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编辑学会科技读物编辑专业委员会(筹)主办的“新形势下如何保证和提高出版物质量研讨会”近日在桂林召开。会议研讨内容涵盖了出版物的内容质量、编校质量、设计质量和印刷装订质量等方面。为使研讨会达到预期效果,会前进行了5个多月的分散研究和论文征集工作,有不少知名编辑出版专家撰写并审阅了论文。研讨会先后收到论文100多篇,入选大会交流70多篇。本刊特撷取其中精彩之作刊发,以期对业界有所借鉴。
繁荣发展是当前出版业的主流,但也不能小视支流。对部分出版物质量下滑的支流如不引起重视,并切实加以引导,就可能影响主流,干扰主流,甚至使整个出版业走弯路,使某些局部或单位由盈利走向亏损,使有些老品牌失去往日的光辉。因此,如何正视、分析、提高质量问题,就成为出版界讨论的焦点之一。
三表现透视质量下滑
当前出版物质量下滑不容忽视,就图书而言,集中表现在:
内容上,缺乏创新,选题重复,热衷于跟风和简单复制,甚至成块、成章抄袭,不择手段做伪书;缺乏科学性,过分炒作,甚至胡编乱造;严重政治性错误时有发生,打擦边球问题屡禁不止,品位低下。
编校上,不符合有关规范,语言、文字、格式等方面的错、漏、重、多及前后、里外不一致现象严重。
设计、印刷装订上,封面日趋广告化,过度渲染,不严肃,不便于读者辨认,甚至使用违规语言和画面,严重失真;版式过于形式化,插图与内容不符,以画面填充篇幅的现象普遍;印装不规范,不牢固,漏页、倒页、折页问题严重。
以上问题带来的后果是:
其一,品种数量增加,库存增加,出库码洋增加,退货量增加,编印发工作量增加;市场占有率减少,单品种销售量减少,回款实洋减少,人均效益减少,最终导致一些出版单位整体效益下滑。
其二,明令禁止的政治性错误重复出现,每年都有若干种图书受到查处;以各种名目买卖书号的问题屡禁不止;迎合少数人低级趣味的色情书、违背科学的迷信书、违规出版的揭秘书不断涌向市场。这些“出版垃圾”严重腐蚀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极坏的社会影响。
其三,“无错不成书”、“书上写的要打问号”与以往“遇到问题向书请教”、“遇到疑问向书找依据”形成了鲜明反差。书的尊严、书的形象受到严重影响。
出版物质量低下,最终导致有些出版单位滑入恶性循环的怪圈,沦为市场竞争的淘汰者。在指出图书质量低下的表现与产生的后果后,提出以下几个假设和问号与广大同仁共同思考:
如果没有教材作支撑,你的经济效益能排在什么位置?如果没有行业保护(包括项目资助),你的自我生存能力如何?如果不搞合作出书,你还有多大的生产能力?如果没有来自各方面三令五申的监管,你还有多大的自我把关动力和力度?
三缺失引致质量下滑
出版物质量下滑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观、内在的因素是主要矛盾。
首先,认识有偏差。一是认为经济效益说明一切,口头上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际上把能否赚钱放在第一。二是不能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在奋斗目标的排位上,倡导“多出书、快出书、出好书”;在产品结构上,追求全方位放开、跨行业发展,只要市场上能赚钱的书,不管是不是自己的优势,有没有这个能力,都要进入;在经营方式上,强调外延式发展,到处摆摊设点,不仅吃尽外行苦头,还与主业争人力物力和资源;在激励导向上,把出书品种、字数和码洋与质量、回款平分秋色,甚至偏重前者。三是不能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建设的关系,急功近利。衡量工作绩效主要看出书种数、字数和码洋,忽视质量和实洋;精力用于眼前经营项目多,考虑长远规划少;投向投量偏重看得见的小利,而对人才培养、改善工作手段等长远建设排不上位置。
其次,管理不到位。这是造成质量下滑的直接原因。一是标准制度不到位。现有质量管理规定,对内容质量和专业性较强出版物的特殊要求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缺乏操作性;对部分差错,没有分类、分级,缺乏公正性;有些内容已不适应变化了的情况,比如实施策划编辑与加工编辑分开、项目管理和委托社会力量参与编校工作后,职责如何界定、工作程序如何规范等,没有及时给出明确的要求。这些都影响与制约着质量管理的效果。二是保障机制不到位。缺乏推动已有管理制度落实的奖惩机制,缺乏应有的组织机构和力量作保障,以至三审、校对、印前审核等制度流于形式。三是监管不到位。出版物质量抽检的范围窄、数量少,不能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对质量低劣图书惩罚力度小,甚至出现“罚的没有违规赚的多”的情况。
再次,素质不适应。一是编辑职业道德缺失。在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的作用下,一方面极大调动了编辑工作者努力生产高效图书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其要经受前所未有的个人利益与职业道德挑战,如果再处在奖惩导向偏重数量与码洋的情况下,当数量与质量、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处于矛盾状态时,编辑人员的职业道德取向对图书质量将起决定性的作用。二是业务素质难以胜任。突出表现在,有的只具备所编图书的专业知识,缺乏系统的编辑业务知识,进入编辑境界慢,独立完成任务能力弱;有的只具备编辑业务知识,而对所编图书的专业是门外汉,只能借助他人编校把关,这就不可避免地埋下了内容质量隐患。三是一些单位片面追求规模效益,倡导跨行业发展,不仅外行担任责任编辑,甚至为了赶进度、抢季节、多出书,借用社外的外行负责校对工作,当然质量无法保证。
三措施止住质量下滑
出版物质量下滑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止住下滑必须采取综合措施。
第一,提高认识,管住导向。当前认识上的最大误区是把获取经济效益与提高图书质量视为一对对立的矛盾。为什么说这是一种误区呢?主要是缺乏对图书质量内涵的全面理解。现代质量管理学认为,产品质量分符合质量和适合质量。图书的符合质量是指在政治思想内容、编校、设计和印刷装订等方面必须符合有关规范的要求,达到符合质量要求的图书才是合格图书,才能上市;适合质量是指它必须反映读者的要求,适合市场的需求,以此保证出版者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生存和发展。因此,从适合质量来理解,只有适合读者需求的图书才能有市场;从符合质量来看,只有质量过硬的图书才能得到市场和社会的认同,才有可能成为名牌产品。这就要求编辑工作者,尤其是领导者,必须调整和改变以下提法:要把“多出书、快出书、出好书”,改为“出好书、快出书、出精书”;把“做大做强”,改为“做强做大”。此外,还要把衡量工作绩效以发行码洋为主,改为以回款实洋为主;把奖励机制偏重品种数量,改为偏重质量效益。通过这些调整,树立新的工作理念,引导编辑出版业走向以质量效益求发展的轨道。
第二,强化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当前强化对出版物质量的制度管理,必须切实解决三个不到位的问题:一要建立完善的考核标准体系,解决有些内容无据可依,公正定性不够和与新形势新情况不相适应的问题。二要明确保证质量管理制度落实的奖惩规定,恢复和健全相应的保障机制,从激励机制和组织体制上保证质量管理制度落实,增强执行管理制度的自觉性。三要切实加大监督管理力度。明确各级责任,层层抓监管;扩展抽检范围,增大监管覆盖面;加大奖惩力度,增强监管震慑力。
第三,抓好队伍,打牢素质基础。编辑人员素质不适应形势发展,是导致图书质量下降的根本原因。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四个方面入手:一要严格编辑队伍准入制度,从源头上保证编辑队伍的质量,奠定提高图书质量的人员素质基础。二要加强对编辑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在编辑人员的思想深处树立远大志向,不做编书匠,也不做出版商,要立志做出版家,在利益面前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取向。三要坚持内行制作。明确规定使用社外力量的准入条件和业务培训要求,使之真正具备相应的业务能力。四要加大继续教育力度。通过继续教育着重解决编辑出版人员的知识短板与知识更新问题,使之真正具备胜任本职的能力和与时俱进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