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必胜印刷网 > 管理专栏 > 印企经验谈 > 正文

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资本

时间:2007-08-22 作者:张连成 来源:本站

全面提升印刷企业员工素质高端论坛

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资本

潘晓东

  美国管理大师一彼得•德鲁克有两句值得我们反复咀嚼的名言,一句是: “企业的目的只有—个适当的定义,创造客户。”另一句是:“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人,管理就是充分开发人力资源以做好工作。”这两段言简意赅的话语清晰地告诉我们,企业的工作重心何在?那就是:对外,不断地创造客户,不断地拓展业务,向规模生产要经营利润,向技术创新要经营利润,向延伸服务要经营利润。对内:持之以恒地培训员工,让最富有工作责任心、技术素养最高的员工,在创新型的生产劳动中服务于企业、贡献于企业。而归根到底,对外的业务拓展依靠的还是人。正因为如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优秀的员工队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的资源,重视员工队伍的培养应该是企业予以充分关注的基本工作。

  “中华”印刷理应继续成为民族书刊印刷业的先锋

  我所服务的上海中华印刷有限公司成立于1912年,前身是中华书局属下的印刷厂,今年元旦刚过完95岁生日。中华书局的历史上群星璀璨,梁启超、李达、张闻天、田汉、潘汉年等名人贤达先后服务于企业;中华印刷同样英雄辈出,有刘华(五卅运动时任上海市总工会代理委员长)等7位烈士献身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的五四运动、1925年的五卅运动、1927年的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都有着“中华”员工的身影。印刷工人在解放以前被称之为“穿长衫的工人”,即有文化知识的工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中华”传统理应在我们这一代印刷人身上得到发扬光大,f电f『]应该自强不息,争取出类拔萃,而不应该满足于充当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在“中华印刷”的厂谱中间应该涌现出印刷业中的精英,应该在引领中华印刷业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传统企业的特有作用,继续成为民族书刊印刷业的先锋。
   
  今天,我们可以说,  “中华”人肩负起了这份传承责任。  “上海中华”至今依然在1935年建成的、已经成为上海市历史保护建筑的旧厂房内生产,新建在市郊的9.5万平方米的厂房于去年底落成,T厂搬迁的工作将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同资委的指导下完成。经过十多年的持续努力,全公司人才云集,截止2006年底,公司196名技术工人中,有高级技师3名,这也是迄今为止整个上海地区仅有的3名印刷高级技师,技师11人,高级工54人,三者相加,高级工以上的技术工人比重占全部技工数的34.7%,大大高于国家提出的~2010年“十一五”末,高级T以上达到25%的要求。刚过不惑之年的公司彩印中心主任、高级技师薛克是2004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表彰的50名中青年专家中唯一的一名印刷专家。分管技术的彩印中心副主任、高级技师冯桂民与出版专科学校两名教师共同编撰的《多色平张印刷工艺教程》由上海辞书社公开出版,成为该专业的教材。分管质量的生产部副经理吴素雯同志不仅为企业把好产品质量关,而且通过考核成为国家级质量认证审核员,为兄弟印刷企业完成IS09000提供咨询服务。北京印刷学院的毕业生、年青的公司涉外业务员孟玫结合自己多年来从事外贸印刷承接的实践经验、与其丈夫共同编写了《印刷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一书,去年年底由印刷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对印刷同行初涉海外印刷有一定的帮助。可以说,从印前到印后先进的、齐全的生产设备与一支令人称羡的、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我司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资本,也是公司承接海外印刷产品的基本条件。

  事实上,由中华印刷中的另一支——中华书局香港分厂,于1980年、与商务印书馆香港分厂合并而成的香港中华商务(C&C)公司在深圳、北京、上海三地的快速发展,更是起到
了引领中国书刊印刷工业的作用,你们是这一行业中当之无隗的强者。

  我司从坚持员工培训中尝到了甜头

  上海中华印刷公司自1998难改制以来持续向上发展,回头审视这段历程,坚持技术改造与坚持员工培训是至关重要的两手。      

  我司重视员工培训工作起步于2000年,是当时发生的两个情况促使公司的经营班子思考这项工作。其一,跨人新世纪,企业怎样才能保持持续向上发展的势头?其二、1998年公司完成了第一轮改制以后,几年时间里花了将近1亿人民币进行设备的改造,如何才能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组织员工培训自然成了重要课题。于是,公司把2000年的工作主题定为“培训年”,成立公司和车间两级领导班子和工作班子,层层抓落实,保证当年培训计划的完成。结果,占全司59.2%的员工当年参加了技术、职称、上岗等各类培训。经过一年培训,全司有105名工人技术等级得到晋升,2000~年底,技师与高级工的比例已高于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提出的到2005“十五规划”末分别达到3%和10%的要求,但初级工的人数仍高于不得大于17%的要求,中级工人数则低于70%的要求,仍需企业继续努力。

  除了组织培训外,当年1月,公司两次召开专家恳谈会,听取他们对我司三年发展规划的意见,包括与之配套的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5月,彩印中心组织机长操作比赛。同月,公司还举办了一个图书质量展评会,让职工从公司收集到的海内外优质图书的展示、比较中,找出我司产品的差距,再接再厉,继续前进。这一年内,公司还先后两次组织中层干部去南京“爱德”与丹阳教育印刷厂学习取经,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安排2名技术骨干去日本考察学习。全年在培训工作中花去经费超过11万,但所有这一切得到了良好的回报。

  自2001年起,尽管公司每年工作的主题在发生变化,但紧紧抓住员工培训工作不放这一点没有变。从2000~-年到2006~F的7年时间里,企业共计培训员工~.597人次,用去资金94万元,占到工资总额的1.4%,与1.5%的法定提取数基本相当。胶印高级技师在全市范围实现零的突破。2006~年,公司通过组织员工参加行业操作比赛,参加市职业教育培训中心开设的技工培训班的学习与考核,一年时间里,新增胶印技师6名,另有18人从中级工晋升为高级工、14初级工晋升为中级工、2人从无等级工晋升为初级工。在2名技师到龄退休的情况下,截止2006年末,公司拥有的技师以上技术骨干人数反而从2000年时的7人增至14人,高级工的比重增加17.07个百分点,中级工减少3.71个百分点,初级工则减少14.46个百分点,在技术岗位上操作的员工队伍状况大大得到了改善。

  依靠这支员工队伍,以彩色精品印刷为定位的企业经营目标得以实现。每年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质量检测中心评审的一等品图书量和印张数稳居上海地区第一;从2001年起的五年时间里,合计有15个品种的26本图书被评为署优等品。在2007年上海市新闻出版局首次举办的上海印刷大奖评比中,我司图书印刷领域获得1金2银2铜五个奖项,另有9个产品获评委会提名奖,我司产品占同类产品获奖数的三分之一。有两个产品在第56届和58届美国印刷大奖评比中获奖。
   
  依靠这支员工队伍,从2001年起公司开始承接海外印刷定单,迄今为止虽说总量依然不多,但产品已遍及全球各大洲。海外印刷产品的制作,对员工注重质量、注重细节有着积极的意义。
   
  依靠这支员工队伍,企业在工艺创新上的成果层出不穷。根据德国贝塔斯曼书友会的要求,我们率先尝试开发出了法式软面精装;根据上海市政协的要求,我们尝试开发出了含有18张3—6面内拉页的画册一《上海3600》。根据荷兰客商的要求,我们尝试开发出了用无线胶装工艺完成的精装图书。如此,一发不可收拾,决不以没有做过去推脱业务,总是努力加以尝试,努力满足客户要求,在生产实践中积累更多的操作经验。

  克服员工培训工作中的两个误区
   
  我司这几年在员工培训工作上能取得一定成绩,关键在于企业的主要领导思想上坚定不移,在实际操作中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结果,集腋成裘,队伍结构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近几年,上海市印刷协会在上海市劳动局的支持下,分工种组织全市范围的操作比赛,名列前茅的可在原等级基础上直接晋级,换一句话说,这是晋级的直通车。对这些活动,我司一般都积极组织参加,而且,在赛前,安排高等级工辅导参赛对象。员工在竞争中获奖,既是为企业争光,也是把握住直接晋级的机会。我司现有的4名胶印技师,就是在两次操作比赛中名列全市第1、2名,得到晋级机会。他们中的前三名还因此获得了参加高级技师培训的机会。
   
  在组织员工参加专业考评单位培训的时候,企业要把好人员素质关,量材、量力输送,保证合格率,避免可能出现的资金浪费。在培训与生产任务发生冲突时,如涉及面大,企业采取与培训单位协商,另行出资安排老师专程来司辅导的方法,力求做到培训、生产两不误。
   
  在坚持开展员工培训工作上,领导应该克服两个误区。其一是重高薪挖人、轻自主培养;其二是担心员工素质提高后反而增加向外流动的机率。何况,培训还牵涉到资金,牵扯到时间,有可能影响正常的生产安排。因此,坚持开展员工培训工作是需要领导班子下决心的。
   
  开放型的社会,人力资源也已经完全市场化,人员的流动有着其必然性,企业通过市场招聘所需人员完全正常。问题在于,因为可以向社会招聘,企业内的继续教育是否就可以不要,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毫无疑问,招聘,可以一定程度上满足企业的需要,但决无可能满足企业的全部需要。因为,员工进入企业后的培训是因材施教、按需施教,是根据不同的对象与需要,在现有基础上让员工进一步向上发展。何况,在信息爆炸时代,在强调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时候,即便是内行,也存在—个根据市场变化,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问题;即l便是从外单位招聘来的同行,要融入新企业,把工作做到符合该企业的规范,肯定也有—个学习与适应的过程。谁都无权说,我现在掌握的知识或技术已经永久地可以满足生产的需要。而且,一般地说,企业自己培养的对象,相对成本较低,对企业的向心力更强。跳过槽的对象,一旦出现不如意的时候,选择跳槽的机率往往大于缺乏类似经历的对象。从这个角度看问题,向社会招聘与注重企业内的自我培养是并行不悖的两个方面,是企业同时需要的两手

  员工掌握了更多的知识,人员的流动性会加大。应该说,这种情况是客观存在。进入市场经济阶段以后,人员的流动较之计划经济阶段要多得多,这是社会的进步。企业与员工之间增加了双向选择的机会,可以规避原本难以规避的一些矛盾,有助于释放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宏观的角度看问题,培训员工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增加员工社会择业能力的需要,反映了企业在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当然,为了避免出现这种状况导致企业损失,也完全可以在培训工作前,在企业与员工之间签订—个有劳动服务期限的补充合同。

  在强调重视培训工作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现行培训工作中客观存在的不少有待改进之处。比如:培训单位从功利的角度考虑问题,重发证、轻实际水准,证书的含金量缩水;一些掌握技能的老工人由于缺少文化知识,很难通过应知考核,缺乏进一步晋升机遇;技工学校为了提升学校档次,加大了毕业生中的中级工比重,进工厂后,依然得从头培养;通过操作比赛获得的晋升机会,多少带有偶然陛;……。但瑕不掩瑜,十年育树、百年育人,生活在社会中的员工,需要企业为他们创造继续向上发展的机会,需要企业结合实例,运用上课、甚至运用处罚等不同形式不断地对他们进行教育。

  与发达国家的员工素质比,可以说,中国人并不缺乏聪明才智,缺乏的是那种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缺乏的是必须要有的纪律和法治意识,这是由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教育所致,改变这一状况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努力。

  提升经理人的素质是培训工作的重要环节

  在提升员工素质的同时,努力提升经理人的素质、提升中层以上干部的素质显得更为关键。因为,企业的主要领导参与企业的决策,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他们对市场的认识与判断、他们对企业发展方向的建议,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命运;f电f门的管理理念,他们围绕企业管理所开展的一系列工作,决定着企业定位最终能否得以实现;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同样如此,他们对这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他们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同样决定着企业这方面工作的进展情况。

  印刷行业,随着高学历人才的逐步加盟,经理人队伍的素质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与历史上经验型的管理人才相比,他们懂管理,了解市场的发展与变化,他们懂得用数字说话,从分析中看出问题所在。但他们依然有一个了解中国社会现状,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问题,依然有—个伴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学习新技术、学习新思想的问题。

  印刷经理人素质的提高,相当程度上在于个人对知识的渴求,在于在实践中不断地思考、总结,从经验与教训中获得积累。因为,他们的学习更多的在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如若不能时时清醒地看到企业存在问题所在,处于自我陶醉之中,祈求个人再学习、企业再进步的动力显然就不足;反之,一味看到形势的严峻,看到企业存在的问题,也有可能导致缺乏斗志,缺乏参与市场竞争与拼搏的勇气。

  这几年,我们公司在注重员工培养的同时,也有两位班子成员先后完成了EMBA的学习,获得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获证固然是好事,但我感到,MBA班的学习,更多的是把在工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在做的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去加以认识,让你今后的工作做得更有系统性,更符合科学管理规律。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理论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将之归纳、总结、升华。因此,经理人应该重视学习,但又决不应该拘泥于既有的理论,应该更多地将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创造性的运用于企业实践。

  作为印刷经理人,在生产能力总体大于市场需求,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他们在忙于应对日常工作之余,应该通过学习,让自己具备战略眼光、具有领先意识、具有创新精神、懂得用人之道、学会理财之道、了解社会责任、要有务实作风……,一个善于从工作中总结经验教训的经理人,他也就更能做到知人善任,更善于经营。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思想的经营者,让中层成为得力的执行者。

  努力使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更上一层楼

  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企业的劳动工资管理,两者间最大的区别是:为员工做规划发展还是仅仅做测算、统计。可以肯定地说,迄今为止,了解这一区别的同志多了,期望把自己所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向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方向靠拢的多了,但真正已经很好地做到这一点的却不多。因为,这并不像思想上认识这样做的必要性那么简单,牵涉到许许多多的具体问题。

  比如,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招聘时是否已经清晰地了解企业所需的是什么样的人?受聘的对象进单位后是否有跟踪考核?企业又是如何适时地根据跟进考核结果调整该岗位的培养对象?对每—个对象采取何种样式的培训方法?实际效果又是怎样?当某岗位因人员流动产生空缺,企业的后备措施是什么?如此等等,还可以衍生出很多问题,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面对这些课题是否有胆量大声作答?显然,只有做了最充分的准备,才可能有上乘的应对能力。否则,只能说明我们的工作依然存在差距,还需不断调整。

  总之,人力资源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管理中相当重要的一门课题,也是选读工商管理硕士(MBA)的一门必修课。在企业,这项工作正为越来越多领导所重视,假以时日,在中国印刷界,对员工的培训管理工作一定会越做越好,能为企业带来更多工艺创新、更好的产品质量。由此,以更为坚实的步伐,走在从印刷大国向印刷强国迈进的道路上。

  谢谢!


热点排行
柯尼卡美能达黑白新品bizhub PRO 1200产品报告

革新化黑白数字印刷系统——拥有更全面的综…[详细]

上海紫光预推出数字喷墨印刷机PM520

上海紫光机械有限公司将在2011年11月举办的…[详细]

杭州东城图像公司推出热敏CTP和UV-CTP

近日,杭州东城图像技术有限公司重拳出击,…[详细]

大族冠华新推GH794四色商务印刷机亮相全印展

第四届中国(上海)全印展于11月14日隆重召开…[详细]

美企业推出新概念UV-LED喷墨丝网印刷机

据来自美国wxow网站的消息,丝网印刷机厂商…[详细]

柯尼卡美能达bizhub PRESS C7000/C6000产品报

2011年8月5日,柯尼卡美能达在北京展出了其…[详细]

更多知识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