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印刷、造纸和纸加工机械制造商协会主席
Dr. Guido Corbella
今天,我为能够代表意大利印刷、造纸和纸加工机械制造商协会(ACIMGA)出席此次盛大的活动而感到万分激动与荣幸。
2005年5月,我曾有幸参加了第一届国际印刷工业发展论坛。当时的经济形势与现在完全不同,一些传统经济强国,在2005年都出现了经济增长减缓的现象,而如中国、印度等其他一些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却开始崛起。
如今,世界经济的整体形势不容乐观,各行业各领域不断衰退,至今仍未见起色。而我们印刷工业在这次金融危机里同样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全球印刷市场也正处于一个相对低迷和消极的状态。除此之外,很多印刷商也都意识到,在互联网和新兴媒体对传统印刷的冲击,规模化经济和全球市场供给体系、工业组织、投资策略和技术革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自己的企业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
为了应对当前形势的挑战,意大利印刷、造纸和纸加工机械制造商协会(ACIMGA)与意大利印刷及纸张加工工业协会(ASSOGRAFICI)于2008年合力创建了意大利技术、纸业、印刷和纸加工工业联合会(FederGrafica)。它代表着意大利印刷及纸加工工业的两大群体,即设备制造者和设备使用者。
该联合会旨在组织联合行业内厂商,共同努力开展活动。我们相信这是一条能够帮助我们面对当前特殊的、严峻的经济形势,掌握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取向的捷径。
ACIMGA——意大利印刷机加工机械工业
意大利印刷,纸加工及印刷机械制造工业计有约150家大型企业,合计员工约7200名。本工业凸显了意大利先进机械技术的典型特征:少量的大型企业和大量的中小型公司都有着生产技术专业化和具备高度灵活性的显著特点。而这些以业务转包承包网络紧密联结在一起的中小公司,也同样能够保证高质量的生产工作。
一直以来,意大利工业明显偏向于对外出口业务,出口所得占全工业总产值的75%以上,出口对象在100个国家以上。得益于良好的出口导向趋势,我国本工业2008年保持住了良好销售业绩——总产值增长3%——而其中出口额相比前年则增长了将近10个百分点。
您可以看到我国2008年的主要出口国家(2008年1~11月与2007年同期相比)。
在意大利出口对象国家中,中国已经从2007年的第六位上升至了2008年的第三位。
意大利对中国的出口增长达到了+68.5%;且自2005年以来,始终保持出口量的正增长。如今,意大利工业已经成为继德国、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之后的第四大设备供应国家和地区,且第三位的中国台湾仅是以非常微弱的优势领先于我国。
经详细划分,我们发现在意大利对中国的出口当中,印刷及纸加工机械占到了66%,而意大利在全球首屈一指的纸板处理机则占到了25%。
在意大利,约有23000家公司从事印刷及纸加工方面的工作,员工约184000人,年总产值达260亿美元。
意大利印刷工业的整体架构是以大量中小型公司为核心的,这些中小型公司之间常年进行联合生产。然而,在意大利,却很少有全球知名的印刷联合体。最新调查结果显示,意大利印刷企业数量达约19300家,雇员121000人,年总产值约160亿美元。作为占欧洲印刷行业总产值13%,紧随在德国和英国之后,跻身欧洲印刷业三甲的意大利印刷业已经是欧洲最重要的工业之一。意大利印刷业的主要产品为广告印刷品、艺术书籍、各类产品目录册及杂志等。产品的整体出口稍有下降,而其中广告印刷品和产品目录册的出口增长速度相对较高。
同时,意大利纸加工业也是欧洲最主要的生产源之一,占欧洲本行业营业总额的15%,仅次于德国,位列欧洲第二。在意大利从事这一行业的公司约有4000家,雇员约63000人,总产值达100亿美元。主要产品为瓦楞纸板、印刷包装用纸和壁纸。这一领域去年的出口额仍保持着持续增长。然而,在当前低迷的经济环境下,印刷和纸加工工业的发展趋势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根据L. Bocconi 大学 CREA Furio Cicogna 研究所最新调查显示,在遭遇了2008年印刷工业发展滞缓和纸加工工业发展趋势呈现的小幅下滑之后,绝大多数意大利印刷商们仍持乐观态度,或者说,相对于纸加工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他们对印刷行业的前景更乐观一些。
对照出口市场,在现有领域里,印刷包装或将成为明年恢复印刷及纸加工工业正增长的生力军。
经济领域
包装的印刷及加工是印刷工业最主要的构成部分,这一领域占全球印刷业务的46%,据评估年总产值高达可观的3250亿美元。
在这一工业领域中,有很多因素都会对印刷品及包装的需求造成影响,如人口、整体经济、工业增长形势、全球化进程和环境关注程度等等。
如今,全球人口正保持快速增长,特别是亚非拉地区的增长速度更为突出。这些地区最终都将成为对食物或非食物类包装及其他印刷品有最巨大需求的人口高密度地区。
此外,全球化进程将对这一领域中的大型企业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是其他公司发展壮大的良机(无论是在这一领域中的传统技术强国中还是新兴技术国家当中)。
环境因素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受到政府部门的关注。放射和浪费的管理控制已经得到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贯彻执行。在欧洲,欧盟则已经为贯彻执行环境保护而立法。降低纸张和包装浪费以及进行高效回收再生的要求和目标,对印刷及包装工业者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影响到的包括各种类型的印刷机,如轮转凹印机、柔性版印刷机、胶印机、丝网印刷机、移印机、热烫/冷烫印刷机和数码印刷机等。
为此,包装印刷所需要的机械、原材料和零件在近年来经历了极大的技术革新,而同时销售数量和商品价值也得到了明显提高。
从技术角度来看,技术革新最显著的成就是通过实现活件起动、控制和更换程序的计算机程序化管理,使得机械生产速度和总体性能得到明显提高,以此实现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提高生产质量和实现多元化生产的目标。
根据意大利包装研究院提供的官方数据,全球包装业的市场总额已经达到5200亿美元,其中亚洲占30%,北美占25.5%,西欧占24.5%。
意大利是现今世界上最大的包装品生产国之一,销售额可达323亿美元,相当于这一工业全球总产值的6.2%。
意大利包装工业约有7060家公司,雇员达106340人,该工业年销售额占意大利工业生产总值的2.7%,相当于意大利GNP的1.6%。
为了服务这个正在增长中的巨大工业,机械设备和材料的生产者们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以寻求印刷及包装技术的突破。
技术领域和革新
各种印刷系统之间的竞争一向是非常激烈的,而从技术角度来看,这种竞争的关键一直以来都是机械性能的高低。
影响包装印刷和纸加工在内的所有印刷业务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印数的缩短。在各种类型系统和印刷生产中,短版印刷已经越来越普遍地成为正常的生产模式。即使是一向以进行长版印刷为主的凹版印刷,如今也开始寻求实现短版印刷的技术方案,以增加其竞争力。
事实上,新一代的凹版印刷机已经在印刷单元装配了可移动式插槽和全自动插槽更换及印刷滚筒清洗装置,以求用最简单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印刷滚筒的更换。电子轴驱动系统正逐步取代传统的机械驱动系统。
柔性版印刷技术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新型感光性树脂版、共用压印滚筒式印刷机和计算机直接制数字柔版系统。新型树脂版可使用更精细的网线印刷;共用压印滚筒可获得完美的套准;数字柔版可提供更好的色调再现和印刷是网点扩大更小化。
柔性版印刷在过去的40年中从原本单一的只适于印刷提袋,发展到如今能够在包装和标签印刷领域与胶印、凹印、凸印和网印一争长短的局面。
设计先进的大中型卷筒纸柔版印刷机都采用了全自动结构,具备了套筒印刷系统智能化的套筒更换装置。无齿轮驱动的连续重复印刷技术已经被作为标准解决方案使用在各种共用压印滚筒式印刷机上,以及部分联机印刷机上。
另一个备受瞩目和期待的领域是标签印刷的发展,这一领域技术的发展将为其他各种印刷系统带来非常有益的技术方案和启示。
而在包装纸箱板生产领域,传统的单张纸胶印技术也正面临装配了铣槽-钉合-上胶单元的联机印后处理功能的柔性版印刷技术的挑战。
数码印刷技术将印前数据直接输入到印刷单元,从而简化了工作流程。事实上,数码印刷取消了传统印刷流程当中的很多手工的步骤,如出片、打样、手工拼版以及制版等。软件能够将书页信息存储,并按照正确的顺序印刷,取代了将印好的书帖裁切、折页并按顺序排放等工序。
尽管到目前为止,数码印刷机还不能与高速报纸和期刊印刷机相抗衡,但如果不考虑所采用的不同技术解决方案,我们应该承认,数码印刷是一个足以向任何传统印刷方式挑战的成功的新兴印刷系统,特别是如今,它已经具备了与胶印机一争长短的资本。
数码印刷的两大突出特点是“按需印刷”和“个性化印刷”。而且,由数码印刷系统来实现“按需印刷”和“个性化印刷”这两种生产模式,比起凹印、胶印甚至柔性版印刷等传统印刷方式运作,都更加高效化,成本也更低。印数可以针对目标市场或销售订单进行个性化调整。
这些理念也被通信市场所接受,甚至能够回应包装市场的新兴需求。因此,包装印刷行业将成为印刷技术向数码时代变革的极大受益者。
我们可以看到,数码印刷产品的销售量在过去几年有着快速的增长,即使在当下恶劣的经济环境之下,我们相信数码印刷品的销售量在明年仍将逆流而上。
美国赢船有限公司(Infotrends)的调查显示,预计数码印刷在未来三年(2009~2011)中,销售量年增长将保持在+4%,总产值年增长将保持在+9%。而其中“按需印刷”将成为发展最快的部分,预计可实现约7%的增长。
另一个被寄予厚望的是喷墨印刷。喷墨印刷常用于计算机桌面出版和大型海报、装饰品和标签印刷。
总结
关于当前印刷及纸加工工业发展现状,我认为这一领域里正在发生的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转变。而这个市场的需求受到如大量的客户群、经济环境、全球化进程、环境保护等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市场需求的变化要求机械和材料的制造商、印刷商和纸加工商寻找创新解决方案。当然,新兴的数码印刷技术通过采用越来越高端的计算机和功能越来越完善的程序,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在尽可能提高企业收益率的同时,也将帮助我们提高生产效率和改善生产流程。
然而,在这里我要提醒大家一个事实——科学技术仅仅是影响我们生产工作的其中一部分因素,而真正掌握着生产的,仍旧是人。在摆脱了手工生产的今天,作为运筹操控和管理决策的人们,将需要具备越来越高的专业知识,以及更加准确及时的决策能力。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