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有多少东西在涨价?纸荒,正在中国书业中蔓延。
敏感的读者已经注意到,去年10月下旬以来,新书上架数量陡然下降。“说实话,我这个书界老江湖,也是11月初才感觉到新书突然少起来,想来想去,非常理能解释。几通电话下来,才知道出现了纸荒。”万圣书园总经理刘苏里说。纸张全面紧张,出版界持币抢货。北京,书业大户高教社动用三亿资金,囤下了2008年的全年用纸;安徽,各出版社自购纸张一律停止,出版集团统一调度,并成规模从国外进口纸浆以缓解用纸压力;江苏,新闻纸和部分规格的书写纸已然断档。
更有出版社提着现金到纸厂买纸都买不到。有消息说,拿现金等买纸的出版社出版科的人,住在纸厂周边的招待所,排队买纸,最长可等到两个月左右。
纸价随行就市。
纸张价格实际从去年7月初即已开始浮动,到现在,基本上是一个半月一个价格,上涨幅度非常之大,业内人士用“疯涨”来形容。到目前为止,作为中小学教材主要用纸的70克胶版纸和80克胶版纸价格已经上涨14%;轻型纸和铜版纸售价一吨普遍上涨了1000元,如轻型纸,已从6200元涨至7200元,涨价幅度普遍在10%到12%;元旦过后仅仅5天时间,铜版纸已经在2007年年底报价的基础上,每吨又上调了二百到三百元。
“这次纸张涨价是三十年来少有的。”老出版人、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吴星飞称。1995年,中国书业曾经经历过第一次大规模的纸张涨价,但胶版纸在突破7200元(每吨)大关后回落,而现在,显然还未现回落迹象。
纸价,是图书市场的“米价”,约占图书直接成本的一半,甚至2+3。迅速飚升的纸价,犹如多米诺骨牌推倒的第一张,正在激起书业的连锁反应。选题的压缩、成本的压力、现金流的压力,小型出版机构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险,而出版受国家限价和监控的中小学教材的出版社,已经“被逼到墙角”。
1995年,飚升的纸价引发图书价格大规模上涨,让书业整体缓过气来;今天,面临日渐萎缩的图书市场,出版业敢不敢涨价?“目前处于焦灼状态的出版业,像那一年一样极其快速提升书价是不可能的。”
“2008年,出版社可能面临真正的寒冬。”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预言。
无论2008年的书业是否真正寒冬来袭,毋庸置疑,纸荒正在考验中国出版业。
纸价疯涨
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纸价一直保持平稳。此次上涨幅度如此之大,确实事出有因。
去年6月4日,随着《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的发布,国家逐步加强关停污染大、规模小的造纸厂力度,提出2007年淘汰230万吨落后产能,“十一五”期间淘汰650万吨落后产能的目标。凡年产3.4万吨以下草浆生产装置、年产1.7万吨以下化学制浆生产线、排放不达标的年产1万吨以下以废纸为原料的纸厂,皆在关停之列。在此次“环保风暴”中,迄今全国已有约千家小造纸厂关停。
“纸厂一直是污染大户,纸张生产排污量很大,很多小纸厂由于购置不起昂贵的治污设备,都是直接把污水往河里排。随着国家治污力度的加大,环保不达标,一批小纸厂必然要关闭。”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张宏说。同时,“现有的大企业为了环保达标,也在做减产、限产的工作,如果还是按照以前做法,不计后果开足马力生产,合格排污指标不能保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助理、印制管理部主任蒋列平谈了看法,小企业关停,大企业限产,造纸企业产量明显下降,而出版社和其他用纸单位的需求不降反升,供求倒挂,纸张的涨价就成了必然。
同时,据山东太阳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介绍,进口木浆从去年五六月份以来涨价幅度就比较大,国内收购草浆、木浆的价格也在往上涨,造纸所用的化工原材料因国家开收资源税,也在涨价,加上油价、电价的上涨,实在让纸厂不堪重负。“人力成本也在上升。”山东省另一家纸业公司表示。
一直以来,我们低廉的人力成本,地方的保护性政策,纸张行业在上个世纪末为与进口纸打拼压低纸价等历史原因,造成了我国纸张价格在世界范围内偏低,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纸张行业以往普遍放弃环保,将环保成本让利给出版行业。现在,国家狠抓环保,那么环保成本就不可以忽略了。
“上涨一点是合理的,但不应该这么大幅度,有些纸厂是趁机涨价。”吴星飞认为,此次纸张涨幅控制在5~8%范围内才是合理的,“当然我没有做过数据测试,只是凭多年的出版经验”。
在经过了如此大幅度的涨价后,纸价有没有可能在2008年回落?
张宏认为,2008年纸价“还会持续上涨”。1995年纸价上涨的原因主要是国际纸浆价格上涨,这一次,这个因素依然存在;同时,人力成本仍将逐步上升,而“环保”作为国策是要坚定执行的,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国家治污力度依然会加大,“推动成本上升的因素不是可变因素,而是持续性的因素,所以纸价肯定要持续上涨”。
蒋列平的担忧是,“纸价上涨肯定能产生一部分高额利润,但是,现有的大型造纸企业会不会把其中部分利润投入到环保治理中去,这是一个问题”。如果企业加大对减排成本的投入,则产量还是可以恢复的,但如果不做继续投入,则会形成恶性循环——“国家的排污标准只会越来越高,供求关系倒挂的局面可能还要加剧”。
据传,造纸大省山东要取消草浆、农作物秸杆做浆制纸方式,如果属实,则国内造纸原浆来源还要减少,而纸价,势必还要上扬。
[next]
出版寒冬?
此次纸张涨价风潮,已经激起了出版业的连锁反应。
据记者了解,已经有出版社将2008年的选题砍掉了20%~30%,同时,成本压力和现金流的压力让出版社不堪重负。
“抛开书价上涨,最大的问题是暴露了书业生产链条的畸形。在原本纸张供需平衡的情况下,出版社可在3~4个月后付款给纸厂,但现在出版社就算拿现金都很难拿到合适的纸张了;而经销商和书店给出版社的平均回款周期长达一年之久。这样一来,出版社可能出现资金链断裂。”谢寿光表示。
张宏认为,在此次涨价潮中,三个群体受到的冲击可能最大。其一是印刷厂。“有部分小社在印刷厂印制图书是由印刷厂代料的,而且印刷厂除印刷出版社书刊外,还会承印社会印件,这个成本上去就厉害了。”其二是小工作室和书商,“资金断流”,最后,就是盈利能力差、生存本来就比较困难的部分出版社。
而以出版中小学教材教辅为主的出版社,无疑也被“逼到墙角”。
“中小学教材这几年受国家限价和监控,利润空间本来就小,其他非教材类图书可能会以提高图书定价的方式来缓解原材料上涨的压力,但我们的教材出版,无法通过提价来规避这个问题。另外,教材对纸张克重也有严格要求,涨价负担只能我们承受。”蒋列平告诉记者,纸价的上涨,对北师大出版社压力非常大。现在,社里除了正常生产的开支没有被压缩,其他包括办公费用、差旅费用,都一压再压,甚至连集团领导,出差行程在1200公里以内的,“都是以身作则,坐火车去”。
据记者了解,人民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出版部门负责人曾商议发动百家出版社联名向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等有关政府部门提出调整中小学教材价格的倡议。去年12月,因为面临明年教材招投标全面展开的问题,国家几个部委在一个讨论会上,同意考虑这一问题,但政策还没有出台。
面对日渐萎缩的图书市场,一般图书实在是不敢轻言提价。“江苏的出版社基本上价格都扛着没动,市场竞争这么残酷,提价就是找死。”吴星飞告诉记者,江苏少儿社现在也在压缩内部开支,从内部挖钱。“可以预见的是,出版社为了资金链不断,必然向银行举债,但时间一长,又会背上巨大的利息包袱。”
而此次“三十年少有”的纸张涨价,对出版业的长远影响也不可小视。
其一,就是出版业走向微利,甚至面临生存危机,尤其是对小型出版社而言。其二,整个出版业的发展会放缓脚步。“整个出版业的核心支撑是教材教辅,目前对教材的限价,中小学教材本来每个印张才几分钱的利润,明年还要全面施行招标,将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再加上纸张持续上涨,出版社可能都不能回本”,一位出版人表示。其三,“在中长期可见的未来,出版业会出现洗牌”。吴星飞说,如果有批量的小出版社在此次纸张危机中难以为继,就会出现大规模的并购,真正出现跨地域重组的浪潮。有消息说,目前在京部分小型出版社,包括期刊社都有主动寻找并购的意向。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此次纸价危机对出版业恰恰是一个升级换代的契机。
“我不认同所谓‘冬天说’。纸价金贵,恰恰会让出版界出书更谨慎,优化选题结构。出版业有问题,不在纸张,在乎内容。2007年引起关注的书并不多。”三联书店副总编辑汪家明如是表示。
“2006年出版的20多万种书,其中有些是垃圾,或者是重复出版。通过纸张涨价,把这么多书像淘米一样淘一下,有价值的留下来,可有可无的就淘走。出版界可以从这方面积极应对纸张涨价。”张宏表示。同时,他提出,出版业的生存危机归根结底是结构性的危机,是过于平衡的结构性重复,“比如,每个省都有人民社、教育社、少儿社等。如果此次涨价冲击这种结构性重复的状态,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书价也涨?
一直以来,书价都是敏感问题。
尽管国家已经放开了除中小学教材之外的图书定价(1993年4月,新闻出版署和国家物价局发出《新闻出版署关于改革书刊价格管理的通知》,规定除课本、教材仍实行国家定价外,其他图书定价权基本下放到出版单位),但出版业仍然是按照图书直接成本,即一个印张多少钱的模式来进行定价。即便如此,社会和公众对现有书价标准仍存有质疑,对书价上涨也有极强的抵触心理。
1995年,中国书业曾经历过一次大规模的纸张涨价,由此引发图书价格的大规模上涨;此次,中国书业还敢涨价吗?
按照吴星飞的计算,纸价上涨10%,反映在图书定价上,应该普涨20%左右。“我们现在从内部管理方面化解成本,但长此以往,出版社无以为继。”
“部分书肯定要涨价。”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总编辑张克文表示。“三联的书现在已经开始涨价了。”汪家明估计,文化、历史类读物2008年比起2006年价格可能会上涨30%。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社长陆银道估计,2008年一些大部头医学专业图书价格可能会上涨10元到15元。
但吴星飞认为,此次书价肯定要涨,但不会像1995年那样极其快速的提升。“1995年的时候中国出版开放年限不多,很多是从大人民慢慢走向分社,是一种扩张态势;而现在,书业基本处于焦灼状态,库存压力又很大,所以书价只会缓慢上升。”
但是,2008年书价的上涨会不会加剧读者的流失,让本来就在萎缩的图书市场进一步萧条呢?
“各类图书如果内容确实有品位、有学术性,对读者有帮助,读者还是会需要的,如果是普通的大众出版物,恐怕就是可买可不买了。”蒋列平认为。
“阅读市场本来就在分化,什么人读什么书,有人退出阅读市场也很正常。其实,真正的读书人还是留下了,有些人本来读书就是看着玩的,或者他认为上网更有趣,那么不看就不看了。”汪家明说。
但张宏认为,网络对阅读的冲击,如果再加上书价上涨,部分读者会转到其他媒体寻找阅读内容,还是会对传统出版业形成一定的打击。
事件背后
一次纸价疯涨,出版业即陷入恐慌,让人不禁发问,出版业为何如此脆弱,一次突发事件的背后究竟暴露了什么?
首先,图书不是必需品,至少一般图书不是必需品,出版业整体盈利能力不强,规模不大,且兼有文化传承之责任,行业期冀政府实现政策配套,给予出版业税收调节。“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出版业是免税的,而我们国家出版业的税收与其他行业一样。很多公益事业是国家出钱补贴,比如剧团、博物馆、图书馆等,包括一些地区的公交、用水等,国家都会给以适当补贴,现在,出版的补贴是奖励性的补贴,而非产业性的补贴,微利的出版业要生存,一时的补贴不解决问题,我们还是希望国家调节税收政策。”吴星飞表示,希望国家对出版业能够维持住奖励性补贴,争取免税或者减税,让微利也可以运行。
其次,它还暴露出各大书业联合体和行业协会自治能力的缺失。理论上,行业应该可以出面协调出版与造纸业的利害,可以协调企业和企业内部关系,确定不同类别图书的合理定价、价格上调区间,但遗憾的是我们没有看到它们的实际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