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必胜印刷网 > 管理专栏 > 印企经验谈 > 正文

看中国印企境外接单的十年寻路

时间:2008-10-08 来源:互联网|#

摘  要:
中国印刷企业是否需要走国际化之路,只有市场才能给出最适当的回答。加入WTO之后,国内印刷界明显感到国际资本的加速进入,贝塔斯曼屡次试探,当纳利增资建厂,大日本凸版进入上海。国门已经打开,国内市场 ...

    中国印刷企业是否需要走国际化之路,只有市场才能给出最适当的回答。加入WTO之后,国内印刷界明显感到国际资本的加速进入,贝塔斯曼屡次试探,当纳利增资建厂,大日本凸版进入上海。国门已经打开,国内市场的国际化竞争趋势已露端倪。与此同时,业内人士开始反省,国际化应该是双向通路,我们为什么不向外迈出脚步。

    其实,早在10年前,中国企业已经试图在国际印刷市场上分一杯羹了,不过当时这仍局限于特定的区域,用了一种特别的方式。上世纪90年代初期,凭借地缘优势,抓住小平南巡讲话后政策释放的空间和时机,深圳乃至珠三角地区开始了和香港地区印刷界的亲密接触。最先发展起来的是“三来一补”印刷企业,货物大进大出,赚取加工费用,这是国内印刷企业走出去的最初脚步。时至今日,珠三角地区的印刷品出口已具相当规模,境外接单能力不输亚洲四小龙。或者,更被国际印刷界认可的一种说法是,亚洲四小龙的印刷优势大部分已被珠三角所取代。

    及至目前,印刷品境外接单已不局限于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和更北部的印刷企业,已在尝试进入国际市场;境外接单的主体也不再仅仅是外资企业、“三来一补”企业,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都加入了这个行列;境外订单也不再局限于低端印刷市场,珠三角地区的一些企业已进入世界10大出版商的采购名单。

    在国内,境外接单的总量到底有多大,没有官方数据可资借鉴。据业内人士估计,这个数字起码在100亿元以上。与2002年全国各类印刷企业工业总产值1500亿元的总量相比,这个数字已经不容忽视。

    尽管如此,中国印刷企业迈向国际化的征程也仅仅是走出了最初的几步。中国印刷企业拥有的设备已接近世界水平,技术能力在提高,产品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同时人工成本又比较低,中国印刷品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国内印刷企业是否有能量冲击国际市场,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印刷的新基地,这是业内人士正在思考的事情。

    港企北移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已实行特区政策的深圳对投资者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这里地价便宜,人工成本低,当地政府提供了税收等多方面的政策优惠。与此同时,毗邻的香港地区地价昂贵,人工费用高企,竞争十分激烈。于是,一些印刷企业开始了谨慎的尝试,买地建厂,把部分印刷业务拿到深圳来做。初尝螃蟹者的成功带来了很强的示范效应,北移的厂家逐渐多了起来。

    北移过程至今仍在持续,在此过程中,香港企业的北移方式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勤达集团是一家香港上市公司,它的北移历程很具代表性。1994年,勤达开始在内地建厂,1995年开业。这时,他们承接的订单还是在香港印刷,只是拿到内地来装订,看中的是内地低廉的装订人工成本。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他们很快调整了投资决策,把整个印刷工厂迁到了内地。目前,勤达集团的印前、印刷、印后都已在内地设置,只把营业部留在了香港。

    由北移到北迁,香港印刷资源迅速流入内地。香港方面统计资料显示,香港印刷公司的数目,2000年约为4300家,2002年减至3300家。两年间1000家公司停业,虽不能排除香港本地经济形势的影响和企业自身经营不力的原因,但北移现象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因素。据了解情况的业内人士介绍,香港最大的10家上市印刷公司都已转移生产阵地,或全部北迁,或把主要印刷能力放到了内地。

    实际上,北移行动吸引的并不仅仅是港资。珠三角地区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港企大量北移的举动,引起了台资的关注。与港企北移呼应,台企西进态势也十分明显。

    无论是港企北移,还是台企西进,其目的地早已在操作过程中由某个城市扩展到了整个珠三角地区。目前,在深圳、东莞、中山等地区,都聚集了大量的港资和台资印刷企业,他们构成了境外接单的主体。其中,港资印刷企业主要集中在深圳,而台资印刷企业则集中在东莞。

    两头在外

    无论是港资还是台资印刷企业,他们最初投资珠三角地区的目的,都是看中了内地印刷加工的成本优势。当地政府因势利导,启动了外向型发展战略,在开放初期,批准成立了大量的“三来一补”印刷企业。

    所谓“三来一补”,是指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及补偿贸易。其运作模式是原材料与制成品大进大出,企业只赚取加工费用。这在经济发展初期,不失为借外力快速启动地方经济的有效方式。10年来,“三来一补”印刷企业一直是珠三角地区境外接单的重要力量,在此期间,大量三资企业也逐步发展起来。

    目前,在珠三角地区,无论是三资企业,还是“三来一补”企业,其基本经营模式仍然是“两头在外”。即营业部留在香港特区或台湾省,负责接单;内地工厂负责印制,全部出口。一位港资企业老板表示,选择这种模式是基于优势互补的考虑。营业部留在香港,经营便利,工厂在内地,成本低,沾了两方面的光。同时,珠三角和香港毗邻,原辅材料从香港采购,印制品从香港统一发出,方便快捷。

    但针对不同的印刷品,实际上出口运作方式也有所不同。一位多年从事出口业务的当地人士解释,就出版物而言,是在当地印制,全部出口;但包装印刷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直接出口,一种是“转厂”出口。所谓“转厂”,是指包装印刷品所配套服务的最终产品也是在当地生产的,比如出口电器件,为其配套的包装盒不需要运到香港,而是直接运到当地的出口电器生产厂家就可以了,由出口电器厂家装箱整体出口。但是,由于这些业务都不在内地接单,因此也属于境外接单的一部分。

    在珠三角地区,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外资印刷企业来珠三角投资设厂,主要竞争对手是东南亚印刷企业,竞争的市场瞄准全世界。这些企业印刷装备精良,管理和营销理念先进,在世界印刷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优势。据勤达集团下属博罗圆洲勤达印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江礼昶介绍,在世界10大出版社中,有7家与他们有业务往来;金杯印刷有限公司董事长杨金溪也透露,在金杯的业务总量中,30%~40%是为牛津大学出版社、朗文出版社印制字典、工具书和课本等。

    10年时间,珠三角地区的印刷品出口,从无到有,走过了一个快速发展的历程。深圳市新闻出版局印刷处副处长罗弘介绍,目前在深圳,印刷品出口产值过亿元的企业不下十几家,中华商务、当纳利旭日、利丰雅高、凸版、天时、大公、劲嘉、力嘉、中大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2002年,境外印刷品来深圳印刷加工总办文量为2702件,其中,出版物65万多吨,包装装潢印刷品138万吨。

   东莞市印刷业协会会长黄辉详细介绍了东莞的情况。目前,东莞市有外商投资印刷企业602家,虽然在数量上只占全市印刷企业的28%,却是境外接单的主力。2002年,东莞市新闻出版局完成境外出版物印刷的业务批复为547份,涉及出版物1.5万种,共计14008万册;境外包装装潢业务批复675份,重达7亿千克。近几年东莞市印刷品出口稳步增长,其中包装装潢印刷品的增长势头非常强劲,在印刷品出口总额中的比重逐渐增大。在东莞,境外接单的代表企业有明彩、金杯、万诚、中编等。

    内企寻单

    这里所说的内企是指珠三角以外的内地企业。这些企业虽然在多年经营中零星地接过一些外单,但明确地、有规模地去做这件事,还是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时候,相对于珠三角,延迟了将近10年。界龙的成长折射出上海印刷业出口的发展在出口业务上,上海中华奉行“稳妥、慎缜”的原则。

    上海界龙集团在境外接单上出手较早,由他们的经历,可以看出内地企业的寻单之路。上世纪90年代,界龙集团的核心层在广东考察市场时,发现那边在大量做外单,这使他们很受触动。同样的事情,界龙为什么不能做?心动不如行动,1999年底,界龙开始接触出口业务,此时,他们还没有自营进出口权,一边做,一边申请,2000年做了6万多美元的外单;2001年,拿到自营进出口权;2002年,界龙的出口业务已做到了150万~160万美元。

    界龙的成长速度折射出整个上海地区的发展情况。2001年,上海审批的境外印刷品有31批,57种;2002年,境外批件达113批,351种,主要以书刊为主。起点低,成长迅速,但绝对量偏小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内企寻单的活跃地区并不仅限于上海,而是更为广大的长三角地区。在采访中了解到,南京爱德印刷有限公司从1992年就尝试出口,2002年,出口产值已达120多万美元,相当于其总产值的1/5。江苏太平洋印刷有限公司属下的一家纸制品分公司,生产高档相册、日记本、扑克牌等,产品直接出口到印度、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等国家,每年约有100万美元的出口订单。有别于珠三角地区,长三角的出口企业既有外资企业,也有国企和迅速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但总体来说,接触外单的企业还不是很多。

    与珠三角相比,长三角的境外接单刚刚起步,经营环境还不成熟,各方面的经营条件也不能与珠三角同日而语。界龙集团总经理沈伟荣指出,与珠三角相比,长三角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瓶颈在于渠道和原材料。从渠道来讲,长三角企业的海外销售网络还有待建设;从原材料来讲,承接国外印件经常需要进口国外的原辅材料,这方面长三角不如珠三角快捷便利,往往会影响交货期。

    虽然困难颇多,但已率先接单的内地企业都在尝试各种途径,首先在销售渠道上做种种突破。江苏太平洋2000年在香港特区成立了一家全资贸易公司—信龙公司,专事自己公司的纸制品出口业务;南京爱德建立了企业网站,吸引外商前来考察;上海中华请海外合作公司委派外籍业务人员到厂,为其提供销售平台,争取多渠道承揽海外业务;界龙集团计划在海外建立市场网络框架,在美洲、欧洲、澳洲等地寻找合适的人员、公司,发展其成为界龙的成员。此外,参加展会、借助中介机构、网上交流、客户口碑相传,都是这些企业普遍采用的方式。当然,也有一些外商自己找上门来的情况。 

    长期来看,长三角地区能否继珠三角之后,成为国内境外接单的另一重要基地?沈伟荣从成本角度进行了深入分析。珠三角地区的运作模式是“两头在外”,内地生产,香港接单,这就造成这些企业的运营成本比较高;而内地企业是内地接单,内地生产,假设两地人工成本相同,运营成本的高企会降低珠三角企业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长三角地区的印刷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发展很快,正在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这些企业在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也会逐步把眼光移向国际市场,随着这些企业内部竞争力的提高和海外市场运作经验的成熟,他们也会在国际市场上争夺份额。

    最为重要的是,目前上海在亚太地区的中心地位日渐突出,以上海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成为国际资本进军中国市场的战略要地,外资印刷企业纷纷落户上海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信号。这些企业出于合理配置其内部印刷资源的考虑,也有可能会把部分全球印刷业务拿到国内来做。

[next]

    外单面目

    在大家看来,外单与内单相比,在技术、质量、交货期等方面,往往会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很多内地企业宁可在国内市场上拼死厮杀,也不敢去碰外单。在进行本期“特别报道”的采访时,《印刷经理人》就此问题询问了多位老总,请老总们揭开外单的真面目。

    关于质量与环保要求。一般来讲,外商对印品的品质要求比较高,对环保也非常重视。可以说通过ISO9000认证是进入国际市场最基本的门槛。还有一些企业为方便接外单,已通过了ISO14000环保体系认证。

    关于技术要求。外商对新工艺的要求比较多,比如直接制版工艺、印后装订技术等。圆洲勤达印务总经理江礼昶向我们介绍,为了适应外商的要求,他们厂在2000年上了一套CTP,随后在2001、2002年又上了两套,现在3套的使用率都非常高。

    关于交货期。在珠三角地区,企业基本都遵循“两平三精”的交货惯例。平装书,两个星期交货;精装书,3个星期交货。外商对时间的要求很严格,要准时,不能违约。

    关于信用风险。很多老总表示,做外单,信用风险反而比做内单要小。外商付款很及时,有诚信,很少欠款。南京爱德总经理韩沙宁表示,他们和很多客户甚至没有见过面,大家仅凭电子邮件进行商务往来,一直保持商业信誉,完全是凭品牌在做。做外单的风险并不大,难度在接单。

    关于价格。很多人会认为,国内人工成本低廉,做外单的利润空间会大一些,实际并非如此。一方面,人工成本低并不意味着生产效率高,两者相抵,所剩的利润空间并不是很大;另一方面,外商到中国寻单,他的比较的不是本国人工水平,而是中国的周边国家。因此,有时会出现外单比内单还要便宜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从事境外接单的企业也在调整经营策略,或者通过提高工厂效率,挖掘潜能,来降低产品成本,以适应低价的市场状况,增加盈利;或者多承接附带手工劳动多的订单,以提高附加值。在采访中发现,很多企业都在积极承揽附加值高的立体儿童图书等业务。

    关于谈判。很多从事境外接单的印刷企业尤其是内地企业会有这样的感慨,与外商谈判中最难沟通的是对经济制度和文化的理解。

江苏太平洋副总经理朱亚平介绍,在和外商谈判时,设备、技术、质量都不是主要问题,只要出样能达到对方的要求就可以了。但企业的用工制度、作息时间、工资待遇,还有医疗、消防、安全、卫生、环保,都是外商重点考察的项目。比如用工制度,外商要求不能用童工,他们是要拿花名册来检查的;再比如工资待遇,绝对不能低于国家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关于工作时间也要求得极为严格。江浙一带很多民营企业没有通过外商验收,主要就是因为工作时间问题。 

    搭建平台

    严格来讲,境外接单虽然是企业行为,但政府的引导作用不可忽视。10年前,珠三角正是凭借改革开放政策和外向型导向战略,推进了印刷业的高起点发展,不仅形成了强大的印刷品出口加工能力,而且吸引了国内高档印刷活件的南流,一时间造成“孔雀东南飞”的现象。

    今天,重新梳理国内印刷品的出口政策,不难发现,即使在相对开放的珠三角地区,仍有一些政策和制度因素,制约着印刷品出口业务的拓展。

    东莞市印协会长黄辉举了这样一个例子。目前国内承接地图类出版物的订单,必须报国家测绘总局审查,这主要是考虑涉及中国边界的问题。但实际上有很多订单并不包含中国边界的内容,如古代地图、其他国家的地图等。如果一刀切,都要到国家测绘总局审批,会影响很多外单的运作。因为一般外单的印制周期是2~3周,每个单都拿到北京审批,根本来不及。所以,珠三角地区的企业非常希望调整审批原则,或者把审批权限下放到省。“外资企业到内地投资办厂,并不是来和内地企业竞争的,而是和东南亚地区企业竞争,如泰国、马来西亚等。如果运营手续过于繁杂,活件会流失,这些企业也会流失,我们会失去发展的机遇”。黄辉的话代表了很多业界人士的忧虑。

    内地印刷品出口业务的增长,还有赖于政府制订更为灵活、科学的管理政策,为企业搭建更好的发展平台。不仅印刷业的行业主管部门需要重新审视、调整相应政策,在采访中很多企业反映,他们希望海关、商检、税务等相关部门都能倾听企业的呼声,珠三角的一些外资企业甚至提出了建立印刷品保税区的建议。

    “政府搭建平台的作用,不仅体现在改善环境,做好服务上。组织起更多的企业尤其是国企参与国际竞争,也应该是政府服务的题中应有之义”,南京爱德总经理韩沙宁似乎看得更远。韩沙宁介绍,实际上,国内有一批国有企业在八五、九五、十五规划期间进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设备能力、技术素质并不差,政府应该考虑如何用经济手段,如委托已政企分开的地方企业集团牵头,组织相关企业衔接好技术、工艺、质量要求,共同去开拓国际市场。香港特区的做法或许有一些借鉴意义,香港有关方面对印刷品出口不仅没有政策方面的限制,贸发局等政府部门还经常通过举办会议、讲座等形式,促进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意识和能力。3月14日,香港贸易发展局与香港印刷业商会、香港印艺学会刚刚联合举办了题为“如何开拓海外印刷业市场攻略”的研讨会。

    无独有偶。采访中,一家民营企业老总向我们讲起,他们曾谈过一个1亿美元的单子,虽然他们的规模在国内已相当不错,但按现在的力量,还是无法接下这样的大单。那时,他们迫切地感觉到了联合的重要。

    联合,才能做大做强;联合,才能在风云变幻的世界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当国内的国有、三资、民营企业真正启动起来,联合起来,共同去打“国际牌”时,中国印刷也许才能真正在世界舞台上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热点排行
柯尼卡美能达黑白新品bizhub PRO 1200产品报告

革新化黑白数字印刷系统——拥有更全面的综…[详细]

上海紫光预推出数字喷墨印刷机PM520

上海紫光机械有限公司将在2011年11月举办的…[详细]

杭州东城图像公司推出热敏CTP和UV-CTP

近日,杭州东城图像技术有限公司重拳出击,…[详细]

大族冠华新推GH794四色商务印刷机亮相全印展

第四届中国(上海)全印展于11月14日隆重召开…[详细]

美企业推出新概念UV-LED喷墨丝网印刷机

据来自美国wxow网站的消息,丝网印刷机厂商…[详细]

柯尼卡美能达bizhub PRESS C7000/C6000产品报

2011年8月5日,柯尼卡美能达在北京展出了其…[详细]

更多知识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