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必胜印刷网 > 新闻中心 > 出版 > 正文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石峰在2006经理人年会上的讲话

时间:2006-11-02 作者:佚名 来源:信息中心

总结经验 把握方向 积极稳妥地推进出版发行体制改革 
 
  大家好!我受新闻出版总署的委托,出席2006全国印刷经理人年会,以表示对年会的支持。今天我应大家的要求,在这里介绍一些出版发行体制改革方面的情况,供大家参考。

  一、出版发行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并要求“抓紧制定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这是我们党在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当今世界文化发展和文化竞争的总体态势,深刻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任务基础上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在十六大之后的4年中,党中央高瞻远瞩,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的认识,部署文化体制改革的各项工作,极大地推动了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确定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目标要求;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主要任务,明确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为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实施指出了正确的方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一系列决策也是从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中来的。随着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不断加快,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和高新技术在传媒领域的广泛应用,随着文化传播形态的变迁和文化单位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型,随着全球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以及国际文化资本的对外扩张,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的趋向日益明显,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国内外多年发展的实践经验证明,文化力量的强弱事关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而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要促进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就必须以体制机制改革作为突破口。

  为此,中央在2001年下发中办发(2001)17号文,即《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中央宣传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当时虽然还没有明确提“文化体制改革”,但文件中对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总体要求和基本格局、主线和重点以及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等的规定,牢牢抓住了当时文化体制的根本性问题,确立了体制机制改革的基本思路,为十六大之后文化体制改革的一系列举措奠定了基础。新闻出版总署为了贯彻17号文件的有关精神,针对当时新闻出版领域改革发展的实际,特别是集团化改革的需求,在2002年6月下发了《关于新闻出版业集团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规范新闻出版业融资活动的实施意见》以及《关于新闻出版业跨地区经营的若干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对试点集团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2002年7月,中央又专门针对出版改革下发了16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总署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从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根本任务、全面促进出版事业繁荣发展、不断深化出版业改革、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出版管理、切实加强党对出版工作的领导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和部署。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和方针原则,从思想认识和实际操作层面,把文化体制改革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因此,我认为十六大形成的关于文化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部署和安排,对我国的文化建设事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为了扎实有效地落实十六大的战略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中央在2003年6月底召开了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长春和云山同志在会上分别作了重要讲话。2003年7月,中央下发21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的通知》。《通知》确定了文化体制改革先“选择一些地区和单位进行试点”的原则,力求通过试点工作“在破除妨碍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上探索新的路子,在解决制约文化发展的难点问题上取得新的突破,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索经验,为制定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进一步推动文化体制改革进行思想准备、理论准备和工作准备”。

  从过去几年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经验来看,我觉得这个《通知》最重要的一个精神就是对文化企事业试点单位的性质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划分:一类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一类是经营性文化企业单位的改革,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这个区分使我们从思想认识到实际操作,都有效化解了文化领域意识形态属性和经济属性相互纠结相互制约的矛盾,既承认其特殊性,又尊重其普遍性,从根本上廓清了那种把文化的两种属性相对立的认识,并使得文化领域的改革有了一个可以操作的框架,使我们在改革的实践中可以区别对待,稳步推进。

  当然,这个划分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改革的所有问题,它只是为文化体制改革做了一个很好的破题工作。接下来的事情就是要把由这个问题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解答好,比如如何具体地划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对于不同的文化单位该给予什么样的政策?公益性的文化单位如何保持一定的经营活力?经营性的文化单位如何保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报刊单位的采编和经营如何能够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促进?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管理体制如何确立?等等。过去几年的试点工作,不断摸索的就是这些问题的答案。

  为了支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深化改革,国务院办公厅在2003年下发了105号文件,亦即《文化体制改革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两个规定》,对试点单位的税收政策、投融资政策、资产处置政策进行了专门的规定,对经营性文化试点单位在转制过程中的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工商管理、社会保障、人员分流安置、收入分配、财政税收等关键政策上,做出了相应的规定,有的还给予了一定的优惠,大大调动了试点单位的积极性。

  为了引导改革发展的方向,规范文化产业市场的秩序,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中央进一步加强了对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把握。比如国务院在2005年4月下发了《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对非公有资本投资文化产业进行了及时的规制和引导;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商务部和海关总署等6部委在2005年4月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产品进口管理的办法》,对国外文化资本和文化产品进入中国做出了明确的政策规定;中央办公厅于2005年7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工作的意见》,对促进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向国际市场给予了有力的支持。

  前面我主要是从中央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角度,回顾了过去几年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下面我着重谈一下过去三年出版发行体制试点改革的主要成果。

  2003年确定的文化体制改革35个试点单位中,新闻出版和发行单位有21个,其中包括8家报业集团和报社,分别是山东大众日报报业集团、新华日报报业集团、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深圳报业集团、北京青年报、今晚报、中国证券报、电脑报;7家出版集团,分别是中国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辽宁出版集团、广东出版集团、吉林出版集团、中国科学出版集团、人民邮电出版社;6家发行集团,分别是新华发行集团总公司、四川发行集团公司、辽宁发行集团公司、江苏新华书店集团公司、浙江发行集团公司、福建新华发行集团公司。在9个综合改革试点地区中,也有为数众多的新闻出版单位。新闻出版总署针对行业发展的特点和试点单位的特殊情况,在2003年11月制定实施了《新闻出版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按照精心组织、分类指导、大胆探索、稳妥推进的原则,对大众日报报业集团等4家党报报业集团和北京青年报、今晚报2家综合类报社,主要是以机制创新、增强活力为主,进行事业、企业两分开的试点,即将主业(党报)与其经营部分相分离,发行、广告、印刷及传输等经营部分组建为企业;对7家出版集团(出版社)和2家经营性的报社,以体制改革、机制创新为主,进行从事业体制向企业体制转变的试点;对6家发行集团,作为已经和正在转制的企业,主要是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新型市场竞争主体为目标,进行股份制改造,加快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系统建设的试点。总体来看,经过三年时间的积极探索,试点单位的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整个新闻出版战线深化改革积累了经验。

  一是在实现党的领导和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的体制机制创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总署在出版发行体制改革中强调,改革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加强和完善党对宣传文化工作的领导。试点单位根据改革的要求,结合各自情况,在实施改革过程中精心设计内部管理制度,力求将确保党的领导与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实现了体制机制的创新。比如上海世纪出版集团,通过股权结构安排,保证了宣传文化主管部门对出版企业重大事项的主导权;通过党委成员依法进入股份公司领导层和确立公司决策议事规则,保证了党对集团重大事务的决策权;通过公司领导层对出版单位的导向加以掌控和贯彻,从而保证了党对出版企业出版导向的管理权。

  再比如几家党报集团和综合类报社,在党委领导与董事会领导相结合的体制下,实行总编辑负责制和总经理负责制。集团党委和集团公司董事会设置成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在宣传业务上,实行集团党委领导下的总编辑负责制;在经营业务上,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既确保了党委的核心领导地位,也实现了市场化的经营管理模式。

  二是在推进出版单位向出版企业转制,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方面,摸索出了多种途径。各试点单位根据自身特点,在体制创新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形成颇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党报集团和综合性报社是在国有事业体制下进行改革的,主要采取“两分开”的模式。一方面是将集团内采编业务与经营业务相对分开,采编人员不再承担广告、发行等经营性指标任务,集中精力办报、办刊。经营业务按照专业化需要进行整合。另一方面是将事业和企业两分开,即从资产和管理体制上,编辑业务仍采用事业体制,而剥离出来的经营性资产转制为企业,成为独立法人。从这几年报业集团的改革探索来看,“两分开”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在微观的层面上有多种做法。尽管“两分开”在实践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但“两分开”这种格局已经成为一种基础性的结构。

  中国证券报、电脑报作为专业类、科技类报纸的试点单位,主要是进行整体转制为企业的试点,即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理顺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资本运作和市场开拓,提高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的覆盖面,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

  在试点出版集团中,中国出版集团、辽宁出版集团、吉林出版集团、广东出版集团采取的是国有独资模式,在获得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的前提下,按照出版产业链,对编辑、印刷、发行、物资供应等成员单位实行集约经营、专业发展、整体推进,实现规模效益。中国科学出版集团实行的是有限责任公司模式,改制成了由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出资建立的中国科学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由原法人联合体实行“三统一分”(统一管理、统一选题策划、统一市场营销、分灶吃饭)的管理模式,在公司内部则逐步建立以资产为纽带的母子公司体制。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实行的是股份公司模式,将全部经营性资产剥离出来与其他5家发起人,共同成立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人民邮电出版社采取的是内涵式发展公司模式,保留事业单位性质,并作为出资人,投资建立人民邮电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试点发行集团则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股份制、公司制改造。逐步完成从行政式管理向产权管理、从事务性管理向战略管理、从计划管理向绩效管理、从单点管理向系统管理、从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的过渡。

  三是试点单位的经营业绩有了明显提高。通过一系列改革,试点单位的市场主体地位逐步确立,经营业绩有了明显提高。今年年初,总署对部分试点出版、发行单位的主要经营指标进行了初步统计,统计结果表明,各试点单位2005年的主要经济指标与2003年相比增长明显,试点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7家出版集团销售收入稳步增长,利润显著提高,企业总资产和净资产大幅增长,图书品种过度增长得到控制,经济运行呈现出良好态势。从盈利性指标看,有5家试点单位销售收入增长达到两位数,最高60.81%。有6家试点单位的利润增长率达到10%以上,最高20.76%。从总资产、净资产指标看,7家单位国有资产增幅显著,资产质量明显改善。试点单位总资产增长率均超过10%,平均增长率为23.92%。有6家试点单位净资产增长率超过或接近10%。从出版规模指标看,有5家试点单位出版品种稳中有降,2家仍有较高增长。7家单位的重版率均保持了较高的水平(平均50.6%)。据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发布的《图书零售市场报告》显示,7家试点单位图书市场占有率排名稳步提高。从运营的安全性上看,有3家试点单位资产负债率低于50%。有两家虽高于60%,但资产负债率保持稳定。

  6家试点发行集团资产总额持续增长、年利润稳步增长、产品结构日趋合理,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从资产性指标来看,6家发行试点单位均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速度。其中,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三年来资产总额增加幅度均在40%以上,平均达到66.13%。从盈利性指标来看,四川、江苏、浙江3家发行集团近三年来保持持续增长态势,且增长率在5%以上;福建、辽宁、新华3家发行集团利润增长有一定程度的反复,但整体保持盈利态势。从产品结构性指标来看,6家发行试点单位一般图书销售增幅较大,教材销售减少或增幅减缓,对教材的依赖性逐渐降低,市场竞争能力逐渐增强。其中,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2005年度一般图书销售增幅为30.63%,教材销售减少12.59%,产品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果。

  四是部分试点单位在投资主体多元化及跨地区、跨媒体经营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在多元化投资方面,新华日报报业集团所属子报南京晨报,把广告、发行业务以委托经营的方式,与民营企业斯威特集团开展合作;电脑报社与香港TOM公司合资组建了重庆电脑报经营有限公司;北青传媒还采取剥离上市方式,在香港成功上市。

  在跨地域、跨媒体经营方面,北京青年报与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的《第一财经日报》于2004年11月创刊,通过不同地域媒体间的强强联合,实现了跨地区、跨媒体的业务扩展。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将新华发行集团的产品资源和信息资源与社会资本的网络资源相结合,开通网上书店;与浙江邮政联合开通了浙江邮政183图书网购、浙江邮政185图书话购业务,与深圳核工业集团合作在深圳开设8000平方米的连锁卖场等等。试点单位在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跨媒体、跨地域扩展业务方面取得的成绩,一方面反映了改革对于出版发行市场要素流动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进一步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文化产业,就必须逐步打破区域保护、行业垄断的束缚。当然,这个问题也比较复杂,目前还只是试点。

  五是试点单位体制创新和技术进步相互促进,形成了良性发展的局面。试点改革不仅是体制机制的创新,也广泛涉及到了技术的创新。采编、印刷、发行等环节对于前沿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印刷技术的应用,在提高了生产效率的同时,也优化了管理和运行结构。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之间的良性互动成为出版发行改革试点单位的又一个亮点。江苏新华发行集团在连锁经营改革的深入推进过程中,不断研发适合企业使用的网络系统,用科学技术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2003年,顺利实现了企业网第二次升级换代,根据连锁经营要求设计融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总部企业网;总部与子公司网络成功对接,总部和门店的信息数据实现了适时交换,实现了集团内部信息一体化的改革目标,技术进步对于试点改革的贡献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出版发行体制试点改革取得的这些成绩,一方面使试点单位实现了机制创新、经营创新和管理创新,获得了巨大的内部发展动力;另一方面也给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改革的方向、推进改革的进程、制定改革的方案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出版发行改革试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改革的重任还在后面,改革的许多难点问题在试点工作中还没有完全触及,接下来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为了全面总结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经验,深化改革进程,2005年12月,中央下发了14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文件系统分析了试点改革的经验,明确了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体制机制改革是重点,加快发展是目的,重点突破是基本方法,区别对待、分类指导、试点先行、逐步推开是有效途径,再次重申了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要求和目标任务,并分别就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深化文化企业改革、加快文化领域结构调整、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宏观管理体制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并就加强对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今年3月底,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京召开,长春、云山、至立等领导同志分别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对如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行了高屋建瓴的分析和部署。新闻出版总署按照中央14号文和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的精神要求,于5月份专门举办了发行体制改革培训班,实际上这是一次统一思想、深化改革的重要会议。会后,总署下发了《关于印发〈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对出版发行领域改革的指导思想、原则要求和目标任务以及实施改革的组织领导等各个方面工作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其中,关于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分解成五个方面:一是形成科学有效的新闻出版宏观管理体制;二是形成富有效率的微观运行机制,增强活力,提高竞争力;三是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各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出版物市场格局,确保国有资本的主导地位;四是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五是形成推动我国优秀出版物走向世界的开放格局。下面,我就这几项任务谈一点看法。

  (一)关于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管理体制。在14号文中,对这个问题主要是从加强和改进文化领域宏观管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健全文化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这三个方面来讲的。就出版发行体制改革而言,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新闻出版宏观管理体制,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抓:
一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转变政府职能包含的内容很多,当前对于新闻出版行政管理而言,主要是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实际上就是把握好政府管理部门的角色定位,处理好政府管理工作和行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前,从总署到各地新闻出版局,大部分的行政管理部门都辖有出版、印刷、发行单位。这种以直属单位方式进行管理的模式,不仅不符合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要求,也严重影响着行政管理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因此,从2001年开始,从总署做起,进行了出版、印刷、发行单位和管理部门脱钩的工作。行政机关主要实施行业管理,而出版单位内部的经营管理、人事任用、投资决策等等,则完全由企事业单位自主进行。到目前为止,脱钩工作已经基本完成,脱钩之后的出版印刷发行单位经营活力得到了明显增强。转变政府职能,对政府的管理权限和范围进行科学定位,实际上就是要摆正管理部门和出版单位各自的位置,确保出版单位独立自主经营和管理部门依法严格监管。

  二是做好对出版单位总量、结构、布局的宏观调控。对出版单位和出版物的总量、结构和布局进行规划和调整,是新闻出版行政管理机关进行宏观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我们行政审批工作的核心内容。出版发行体制改革,不仅仅是针对各类出版单位制定相关的政策,由出版单位在政策框架内进行创新,还包括对全国的出版资源进行符合市场需求、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符合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要求的科学调配。我在总署分管报刊工作,我们从去年开始着手制定报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报业竞争力年会上进行了发布,得到了业界的认可。在纲要当中提出的一些规划设想,背后包括了行政管理机关对于事业繁荣和产业发展的基本判断,比如某一个地区的报纸结构是否合理?都市类报纸的竞争程度是否超出了合理的范围?专业类报纸是否能够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地市级报纸的市场空间有多大?等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才能针对报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做出正确的判断,才能在报业体制机制改革的过程中通过科学的行政审批工作,实现报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整个报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三是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的法律法规不仅是行政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中,法律法规为改革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这个框架搭好了,符合新闻出版业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就能够形成科学的宏观管理体制,为改革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四是加大执法工作和市场监管力度。加强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是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的重要任务,是保证正常出版秩序、维护良好市场环境的必然要求。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约束出版单位的行为,使之始终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经营,也要为各个单位的改革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一个平稳的秩序。因此,我们必须针对当前存在的盗版、买卖书号报号刊号版号、一号多刊、恶性竞争、报刊虚报发行量等等现象,进行严格果断的行政执法,坚决查处,保证改革工作能够按照预定的方向顺利开展。

  五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强调管理部门和出版单位之间的分离,是要使管理部门能够更加客观地开展管理,使出版单位能够更加自主地应对市场。我们的体会,管理部门进行的行业管理,比如说行政审批,对于出版单位来说往往是生杀予夺的大权,你同意给某个出版社多少个书号,可能就会给这个出版社带来非常大的发展潜力;你批准一家报刊更名,可能就会让它找到新的市场空间。那么,你凭什么决定批还是不批呢?我觉得,最基本的就是政府部门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了解你所管理的行业发展的现状、规律和趋势,了解每一个审批对象的发展情况,从而在综合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科学的决策。在出版发行体制改革过程中,由于涉及到诸多政策的变动和资源的调配,行政管理决策对行业发展的影响就更显突出。如果不了解或不太了解出版发行领域的实际情况,就很难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提出正确的改革措施。因而,调查研究是行政管理部门的一项基本功,在指导改革的工作中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

  (二)关于形成富有效率的微观运行机制,增强活力,提高竞争力。微观运行机制主要是针对出版单位而言的,对管理部门来说,主要是分类指导的问题。对于出版单位内部的经营管理机制,我们在改革的过程中一般是不会做硬性规定的,主要是从宏观上进行指导,也就是对不同类型的单位采取不同的政策。对于党报、党刊、时政类报刊以及少数承担政治性、公益性出版任务的出版单位实行事业体制,切实贯彻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原则;对于文化、艺术、生活、科普类报刊社,要推动其转制,使其能够通过转制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

  (三)关于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各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出版物市场格局,确保国有资本的主导地位。改革过程中,对于转制为企业的经营性出版发行单位,基本上是按照企业经营的规则去要求的,但是考虑到出版发行单位的意识形态属性,要求在确保国有资本主导地位的前提下,逐步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各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一方面,对于不同性质的出版发行单位,根据其意识形态属性的强弱和外部资金对出版物内容的影响程度,已经在《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中做了比较明确的规定,比如说非公有资本可以进入可录类光盘生产、只读类光盘复制等领域,也就是说对资本构成不作特殊限制;而非公有资本投资参股出版物印刷、发行,新闻出版单位的广告,则不能居于控股地位;此外,报刊社、出版社则禁止非公有资本进入。另一方面,针对转制过程中的资产处置问题,还要求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转制企业要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合理界定产权归属,做好资产评估和产权登记等工作。确认出资人身份,明确出资人权利,建立资产经营责任制。在动态管理中,还要逐步研究制定对出版发行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估、监测、考核的具体办法,从而可以量化地考察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

  (四)关于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这个问题涉及到三个方面:一是塑造市场主体。富有活力的市场主体是市场体系的核心,我们要着力提高出版单位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报业集团、出版集团公司、期刊集团公司、音像集团公司和发行集团公司,使之成为出版物市场的主导力量和出版产业的战略投资者。通过合作、兼并、重组等方式推动小型出版社和文化、艺术、生活、科技类报刊进入大型出版集团公司。鼓励和支持中小出版发行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进而形成富有活力的大中小出版发行企业并存的优势产业群。

  二是打破市场壁垒。打破市场壁垒,主要是打破行政区域、管理部门之间对出版资源和市场的垄断,这是建立市场体系的基础。我们要通过先试点再推开的办法,鼓励一部分出版单位相互持股,进行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并购、重组或建立必要的经营性分支机构,确有必要的,适当配置新的出版资源,逐步改变原有的条块分割、部门垄断的经营格局。要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等现代流通技术和手段,加强对重点物流配送基地的规划和建设,推行新型的代理配送制度,建立现代化的出版物营销体系。

  三是优化出版资源。使出版资源、财产资源、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向更有发展潜力的出版单位流动,是建立市场体系的重要条件。为此,我们要建立科学、严格的市场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对于各类非公有资本进入出版发行领域,要在有关文件的规范下,把好资质、产品、资金、人员、技术等准入关,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领域,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同时,要对现有的出版单位进行动态化的监测和评估,明确市场退出的标准、程序和具体要求,对那些经营不善、资不抵债的单位,要通过各种方式对出版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实现优胜劣汰。

  (五)关于形成推动我国优秀出版物走向世界的开放格局。文化体制改革紧迫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在加入WTO之后,必须向国外资本放开文化产业的部分领域,而全球化浪潮之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外出版集团、传媒集团以各种方式进入了中国市场。在出版发行领域,我们的贸易逆差非常大,版权输入的数量远远超过了输出的数量。这不仅不利于我们的出版单位向外扩展经营范围,还危及到了国内出版发行单位的生存和发展,甚至危及到了我国的文化安全。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并对新闻出版业的传播方式产生巨大影响的条件下,对外来资本和产品进行简单抵制的态度已经不太适应当前的发展现状。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文化资源,开拓国内国外两个文化市场,加快形成有利于提高我国新闻出版单位竞争力、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体制机制。在向外输出出版物方面,要想扭转逆差,可能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但是我们应该有紧迫感,应该大胆地去拓展。在这方面,不少出版发行单位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并取得了明显进展。在今后的向外扩展中,要创新方法,开阔视野,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出版发行印刷企业,采取各种模式,建立起一些以对外经营为驱动力的对外出版发行渠道。

  三、积极稳妥地推进出版发行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既是中央的一项重要决策,也是广大文化单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谋求发展的内在需求;既需要相关政府管理部门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促进行业发展,也需要文化单位面向市场经济实现体制机制创新;既要保证公益性文化事业在政府支持下不断发展,也要为经营性文化产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因此中央在指导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始终突出强调要积极稳妥。具体到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积极稳妥也是一个重要原则,也就是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抓好试点、稳步推进,不搞一刀切,不搞时间表。

  强调改革要稳妥推进,就是要结合实际,从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最适合本地区、本单位的改革模式。改革不能只有一种模式,什么样的模式好,关键看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出版生产力,是否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最终是看能否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不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绝不能将千差万别的现实用一种模式、一种要求来对待,也不能简单地生搬硬套一些试点单位的做法。

  根据积极稳妥的原则,总署制定下发了《新闻出版总署关于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工作的实施方案》,在下一步的改革中,主要采取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公益性新闻出版单位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具体说来,就是对党报、党刊、时政类报刊以及少数承担政治性、公益性出版任务的出版单位实行事业体制,这些单位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公益性出版服务,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体现人文关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最基本的出版需求。对于这一类单位,将采用项目支持、政府采购、加工订货等方式给予扶持。实行事业体制的出版社、报社和期刊社要积极推进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经费保障机制、完善的经营管理机制和科学的业绩考评机制,在国家扶持的基础上,面向群众,面向市场,切实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在支持公益性出版事业单位发展和改革方面,总署将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对实行事业体制的出版社、报社和期刊社有关优惠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工作,保证政治性、公益性出版任务的完成。总署将在调研的基础上,会同有关主管部门研究制定人民出版社、民族出版社、中国盲文出版社、科技日报社、农民日报社、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民族画报社等单位实行事业体制的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并予以适时指导。与此同时,总署将重新确定实行事业体制的出版单位的出版任务和业务范围,在出版资源方面给予必要的保证。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出版社和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社的改革问题加强调查研究,给予必要的指导,支持地方因地制宜深化改革。

  二是对于经营性的出版单位,根据先试点再推开的原则,加快转企改制的步伐,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近期主要是支持和推动中央和国家机关所属在京的一般出版单位和文化、艺术、生活、科普类报刊社逐步转企改制,使之能够适应市场机制,以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出版物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转企改制工作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增强活力,提高竞争力。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严格规范转企改制工作,建立资产经营责任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发行、印刷等企业要进行股份制改造,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出版社、报社、期刊社从转企改制之日起,实行企业的财政、税收制度;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与劳动人事、社会保障等有关政策的衔接工作,按照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原则制定相关政策,妥善分离、安置富余人员。总署将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做好国家对转企改制单位在一定期限内给予的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的落实工作,同时根据转企改制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会商有关部门制定新的优惠政策。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转制为企业的出版社、报社、期刊社和出版物进出口公司要坚持正确的经营方向,坚持国有独资或国有绝对控股,坚持实行特许经营或许可证管理。

  具体说来,今年主要是会同有关主管部门研究制定中国电力出版社等一批中央和国家所属在京出版社以及中国计算机报社、机电商报社、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中国妇女杂志社、中国唱片总公司、高等教育音像出版社、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北京科海电子出版社等单位的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并予以指导实施。到2007年,逐步将改制单位的范围扩大到国家机关有关部委、行业协会、群众团体、科研机构所属出版单位。2008年则要在广泛听取中央直属机关和有关部门意见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和推进中央直属机关和有关部门以及民主党派所属出版单位的改革试点工作,取得经验后再逐步全面推开。军队系统出版发行单位的改革工作,由解放军总政治部制定方案并组织实施。
三是除了在确定的范围针对确定的单位进行改革之外,还要从宏观上把握改革的方向,抓住改革的关键环节,出台政策,加强引导。要加强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建设,完善现代物流体系,要研究建立新闻出版单位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要积极发挥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的作用,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

  要充分发挥政策法规的调控作用,探索建立新型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不断提高出版发行市场的执法能力。

  要通过市场机制和政策引导,以资本为纽带,实行联合、兼并、重组,培育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新闻出版企业和企业集团。

  要加强科学规划,积极运用高新技术,促进新闻出版业和其他相关行业的联动发展,并提升新闻出版单位的技术创新能力。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就是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对传统平面媒体的挑战越来越明显,而新闻出版业恰恰是最容易受到新媒体影响的领域。新媒体形式的发展影响的不仅仅是报纸这样的新闻产品,对整个新闻出版业的发展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改革中注重技术进步,把握好传媒形态转变的进程,促进图书、报刊出版单位积极应用新兴的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逐步建立与这种出版形态转型相适应的内部经营管理体制。

  在调整出版业所有制结构方面,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完善出版业内国有资本的流动机制,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在出版发行市场上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推进有条件的出版发行企业上市融资,同时也要发挥好、保护好、引导好民营资本投资出版产业部分环节的积极性。还要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加快以在农村基层建设出版物销售和阅览网点为主的“农村书屋”工程建设。在调整新闻出版产品结构方面,要充分利用我国民族文化的丰厚资源,适应人民群众新的阅读需要,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占有率高的出版精品;要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品牌经营,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知名新闻出版品牌。

  在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过程中,既需要出版发行单位积极探索新的机制,也需要行政管理部门根据改革的进程和现实的需求,及时进行政策、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支持。为此,新闻出版总署提出在改革过程中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做好具体工作:

  一是支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图书、报刊、音像、电子、网络出版单位进行存量调整,可在严格报批程序的前提下,由省(区、市)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按照新闻出版管理规定,对现有存量进行自主的结构调整。也就是说,可以停办已有的效益不好、需求不旺的报刊社和出版单位,新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和群众需要的报刊社和出版单位。调控权放到省一级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审批权还在新闻出版总署。

  二是对于改制后的出版集团公司,要加强管理,并在书号等出版资源上给予必要的支持。尤其是对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出版物,以及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出版物,总署将尽力满足书号需求。

  三是对出版单位在结构调整中涉及变更名称和注册地点的,总署将纳入“行政受理窗口式服务”特事特办,尽快批复;对扩大业务范围、变更资本构成与主管主办单位的,只要符合改革要求与现行政策,又有利于发展的,在严格报批程序后给予必要和及时的支持。
四是支持报刊集团、出版集团公司、发行集团公司和有条件的报刊社、出版社到海外新办各类出版、发行实体,也可以创办其他媒体。总署将在审批环节给予大力支持,并就此类事项与商务部等有关部门沟通,建立更加方便快捷的工作程序。

  五是对体制改革到位的出版集团公司和发行集团公司,由总署赋予出口经营权,以支持和鼓励更多的出版发行单位增加出版物出口,扩大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影响。

  六是鼓励和推荐有条件的出版集团公司、发行集团公司上市融资,做大做强。目前,辽宁出版集团公司、四川新华发行集团公司正在积极筹备上市。

  七是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发展网络出版、动漫产业,建立动漫产业基地。

  八是与财政部一道,建立重点图书出版专项基金,加大政府对重点出版物的投入力度,为出版单位出版国家级重点图书、音像等出版物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九是针对改革中出现需要政策支持的普遍性问题,总署将积极予以协调,向中宣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人事部、税务总局、中编办等部门反映和沟通,力争为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前面我根据中央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精神,以及新闻出版总署这几年实施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情况,给大家做了些介绍,有不准确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热点排行
柯尼卡美能达黑白新品bizhub PRO 1200产品报告

革新化黑白数字印刷系统——拥有更全面的综…[详细]

上海紫光预推出数字喷墨印刷机PM520

上海紫光机械有限公司将在2011年11月举办的…[详细]

杭州东城图像公司推出热敏CTP和UV-CTP

近日,杭州东城图像技术有限公司重拳出击,…[详细]

大族冠华新推GH794四色商务印刷机亮相全印展

第四届中国(上海)全印展于11月14日隆重召开…[详细]

美企业推出新概念UV-LED喷墨丝网印刷机

据来自美国wxow网站的消息,丝网印刷机厂商…[详细]

柯尼卡美能达bizhub PRESS C7000/C6000产品报

2011年8月5日,柯尼卡美能达在北京展出了其…[详细]

更多知识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