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一场世界杯足球赛能成就一个媒体。比如,1998年世界杯足球赛相之于《南方都市报》,当时《南方都市报》提前策划,连续43天每天拿出包括头版在内的前1/3版面,精编精制“世界杯特刊”,此举使得《南方都市报》在市场上迅速扩张。发行量以每天近万份的速度增长,以此为基础,迅速成长为密集覆盖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报纸。
对于北京的报纸来说,2008年北京奥运的意义则要大得多。那么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是否能让某些报纸重现生机,是否使北京报业重新洗牌?是否仍然具有“扭转乾坤”的意义?北京各报如何看待奥运的机遇和挑战?采访中,各方观点不一。
奥运报道的设点布局
对于地处北京的报纸来说,奥运会无疑是一场“盛宴”,从采访情况看,各家报纸都非常重视奥运会的契机,采取了一系列应对举措,以在2008年的竞争中获得优势。
北京日报报业集团获得了“奥运会中文会刊”承办权,北京日报报业集团社长梅宁华说:“对于奥运会,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已经做了充分的部署和准备,有一套完整的计划,报道方案就有厚厚一叠,准备在奥运时随时报道奥运会消息,并可能实现滚动出报。各子报将展现各自特点和优势。此外,京报集团还在奥运新闻中心成立规模较大的奥运报道总部,届时将对奥运会进行全方位的报道。”
而作为一张“专为奥运而生”的报纸——《竞报》则希望成为一张“赛场报”。《竞报》社长刘顺发说:“这两年来,《竞报》为宣传奥运会筹办做了不少工作,这使其成为各报中奥运资源相对丰富的一张报纸。在这两年举办了‘奥林匹克进社区’和‘奥运体验场’等活动,所谓‘奥运体验场’就是将奥运会项目中抽出一些群众能接触的参与的,而过去又体验不到的项目让群众参与,使体育赛事的体验变得趣味十足,既吸引群众,又吸引广告客户。成本很低,利润却很高。”
《京华时报》则在半年前就成立了奥运报道与经营策划小组,对奥运前后的报纸采编经营进行全面整合,定期开会,研究专刊,负责客户的联络互动等。
《北京晨报》社长郭坦介绍:“《北京晨报》试图通过奥运契机塑造晨报品牌,在奥运前期就组织了一系列策划,其中有:‘国际摄影节’‘跑起来读者俱乐部’‘最美的火炬城市’等。为了降低成本,扩大读者群体,还准备把113个火炬城市的晨报联合起来,做晨报的‘奥运海报’”。
《北京青年报》社长张延平介绍,为了应对北京奥运会的媒体竞争,北京青年报社除了成立奥运领导小组,以整合内部资源外,还在英语人才培训方面共投入500万左右的资金,选派了二十多名采编人员到英国接受培训;从2006年就开始在报社内进行戴尔英语的培训学习,培训人数已达一百多人。
《法制晚报》总编辑王林的观点及做法显得更独特,他说:“奥运会确实非常重要,但是,《法制晚报》的读者大部分是北京市民,他们不仅关注奖牌,更关注关系到生活方方面面的信息,比如奥运会期间交通,哪里会有交通管制,天气情况等。所以,奖牌不应是那段时间报纸报道的全部内容。奥运会仅仅是《法制晚报》发展过程中的17天,虽然对于《法制晚报》来说也是一个大事件,但他仅仅是17天,不是一年,更不是全部。《法制晚报》会在奥运会期间更好地做好为市民的信息服务,希望通过给市民提供实实在在的信息服务来展开竞争。”
争夺奥运后契机
事实上,多家报纸对奥运会报道设点布局早在两年前就开始了,但是,毕竟现在已不是从前,外部市场环境发生了一些深刻变化,试图仅仅依靠某一重大事件迅速获得竞争优势已变得不那么切合实际。各家报纸早早准备、精心策划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北京晚报》总编辑任欢迎说:“《北京晚报》把这次奥运会不仅仅看成是一个体育赛事,更把奥运会看成是北京城、北京人参与的奥运会盛会;不仅把奥运报道当成是体育赛事报道,而是作为城市报道的一部分,渗入《北京晚报》的对于北京城市的报道中,报道奥运会前后城市建设的变化,人们生活的改变等。”
“奥运报道由于参与竞争者众多,大家都在拼,要想出彩也很难,更不能异想天开地认为奥运会就能一下子带来多大收益。对于奥运报道,媒体付出得多未必当时收益就多。更多时候奥运会的机遇与价值表现在未来,表现内容就包括媒体影响力、公信力、队伍的整合、创意、编排手段的更新,如果奥运期间,媒体在这些方面落伍,缺乏表现力,无所作为的话,将会失去更多资源,包括:政府政治资源、读者资源、企业广告资源、甚至还有国外广告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