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印染行业概况
印染行业是纺织工业中的二传手,是消化前道纱、布提高后道水平的关键行业;是纺织工业适应和满足消费,启动市场增加经济效益的关键行业。从这个意义上讲,印染行业是起着影响和制约纺织工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江苏印染行业是一个历史悠久,有着一定基础并在全国印染行业中有较大影响的行业。江苏印染行业发展较快,在上世纪50年代,全省印染企业仅有八家,但拥有二个基础较好的全能印染厂(即常州的大成二厂和无锡的丽新印染厂),印染布的年产量仅1.5亿米。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年产量还只有2.5亿米,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年产量翻了一番多,达6.5亿米。改革开放后,江苏印染开始了飞跃发展,到上世纪80年代末,印染布的年产量达到了15.85亿米。届时全省印染企业发展到33家(不包括乡镇企业和地方管的集体企业)130多条生产线,拥有职工3万多人,印染布出口达4.93亿米,为江苏印染布总生产量的34.5%,占全省纺织品出口的40.14%。到上世纪90年代初,全省印染布的生产能力就达到了30亿米左右,在全国印染行业中已占首位。由于经营机制的不适应(届时印染企业的经营机制仍为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而经营模式已转向市场经济),印染行业开始滑坡,不少企业开始亏损,届时省纺工厅把扭亏增盈、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并转换经营机制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并组织了考察调查组去广东及省内有关企业进行考察调查,进行经营机制转换成了企业深化改革的“主旋律”。到上世纪末,印染企业进行了经营机制的转换和大量民营企业的建立,印染行业开始复苏,江苏印染布产量已上升到26.97亿米,但只占全国印染布产量的17%,退据第二位(浙江省印染行业的飞跃发展,仅绍兴地区就建有印染企业数百家,浙江印染布产量已发展到66.4亿米,占全国印染布总产量的41.85%)。进入2l世纪,江苏印染企业几乎全部改制转为股份制。特别是我国加入WT0后,纺织品出口贸易和花色品种、产品质量迅速发展,全国印染布的总产量已从2000年的158亿米上升到2003年的251.78亿米,到2005年又上升到360亿米,除浙江、江苏迅速发展外,广东、山东、福建等沿海地区也在飞速发展,到2006年全国印染布产量已发展到430亿米,据不完全统计,江苏的大小印染企业已发展到2000余家,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的苏南地区(苏州、无锡、常州)和苏北的南通地区,生产能力可达100亿米,实际产量已达59.88亿米,在“十五”期间发展最快为2005年,印染布的年产量为51.7亿米,比2004年同比增长45.42%(2004年产量为35.58亿米),但占全闰比重仍居第二位。到2007年,苏南太湖流域发生蓝藻事件,加上能源成本大量上升、生产要素成本和政策成本增加、环保和绿色壁垒因素的压力,导致全国印染行业增长速度减缓,如2006年、2007年全国印染布总产量分别为430.3亿米和437.4亿米,其间只增长了7.1亿米,而2006年、2005年、2004年、2003年、2002年分别比上年增长了68亿米、60亿米、49.8亿米、40亿米和32.7亿米。浙江、江苏两省的发展形势也是这样,浙江省2006年的产量为226.6亿米,同比增长减少为13.9%,2007年产量为238.08亿米,同比增长减少为9.69%,(2001年以来同比增长一直在23%以上),但占全国的比重却上升到54.52%,居全国首位:江苏省2006年的产量虽上升到59.88亿米,而同比增长下降为15.76%,2007年的产量下降为51.16亿米,同比负增长为-9.37%,占全国比重下降为11.7%,仍居全国第二位。
2.江苏印染行业的发展过程
江苏印染行业发展较快,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80年代,及加入WT0后的本世纪的前几年,其产量、产品水平、工艺技术、装备等都有较大的提高。其发展至今前后可分为五个阶段,即解放初期的上世纪50年代、打好基础的上世纪60年代(包括文革后的上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80年代、转换机制的上世纪90年代和加入WT0后的2l世纪前八年。现按这五个阶段分述如下。
2.1解放初期的上世纪50年代
江苏印染行业原来的基础十分薄弱,仅二个全能印染厂(常州的大成二厂和无锡的丽新印染厂)基础较好并稍有声誉,其余六家均为中小型企业(常州益丰昌染厂、恒丰盛染厂、九丰灯芯绒印染厂,无锡维新漂染厂,南京染厂,徐州染厂),年产量仅1.5亿米,加工品种为窄幅纯棉布,生产工艺基本 是传统的,前处理主要是退、煮、漂三步法,烧毛后绳状碱退浆,煮布锅煮练,漂白粉淋漂,开幅轧水烘干,布铗丝光:染色以卷染为主,主要采用硫化染料和还原染料隐色体染色,连续轧染仅在全能印染厂和益丰昌染厂、维新漂染厂拥有:印花主要为滚筒印花机,以防拔染工艺为主;后整理工艺主要为轧光、电光、上浆防水、预缩整理,直到1958年才开始研究树脂整理,同时南通地区已开始筹建南通印染厂。当时江苏印染企业虽只有八家,但各有特色,常州大成二厂和无锡丽新印染厂为规模较大的全能印染厂,拥有的设备、采用的工艺、生产的产品、拥有的技术力量在国内较为先进和较有影响:常州九丰灯芯绒印染厂主要生产杂色灯芯绒;益丰昌染厂主要生产杂色卡其(厚重织物)和凡拉明色布;恒丰盛染厂主要生产杂色细布和丝绸织物(又称丝绸印染厂);南京染厂主要生产190#士林蓝布(卷染);徐州染厂主要生产硫化色布。八个印染厂分工明确各有特色,而且在技术交流上也具有特色,每个季度在常州、无锡轮流进行技术交流,以提高江苏印染的技术水平。
2.2打好基础的上世纪60年代
江苏纺工厅为发展江苏印染行业,从纺织部和大专院校引进科技人员,在原技术处基础上建立了印染处印染科,加强对全省印染行业的领导,特别在上世纪60年代初国家困难时期,省纺工厅领导为克服生产中的困难,加快印染行业的发展,带领印染处、科技处、财务处的科技人员下基层蹲点,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难题。如帮助南通印染厂筹建处解决建厂中的难题(选厂址、搞设计、选调设备和人员、抓施工和生产前的准备)。又如在常州大成二厂蹲点,存企业任职,由厅长任党委书记,印染处长任厂长,印染科长任总工总调度,财务处长任财务科长,科技处的二位工程师任染色和印花车间主任。蹲点三个月全面完成任务,解决了能源紧张问题,保证了持续生产,不仅考验了机关科技人员的技术水平,主要是总结出了一套企业的节能经验,对行业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又如由厅长带队组织部分科技人员在常州九丰灯芯绒印染厂蹲点,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整顿企业管理、改进工艺、开发品种,由印染处长带队组织科技人员在常州益丰昌染厂蹲点,帮助企业加强和整顿技术管理,改进工艺、开发品种,同时还帮助无锡丽新印染厂、维新漂染厂、南京印染厂、徐州印染厂进行老厂技术改造,提高技术水平,开发新品种、创名牌。为发展江苏纺织印染产品的出口任务,厅领导十分重视广交会的召开,选派有关人员参加广交会并担任纺织交易团的顾问,这为发展江苏纺织外贸任务创造了条件。另外为提高印染行业的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和生产的稳定性,印染处还建立了对全省印染企业的检查制度,一年二次对企业进行工艺上车率和设备完好率的不定期检查(检查时不通知企业,随到随检,以保证检查的真实性),以上工作都为江苏印染行业创建全国优秀产品、名牌产品并为今后的飞跃发展创造了条件、打下了基础。在几次全国印染产品评选中(上世纪60年代的上海和天津评选、上世纪70年代的鞍山和武汉评选),常州九丰灯芯绒印染厂的杂色灯芯绒、常州益丰昌染厂的杂色纱卡、常州大成二厂的大花贡呢布、无锡维新漂染厂的漂白府绸和防羽绒布、无锡丽新印染厂的杂色府绸和烂花印花布及徐州印染厂的硫化元布、南京印染厂的190#士林蓝布等都获得了全国优秀产品称号。
上世纪60年代初,随着人造纤维和涤纶纤维的开发,各企业也开始了对粘胶混纺织物和涤纶混纺织物的加工。文化大革命对印染行业生产的发展也带来了影响,届时上海由于推行三不工艺(不烧毛、不练漂、不丝光),使印染工艺技术的发展受到极大的冲击,而江苏印染行业由于未推行这项错误的工艺路线,因而对印染生产的影响较小,这为改革开放后的飞跃发展创造了条件。届时南通印染厂已建成投产,加上淮安地区(前为淮阴地区)在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筹建清江印染厂(全能印染厂)并于1978年投产,文化大革命前全省印染布的年产量已达2.5亿米,到上世纪70年代末印染布的年产量已上升到6.5亿米,这时江苏的印染行业在全国已占有一定的地位,并具有一定的影响。
2.3改革开放后的上世纪80年代
改革开放后(1978年后)的“六五”、“七五”期间,江苏印染行业得到了飞跃的发展,除了原来的八家印染企业和新建的南通印染厂,又新建了清江印染厂、盐城印染厂、泰州印染厂、镇江印染厂、南京印染厂(原南京印染厂改为南京第二印染厂)、苏州印染厂、扬州印染厂、江阴印染厂、常熟印染厂、昆山印染厂及南通八一印染厂等30多家印染厂(不包括乡镇企业和地方管的集体企业),全省印染布年产量已上升到15亿米多,生产能力也达到30亿米左右,在全国印染行业中已跃居首位。在工艺技术、装备水平、产品开发、生产质量、产品水平等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产品开发已向高(高支高密)、精(精梳、精加工)、防(防水、防污、防静电、防辐射等)、仿(仿毛、仿麻、仿真丝、仿棉等各种仿天然纤维)、绉(水洗布、泡绉结合)、透(透气透湿)、绒(各种磨绒、桃皮绒等)、合(各种新合纤、超细纤维等)等多功能高级整理方向发展,各种染色新技术,如:还原染料悬浮体轧染、活性染料冷轧堆染色、分散染料高温高压染色、热溶染色等也已大量采用,硫化染料已逐步淘汰。印花以分散、活性共印为主(涤棉混纺织物),涂料印花在逐渐增加,辊筒印花机在逐渐减少,而圆网、平网印花已明显增加。在解决色差、纬斜、缩水率、色牢度印染生产中的四大质量关键方面也有了较大进展。在研究、采用、推广印染新技术、新工艺方面,如,高效前处理短流程工艺、松堆丝光新工艺、冷轧堆前处理工艺等已取得进展。尤其在品牌、名牌的建设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如常州九丰灯芯绒印染厂的月夜牌杂色灯芯绒和无锡漂染厂(即维新漂染厂)的漂白府绸荣获纺织部颁发的国家金牌奖;常州东方印染厂(益丰昌染厂)的水月牌杂色纱卡荣获纺织部颁发的国家银牌奖。在技术装备方面,经上世纪70年代的“五五”和80年代的“六五”、“七五”十多年的技术改造,装备水平已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在“六五”期间总共投资了2.7亿元,重点是扩大生产能力及贯彻纺织部提出的“棉改涤”、“色改花”、“窄改宽”等方面的改造;在“七五”期间总共投资了4.4亿元,由扩大生产能力开始转向提高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提高产品档次、增加出口创汇等方面,“七五”结束印染布的生产能力已达到30亿米左右。全省引进了当时比较先进的设备,据不完全统计共引进印染主机设备180多台,占当时全省印染设备总数的12.5%,其中练漂设备14台,轧染设备7台,圆网印花机2l台和平网印花机7台(占网印总数96%,),树脂整理、轧光、涂层、预缩、磨毛等设备57台(占后整理设备总数的20%)。从设备幅宽看,上世纪60年代为110cm的生产线,经“六五”、“七五”改造,全省就以160cm生产线为主,约占45%;到上世纪80年代末.全省已建成180cm生产线约20条.占全省印染设备的16%(乡镇企业和地方管的集体企业未统计);并建造了280cm、320cm生产线各一条。另外,江苏印染行业在经济效益上对国家贡献也是很大的,其上交利税历年来都要占整个纺织工业上缴利税的15%~20%,如上世纪80年代每年上缴利税达4亿元多。经技改后,常州大成二厂(东风印染厂)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技术进步,从而获得全国印染行业技术改造排头兵的称号;无锡漂染厂(维新漂染厂)获得全国印染行业最佳经济效益排头兵称号。在新建印染厂中,淮安清江印染厂由于建厂速度快、经济效益好(投产5年累计创收1.2亿,投资建厂费用回收期仅1年多),从而获得江苏省大庆式企业称号;昆山印染厂、扬州印染厂、江阴印染厂和常熟印染厂由于经营机制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经济效益突出,被新闻媒体、有关领导和印染行业誉为江苏印染行业的四小龙,全国各地印染企业前来考察学习的络绎不绝,得到全国印染行业内的肯定.其中昆山印染厂还获得全国十大优秀企业的称号。
2.4转换机制的上世纪90年代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已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印染行业经营机制的不适应使部分企业开始滑坡,不少企业出现亏损。省纺工厅已明确把扭亏为盈、转换机制、搞活印染行业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从当时盈利较好的企业无锡漂染厂、常州东风印染厂、昆山印染厂、常熟印染厂、扬州印染厂、江阴印染厂(江苏四小龙和二个排头兵)抽调有关人员和省纺工厅有关领导(厅长、总工、技术处长等)组成考察调查团,由窦厅长带队去广东广州、深圳、珠海、中山、佛山等先进单位学习考察,学到了很多转换机制、扭亏增盈的经验。去广东考察回来后又组织调查组去江苏四小龙企业了解情况,吸取转换机制、扭亏增盈的经验,写成调查报告并在全省召开扭亏增盈、转换机制动员大会,使之成为企业深化改革的主旋律,取得很好的效果。“八五”期间,江苏印染布的产量在全国虽还居首位.但浙江省的民营企业已开始崛起,从“九五”开始更是飞跃发展,1996年浙江省的印染布产量就已超过江苏而居首位,达到24.215亿米,占全国印染布总产量的20.06%。到“九五”后期.江苏印染行业开始复苏,大批印染企业进行了经营机制的转换,并有大量民营企业诞生,但仍比不上浙江印染行业的发展速度。
通过“八五”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了技术改造,并调整和更新了产品结构及档次:在“九五”初期.巩固了一批传统出口产品;发展了一批高档出口产品,如高支高密产品、水绉布系列、152-244cm特阔产品、光泽产品等;开发了一批高新技术功能性产品、高档化纤产品,如舒适整理、保健整理、抗菌整理、砂洗整理、防紫外线整理、生物酶整理、功能性涂层整理、超细桃皮绒织物、高级仿毛仿麻织物等。
综上所述,“八五”以来虽取得了一些进步和发展,但和国际先进比较还存在较大差距。根据当时纺织工业面临的形势,生产总能力虽提高的幅度较大,但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引进了不少设备.但具有上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设备不多;新工艺、新技术虽也推广应用了一些,但覆盖面不广;企业间技术水平发展不平衡,技术改造的进度跟不上国内外市场对纺织品要求变化的形势;行业结构、技术结构、原料结构及大类产品的品种质量上还存在矛盾。当时,在社会经济结构和经营机制已大批进行了转换、关贸总协定地位即将恢复、纺织工业将发生巨大变化的形势下,如何适应国际市场“小批量、快交货、卖高价”的形势变化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提出的“九五技术进步发展规划”的设想中,总的指导思想为:吸取“八五”规划中的教训,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既要加快技术进步步伐赶上国际先进,更要讲究实效,逐步改造,抓一项成一项;要发挥江苏省的优势形成自己的特点,要考虑经济上和技术上的可行性及职工素质、企业管理基础等各种因素,选择适用的先进新技术、新工艺、新原料和新设备,以市场为导向、产品为龙头、经济效益为中心、技术改造为手段,来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加产品附加值及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技术改造重点要围绕品种、工艺、设备、原料等方面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采用;更要重视新产品和名牌产品的开发及老产品、传统产品的更新换代;并加大对印染后整理的改造力度,同时要重视印染设备、印染助剂的发展必须要与印染工艺技术的发展同步,使我国染整生产水平能达到上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其具体目标如下:
(1)迅速开发高新技术纺织产品:①服装面料向八新[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纤维、新染化料助剂)、新结构、新标准、新花色、新款式、新性能、新用途]、五变化(原料多样化、组织结构多变化、染整加工深度化、成衣镶拼时新化、产品用途扩大化)、三字[高(高支高密、高质量、高水平)、阔(包括137~140cm以上阔幅及229cm以上特阔幅)、深(提高加工深度(特种后整理)、提高产品附加值]方向发展;②加强装饰用纺织品中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重点为特阔、高层次、多功能产品的丌发;③大力加强产业用纺织品的开发研究,并提高产业用纺织品在三大领域产品中的比例;④重点要抓好传统产品的更新换代,并注重向粗厚、细薄二极发展,抓紧开发目前国际市场上的热销产品。
(2)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推广新的染化料助剂和开发适应小批量多品种、优质和高附加值的印染产品所需的设备,努力改进提高印染通用单元机(轧车、平洗槽、蒸箱等)的技术性能和标准化程度.以利于按照用户要求进行单元机的各种积木化组合,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 本。同时,要提高印染机械机电一体化水平,以保证生产过程严格按规定的工艺参数进行,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
(3)及时解决印染机械、印染助剂和印染工艺同步配套发展的问题。
通过“九五”技术进步发展规划的制定,大大促进了江苏印染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