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尽心思
微利时代且面临着压价竞争压力的印刷企业费尽心思,在材料和工艺、印刷方式上下功夫,力图开辟新的增长点。
纵观之,有几种类型:
一是通过引进大型印刷设备来提高速度、开辟新领地,如通过引进报业轮转设备来提升印刷速度,通过引进商业轮转设备来开辟期刊印刷市场,或者通过引进大幅面印刷机来开辟高端印刷市场。上海浦东金丰印刷厂考虑到:当地大多数印企拥有的是对开印刷机,故而引进高宝利必达142-5欲摆脱同行间恶性价格战,开辟高端印刷市场,引进后效果甚佳。
二是通过尝试新印刷方式开辟新增长点,如温州万宝改传统用凹印机或柔引机、丝网印刷设备印刷PVC,用单张纸胶印机进行PVC印刷,取得上佳节效益成本。
三是自主研发新材料,开辟新印刷道路。如圣彩虹自主研发纳米仿真艺术品制作工艺、涂布宣纸、涂布油画布及各种美术用纸承印物,使其工艺提升新档次,在越过高仿真图像处理、数字色彩管理技术以及数字精细喷墨印刷等全数字技术“关口”后驾驭了古画仿真艺术品的复制,开辟了新道路,其作品频频在国内外大奖中折桂。
但细观以上的诸种表现,仅有圣彩虹自主研发工艺可取道去申请专利。
另外,温州亿桂仁包装印刷有限公司通过注册“一家人”商标,且在其包装印刷品相应位置印上“一家人”,可确立其品牌形象。
可于业界,有自主研发意识或者有品牌意识企业甚少,相当多印刷人有某种畸型心态——“趴着干活”、为印而印。
毫无意识
当前印刷公司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形成印前、印中、印后一站式体系,内部拥有设计部门或者设计公司,同时拥有印后加工部门,整个印刷工序在公司内便可以完成,此类型成为时下印刷公司时髦发展方向。
二是只拥有印刷业务,印前设计还要通过专门设计公司完成,印刷完成后要找印后加工企业完成。
笔者发现,一些著名印刷企业与许多著名艺术家都有深交,同时出色的印前设计公司往往由一些著名的设计师领衔。例如被称为“设计之都”的深圳便普遍存在这种现象。
但令人费解的是,那些著名的印刷企业也仅限于维持着与艺术家良好关系,经常承印其优秀作品而已,远未意识到自己是一间文化公司。
传统的观点是:印刷业是“加工服务业”,不象印机制造商自主研发出机器可以申请专利,用是别人的机器来印刷——仅仅是“印”而已,着眼点只在于印前设计是否符合要求、印刷是否精准(如套印)、裁切或者装订是否达标等。
偏见频生
当前印刷业压价竞争恶性竞争态势愈演愈烈,出版社压印刷企业工价普遍。
某著名印刷企业老总曾对笔者坦言:他去到印刷厂都会感觉到自己“灰溜溜”的。有人甚至将一本好书的功劳全部归功于出版社——看:出版部门策划出好选题,然后组稿——编辑,交由印刷部门完成。印刷品出了质量问题,往往第一个找的是印刷公司。
殊不知,从横向上来说,在出版——印刷——发行链条上,印刷业与出版、发行都同为文化产业。换言之印刷人与出版人、发行人应该同为文化人,为何就要低人一等呢?
跳入河流
印刷术本来就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系传统文化产业,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和套版印刷都是最早在中国发明的,中国文字几千年来生生不息较之其它文字的流失,堪称世界独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因此有了持续性。
印刷公司本来就应该是文化公司。
雅昌找到了一个本不应被忽视的点——文化。
一本重新制版的画册成为雅昌跨过“苏伊士运河”的契机,雅昌总经理王岩接受某媒体采访时曾经回忆过“雅昌艺术网”诞生记(注1)。
当年万捷对某本已经让客户满意画册制完版后的打样稿极不满意,责令重来。而随后,雅昌人又痛心地发现印刷完成后,废弃的高质量图片不知如何“处理”——除非重印或者再版,一个帮助客户管理图片资料的动机便萌生了。这便是“雅昌艺术网”诞生的前身。
尔后,雅昌迅速将曾经印制过的艺术品图片集合于一起建成了网络数据中心,还根据客户需要对外发布拍卖信息。于是……
今日的雅昌已经在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数据库、艺术家及作品数据库、书画印鉴数据库、画谱收录书画著录数据库四大数据库的基础上,首创了“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行情发布系统”,它根据科学计算和概率统计方法而得出的雅昌艺术市场指数(包括成分指数、分类指数、个人作品成交价格指数等三大类艺术品市场指数)更成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晴雨表”,中国艺术品搜索引擎”也应运而生。
雅昌的“传统印刷+现代IT技术+文化艺术”商业模式使它率先成为印刷业的蓝海企业。今日的雅昌集团也被授予“深圳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印刷企业首家)。
充满想象
“蓝海开创是基于价值的创新,而不是技术的突破。其次,蓝海战略要求企业把视线从市场的供给一方移向需求一方”。
对于文化的追求而占据高地的,本不应只属雅昌,那只不过是因为其它印刷企业忽略了本应在它眼前闪烁的风景线而已。
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雅昌,它仅仅是找到了文化这一个支点而已。
而文化,又是一个多么富有想象力的词语……
注1:见《雅昌开创商业新模式》(来源:深圳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