时却是“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可以说,编辑对标题的推敲斟酌过程,也是对新闻事实加深理解的过程。2001年10月7日,中国足球队以1:0战胜阿曼队,获得2002世界杯决赛阶段出线权,举国欢欣。当晚《文汇画刊》发了一组照片,开始做的标题是《为了胜利》,显然很一般化。后改为《奔向胜利》,仍觉得不理想。最后,几经推敲,标题定为《向着胜利》。比较一下这条标题的修改过程,虽然只一字之差,但涵盖的思想内容、抒发的情感色彩确实是不一样的,最后一条显然更胜一筹。

  标题很能够体现编辑的思想深度和文字功力。重大新闻的标题固然可以做得很“抢眼”,稀松平常之事,有时也可以做得很“出彩”。最近,文汇报《镜头纪实》以《青春在创业中闪光》为题发了一组照片,记述三个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故事。通观全篇,就新闻事实而言可谓平常,可是,且看一位编辑做的三个小标题:“做影视,拍出一片天”,“开餐馆,办出文化味”,“卖手机,悟出生意经”。这里连用了“做、拍;开、办;卖、悟”三组六个动词,读之极富韵律节拍,好似年轻人那强劲的心脏搏动——生动地勾画出这一本来不太容易“出彩”的主题。

  文汇报有对标题“较真”的传统。“较真”这个词有些不好听,但其背后折射出的却是深厚的学养、深邃的思想、高度的责任感。笔者早年在要闻部做美术编辑值晚班时耳濡目染,夜深人静之时,一些老报人仍在为一条标题或标题中的某个字颇费踌躇,他们亢奋地、精神抖擞地来回踱步、思索、交流……这是一种“甘苦其中、物我两忘”的状态。好标题就是用这种状态“炼”出来的。

  然而,标题制作有时也会出现一些问题,诸如题文脱节,概括不当,题大于文或小于文……这是版面编辑需要加以注意的。至于有些报纸为“争抢市场份额”哗众取宠,片面追求标题的刺激、耸动,甚而不惜违背新闻事实,误导读者,这就更有悖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殊不可取。

  五、色彩,再精美一些

  色彩所具有的情感性和“妆扮”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色彩是视知觉中的一个生动组成部分,是版面视觉语言的重要元素。报纸可以通过色彩来传递信息的情感意义,塑造版面风格。

  现在报纸大多实行彩印,但是,有些版面的色彩效果并不理想,常常会出现“酱油色”或“大花脸”等不尽如人意的现象。报纸色彩出现问题,通常与版面用色过多、过滥,以及版面编辑对色彩的基本原理缺乏认识有关。有些版面内容其实还不错,只是不讲究用色,把版面色彩弄得过于花哨,犹如“脱缰野马”似地在版面上“横冲直撞”,令人眼花缭乱。还有些版面盲目随意地将几个标题分别套上不同颜色,读者分不清这些颜色分别传递什么信息,表示什么情感意义,由此造成视觉理解上的混乱。

  色彩是有“脾性”的,理想的色彩效果来自于合理地“驾驭”色彩,而并非用色越多越好。实践表明,版面用色“宁少勿多,宁缺勿滥”,“用色多而滥,其效不如黑白,黑白本身就是一种具有美感的色彩”。 主流媒体尤应审慎用色,努力走出一条简洁、大气、稳妥而又颇具个性的色彩处理的路子。

  美国学者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在视知觉中,形状是理性的,色彩是感性的,“形状必须保持对色彩的绝对优势,不然的话,画面会因过多的色彩而解体,正如男人会因过多地沉溺女色而毁灭一样。”②这就阐明了在画面“形”与“色”的关系中,“形”占据主导地位。其中的道理是浅显的:一张彩色照片不会因为去掉色彩而使画面解体,我们完全可以从黑白图像中理解照片的基本涵义;但如果抽去形状的话,画面就会解体,我们很难从一些色彩碎片中辨识其中的意义。

  这个道理对报纸的版面色彩处理也是适用的。理想的画面(版面)是“形”与“色”的协调、统一。

  文汇报规定,标题(包括有些版面)全部用黑色,同时对版面用色作了相应的规范,是为明智之举。事实上,沉稳有力的黑体字标题的设置、排列变化构成了版面的基本“形状”,并以“绝对优势”统领了版面的“色彩”(包括彩照、图表、网纹等),使版面呈现出一种强势的理性风范,以及清新疏朗的色彩风格。而《视觉》和《镜头纪实》版,由于大量使用彩色图片,版面色彩已呈饱和状态,因此,除了重要节庆或特殊新闻事件,一般情况下,也须审慎用色,忌多色,以求与报纸的总体色彩基调相一致。

  版面色彩的简洁、朴素,理应成为主流报纸的色彩风格。而具有了风格内涵的色彩,才是美的色彩。


热点排行
柯尼卡美能达黑白新品bizhub PRO 1200产品报告

革新化黑白数字印刷系统——拥有更全面的综…[详细]

上海紫光预推出数字喷墨印刷机PM520

上海紫光机械有限公司将在2011年11月举办的…[详细]

杭州东城图像公司推出热敏CTP和UV-CTP

近日,杭州东城图像技术有限公司重拳出击,…[详细]

大族冠华新推GH794四色商务印刷机亮相全印展

第四届中国(上海)全印展于11月14日隆重召开…[详细]

美企业推出新概念UV-LED喷墨丝网印刷机

据来自美国wxow网站的消息,丝网印刷机厂商…[详细]

柯尼卡美能达bizhub PRESS C7000/C6000产品报

2011年8月5日,柯尼卡美能达在北京展出了其…[详细]

更多知识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