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推行义务教育开始,一直有人提议教材循环使用。近几年,有关教材循环使用的呼声愈来愈高,在全国两会上也不断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有关中小学推广教科书循环使用的提案,本报对此亦给予持续关注及报道。自从2008年春季教材循环使用制度推行以来,既有循环使用有利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等肯定的声音,也不断出现教材循环遭遇“叫好不叫座”的现实尴尬信息。为了全面准确地了解各地教材循环使用的进展和实施情况,公正客观地反馈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建议,本报记者对北京、广东、河北等地的中小学教师,10余家涉及循环教材出版的出版社,全国2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新华发行集团,以及美国、英国、瑞典、法国等国外出版业人士进行了采访,以期用事实说话,反映社会各方对于“教材循环使用是否应该缓行”的看法。
每年开学临近,教材问题总会引起人们关注。以前,新学期一开始,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学生们无一例外地领到的都是崭新的教材。根据教育部的要求,《科学》,《音乐》、《美术》等部分科目于2008年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循环使用制度。如今一年过去,教材循环使用这一话题又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
利国利民的初衷
教材循环使用是一个国家社会高度文明进步化的具体体现。近年来,社会各界对于推广教科书循环使用的呼声一直不绝于耳,从河南省获嘉县一名普通小学教师的“奔走呼吁”到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正式提案,都对中小学推行教材循环使用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信心。
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周洪宇在2006年全国两会提交了名为“中小学实行教科书循环使用的建议”的议案。他认为,教材循环使用对国家而言,节省了教育经费,节约了资源,有利于环保;对家庭而言,可以减轻学生家长特别是贫困地区家长的经济负担;对学生而言,可以藉此从小培养其良好的读书习惯和爱护书籍的习惯。
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表示,教科书循环使用,已经不是应该不应该做、能不能做的问题,而是如何通过行政力量,尽快去推动的问题。早一天使用,我们就可以少砍许多大树,就可以在老师和孩子心中播下环保与节约的种子。
时任国务委员的陈至立2007年11月29日在出席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工作会议时明确指出,健全保障机制,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承担机制,建立免费教科书循环使用制度。此前,国家对于教科书循环使用不断出台支持政策:2004年2月16日,财政部、教育部共同制定的《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工作暂行管理办法》中,明确提出“国家鼓励循环使用教科书”;2006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出台实施,其中第41条明确提出鼓励“教科书循环使用”;2007年9月20日教育部发出开展“节能减排学校行动”的通知,要求结合农村义务教育试行免费教科书制度,开展教科书的循环使用试点工作。
在美国、英国、瑞典、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由于课本是国家免费提供的,所以循环使用成为一种惯例。以美国为例,课本平均使用年限为5年,日本则达到10年。需要注意的是,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教材循环使用有其特定的社会及教育背景,而且实行的时间较长,已形成了科学完善的制度体系作为保障。
而在我国,教材循环制度刚刚开始起步,必须经历一个发展、完善的阶段。
叫好不叫座的尴尬
根据教育部规定,2008年春季学期起实行循环使用。事实上,早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教材循环使用之前,上海、山东、四川等地区已先期进行试点工作。从记者采访情况看,从2008年春季学期开始,我国江苏、浙江、重庆、天津、甘肃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均不同程度地实行教材循环使用制度。
经过一年的实行,从中小学教师、出版发行单位等各方的反馈情况看,各地均不同程度地暴露出教材循环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尴尬,比如保管问题难以普遍解决,卫生安全问题令家长堪忧,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习惯一时难以调适,教材破损、掉页并被学生涂画,副科课程地位进一步下降等。反映比较突出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教材修订与内容更新的矛盾
目前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尚处在试验阶段,因而各出版机构依据“课标”编写的教材不仅属于“实验教科书”,而且尚处在不断的修订、完善之中,比如计算机、政治教材每年需要更新内容均属正常。不少书店发行人员感慨:教材版本频繁更换给循环使用带来了难题,也是书店配送工作最为头痛的问题。高年级的课本无法给使用不同版本教材的低年级同学循环使用,加之教科书改版速度快,新旧教材如何衔接是个难题。为此,教育部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安国教授曾指出:我国的教材循环使用工作,如果在修订工作结束、教材基本稳定后再开始试验,似乎更为稳妥。
使用习惯与学习效果的矛盾
目前,不少地区学生的教材使用习惯和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材循环存在不适应。某省关于义务教育阶段部分教科书循环使用工作情况的报告指出,现在循环使用的教科书在管理上通常的做法是课后便将教科书收回,这样就给老师教和学生学带来诸多不便。比如:音乐课竖笛一节,老师讲完课,需要学生课后练习竖笛的基本技法,但是下课以后,教科书收回,学生无法按照课本的曲子进行练习,下一节课老师就无法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美术课的临摹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在教材上做笔记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和学习辅助手段,可是按照教材循环的规定,不能在教材上写字无疑对学生施加了一种无形的压力,在书上写写画画,反倒成了污损书本的行为。
副科教育与全面发展的矛盾
此次推行的教科书循环使用制度,针对的主要对象是副科教材,这不仅给副科任课老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困扰,而且容易造成副科教育不甚重要的政策误读。北京海淀区实验小学的刘老师分析道:由于孩子们的课业负担很重,升学压力很大,有可能部分家长不太在乎副科的教学效果。
据一项对成都、青州两地的调研,艺术学科的教师都反映教材循环后作为教师与主科教师相比更加边缘化,旧的教材也使得学生更加不重视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
印刷成本与教材价格的矛盾
据了解,循环使用教科书制度对于教科书的印制、装帧质量有较高的特殊要求。
即便是采用上海地区在2005年前后曾经试行循环使用的《音乐》教材印制标准,其价格是国内普通《音乐》教材的5倍。而我国目前推行的是教科书核价和限价政策,在此政策下的教科书是低成本工艺,容易损坏,无法满足循环教科书的对质量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反映,发给学生的书再进行收回有很大困难。
卫生安全与存储消毒的矛盾
各地的教育部门均要求,书籍必须一页页进行专业消毒。然而,不少地区学校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不具备循环教材所需的存储、消毒等条件。“从全市各学校反映情况来看,循环教材推行起来不是十分起劲”。某业内人士坦言,主要是学校难以操作:对循环使用的教材,学校隔学期必须进行消毒、修补,否则学生和家长不满意;学期结束后,循环教材的保管也是一个难题。
政策规定与管理细则的矛盾
有受访者反映,教材循环使用刚刚开始,就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政策出台在先,而管理办法和制度没有跟上。有人在实际工作中了解到,不少省份的新华书店在2009年春季的教科书供货之时,由于学校收不上来书,学校循环使用教科书的补充更新报数大大超过了政策规定的30%的比例,缺失严重的甚至达到了60%。教育部门陷入了尴尬的两难境地:一方面书收不上来,必须给学生买新的教科书,但经费却无从落实,另一方面,如果不买新的教科书,下一级学生将面临拿不到教科书的境地。
循环使用任重道远
教材循环使用涉及到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教材开发建设、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等一系列的方面,无论在理念还是具体操作层面,我国都与推行教材循环使用的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采访中不少人建议,教材循环使用一方面要积极借鉴国外的可行性经验,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我国国情、教育状况和学生家长的意愿。不能单纯地为节约而节约、为环保而环保。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出版集团总裁王亚非直言不讳地说,从实际操作来看,教材循环使用政策的推行显得过于仓促,在教育现状、学校、学生以及教材编写等各方面,存在重重矛盾。应暂缓实施,待进一步认真调研,想办法找到解决问题、避免矛盾,取得全面共识,并在小范围试验成熟并取得经验后,再行推广。
教材循环使用绝对不是简单的回收利用问题,相当于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关教材的供应、印制、回收、保存等方面,应该结合学校与学生实际,制定出一整套合理高效的配套措施,再逐步推进。有专家建议,在教材循环使用前,尽快出台正式的《课程标准》并完成现行教材的修订和送审工作,在此基础上,出台一整套与教材循环政策相配套的政策和操作细则,对循环教材的供应、推广、服务、使用、回收、消毒处理等要有严格的标准和要求,特别是要制定适应教材循环使用要求的印制、装帧标准,对教材的正文用纸、封面用纸、装订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出台相应的定价标准。
一项制度的推行要与当今的行业现状与技术水平相适应。不少受访者提出,要保证循环教材的质量,普通教材使用的速生木浆和草浆便不能再用,而优质木浆消耗的则是优质木材,如此一来既谈不上环保,也谈不上节约。同时,循环教材缺乏严格的消毒措施,对抵抗力相对较低的处于发育期的孩子的卫生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即使具备专业消毒设备的学校,也根本无法做到所有的教材经常消毒。因此,推行采购循环使用时也不能忽略各地区的发展现状和国内外的出版印制技术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