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必胜印刷网 > 新闻中心 > 区域 > 长三角 > 正文

义乌做谱先生王益均:最后木活字印刷家

时间:2007-05-30 作者:佚名 来源:金华日报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活字印刷术现实遗存

    义乌市佛堂镇光明村,一座清朝的五孔石拱桥安静地坐落在村口,与桥下静静流淌的溪水一起向来往的人们诉说着这个村庄的风雨沧桑。在一位年长村民的指引下,转过古旧的巷道,一幢泥砌的老房子出现在我们眼前,长年的日晒雨淋,使老屋的墙面已经坑洼不平,连夹杂在黄土中的石块也已裸露在外。村民告诉我们:“这就是做谱先生的家。”

    “做谱先生”,是当地人送给王益均老人的尊称,因为这个称呼,寻访变得非常容易。

    83岁的王益均精神矍铄,笑声爽朗。热情地招呼我们在屋里坐下,听我们说明来意后,他小心翼翼地踏着吱呀作响的木楼梯上了阁楼,几分钟后,就见他抱着三个木盘子下来,在堂屋的木桌上慎重地排开———流传了五代200多年、金华现在唯一可见的木活字印刷模板就这样真真切切地在我们眼前展现。

    从北宋布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至今,已近千年。在这段漫长的岁月之中,人类社会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活字印刷早已被电脑排版、激光印刷所取代。但在王益均老人身上,化石般古老的木活字印刷术奇异地得到了延续。

[NextPage]

    木活字印刷术重现

    王益均保存着的两套木活字印刷模板,有六分(相当于铅字一号字)、三分(相当于铅字三号字),四分(相当于铅字二号字)、二分(相当于铅字四号字)两种规格。字是繁体字,每一个字都用梨木刻就。现在,老人已记不得到底有多少个字,他说,如果把全部字都排列开来,可以把老屋三个房间的地面全都填满了。去年,义乌市志办的工作人员曾为他作过一个简单的统计,说有24000余个字,但在《金华印刷史》中,对王益均的珍藏有这样一个统计数据:“有宋体单身木活字共85000余个,为排印宗谱所用。”至于其来历,也有着明确的记载:“刻制于清嘉庆三年(1798),传到王益均手里已是第五代。历来为金华周边县乡镇及诸暨、绍兴、杭州、桐庐、富阳等地印刷家谱。该印制坊没有固定地址,哪里需印制宗谱就设到哪里,一般都在该宗族的祠堂内印制……”

    在家中,老人向我们演示了木活字印刷术的基本流程:先根据要求印刷的稿件进行排版,将相应的字拣出来放在固定大小的硬木木框里码整齐,然后用一把刷子蘸墨涂满刻版的字面,再将一张宣纸覆上,用干净的刷子轻刷纸背,字就印在纸上了。“一般情况下,每天能印20页,如果字不够或者遇上生僻字,只能先刻活字,在整个过程中,刻字是最难的。”王益均说。

义乌做谱先生王益均:最后木活字印刷家

       覆纸印刷

    根据《金华印刷史》记载:“金华城郊上浮桥下沿村的曹本富也曾有木活字印宗谱,后房子翻新时整套木活字放在露天渐渐散失。金华朱基头的阿忠师傅也曾有木活字印宗谱。”王益均告诉我们,阿忠师傅是他的一个师叔,几年前他还到朱基头探访过,但是他的木活字也已经散失掉了。

[NextPage]

    “做谱先生”的谋生家当

    有着200多年历史的这两套木活字印刷模板,最初却是王益均赖以谋生的家当。

    13岁时,仅读了三年半书的王益均因家贫辍学,只得自谋生路。此时,在杭州做家谱的娘舅正要找个徒弟,于是王益均就去了。先是当五年的免费学徒,王益均一边跟着娘舅学技术,一边一门心思扑在古书、古字堆里认字,机灵的他还经常在替人家做家谱时向一些老秀才、老举人请教,因此很快就熟练掌握了刻字、排版、印刷等技术。王益均说:“这项技术看起来容易但实际上很难,但我觉得自己好像有这方面的才能,我的一个师兄比我早三四年开始学,但最后没学成。”由于娘舅没有儿子,又见王益均聪明能干,后来就把这做谱的家当传给了他。

    为了生计,王益均带着这套家当到处给人家做谱,“那时候我喜欢到金华、兰溪去做谱,那儿的人对我很尊重,称我为‘先生’,做谱时不仅管吃管住,给的工钱也多。而当时义乌人是小气的,不仅工钱少,还不管吃。”老人说起往事,哈哈大笑起来,生活的艰辛并没有改变他乐观开朗的性格。

    去年,王益均还带着这些木活字到杭州参加了由浙江省文化厅主办的一个文化研讨会,他亲自动手演示木活字印刷术,让与会代表和前来参观的小学生们大开眼界,纷纷围着他请教。

    溯源明史,激励后人

    在几十年做谱的过程中,王益均渐渐对宗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觉得,谱是最贴近自身的历史。“国有史,县有志,家有谱,这是几千年文明历史组成的一部分,谱是历史根据,志、谱等文字记载的中华民族文明史,是世界史上独一无二的辉煌创造。”解放后,不能做谱的王益均有了工作———到养猪场养猪,但是他心里始终记挂着家里的那些木活字。“文革”时,许多宗谱被烧毁,让他痛心不已。直到“文革”结束之后,他才得以重操旧业。

    王益均首先想到的是重修王氏宗谱。他只身一人先后跑了佛堂、倍磊和东阳、兰溪等有王姓的村子,收集各王姓的来源、迁徙路线、分支村落等信息,为了弄清王姓村民的世系字辈、生卒年月、婚姻墓葬、职业官职等,一家一户跑上三五趟是常事,跑上二三十趟也不足为奇。花了半年多的时间,资料收齐了,他在自己家中摆开阵势,用木活字印出了《凤林王氏宗谱》。为了这本谱,他把全部退休工资都贴进去了。

    在这本家谱里,王益均把日本鬼子在义乌犯下的滔天罪行作了详细的记录,甚至哪里有一座炮台、碉堡都记载得清清楚楚。“现在的许多年轻人都已经不知道这段历史了,我把它写在家谱上,是为了让后人永远记住这段历史!”王益均说,“王选也给我提供了很多材料,每次来义乌,她都要来我家走走。”对此,老人感到了极大的安慰。

[NextPage]

    谁来传承

    几十年来,义乌及周边县市甚至南京的人都来找王益均做谱,到底做过多少本谱,王益均自己都记不清了。然而,在这个一切都变得越来越快的时代,那些慢的事物总会被边缘化,最后被淘汰。在印刷变得极其简单和快捷的今天,木活字印刷术的命运似乎也已经注定了。但王益均始终认为,木活字印刷有着无法替代的优点:“一般的胶印,不出40年就泛黄、落色,字迹易损,以致模糊不清。用木活字印刷在宣纸上的文字,即使放在水里洗也不会脱落掉色,放几百年都可以。”

    岁月不饶人,由于年纪大了,“手经常会发抖,不能保持稳定,视力也不行了,没法再刻字”,王益均现在已经没法再给人家做谱,那套木活字,更多的时候是闲置在阁楼上。“现在都是求快,谁还愿意学这个啊,找不到传人,就只能把它放在那里。”老人无奈地说。

    我们无法预料,最后,木活字印刷将以什么样的形式存留到未来?

    链接一:活字印刷术简历

    毕昇是北宋中期的一个普通平民知识分子,当时人称布衣。他总结了历代雕版印刷的丰富实践经验,经过反复试验,在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制成胶泥活字,实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项重大的革命。第一部用泥活字印的书是《玉堂杂记》,是南宋文人周必大(1126~1204)仿照毕昇遗法自印的。

    元代农学家王祯为克服胶泥活字“难于使墨,率多印坏,所以不能久行”的缺点,反复试验,于元大德二年(1298)左右创造了木活字印刷术,同时还发明了转轮贮字架。王祯用这种新方法试印了由他主编的《旌德县志》。全书6万多字,不到一个月,就“百部齐成”。他写了一篇《造活字印书法》,并绘制了“活字板韵轮图”附在农书末尾,成为印刷史上的珍贵文献。

    链接二:金华木活字印刷

    木活字印刷术在金华有着悠久的历史,关于其应用和发展,最具影响力的记载之一是清光绪三十年五月廿四(1904年6月27日),一份面向处州府、金华府、衢州府、严州府民众的现代报刊《萃新报》在金华面世。它由著名民主革命人士张恭创办,得到金华众多社会名流的支持。开始时《萃新报》拟购置铅活字印刷机器,但由于资金和设备不能及时到位,第一期《萃新报》用木活字排印出版,并附有一则广告:“唯股一时未能招足,而时局困厄迫不及待,故暂用木活字排印……”

    辛亥革命时期在金华用木活字排印发行的报刊,除《萃新报》外,还有清光绪三十年(1904)创办的《东浙杂志》,16开线装本,月刊。

热点排行
柯尼卡美能达黑白新品bizhub PRO 1200产品报告

革新化黑白数字印刷系统——拥有更全面的综…[详细]

上海紫光预推出数字喷墨印刷机PM520

上海紫光机械有限公司将在2011年11月举办的…[详细]

杭州东城图像公司推出热敏CTP和UV-CTP

近日,杭州东城图像技术有限公司重拳出击,…[详细]

大族冠华新推GH794四色商务印刷机亮相全印展

第四届中国(上海)全印展于11月14日隆重召开…[详细]

美企业推出新概念UV-LED喷墨丝网印刷机

据来自美国wxow网站的消息,丝网印刷机厂商…[详细]

柯尼卡美能达bizhub PRESS C7000/C6000产品报

2011年8月5日,柯尼卡美能达在北京展出了其…[详细]

更多知识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