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是世界文化知识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技术与艺术的结晶。无论是从制版过程中的分色参数的选取、灰色平衡的数据设定、阶调层次的再现,还是从印刷过程中的水墨平衡的控制,以及最后装订、包装的效果,无一不体现出美学的观点。从某种意义上讲,印刷的发展史是一部人类再现美、传播美的历史,印刷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也是人类追求尽善尽美的过程。目前,各出版社正在逐步实行优质优价,各印刷企业也均在狠抓产品质量。如何提高本企业的产品质量,推动印刷技术的发展,这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本文着重论述一下印刷发展的过程与美学的关系,以引起印刷界同行的注意。
一、印刷中的美是客观存在的
马克思曾经指出,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人类物质文明的高低,取决于技术进步的程度,而技术进步与美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学向物质产品渗透,与技术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了生产过程和产品的文明水平。人类物质文明的历史说明:物质文明的诞生和发展,就是为了满足人类社会需要、采用技术手段和美的尺度改造自然的结果。印刷最终的结果也是形成一种物质产品,自然是离不开这个规律。
印刷术的发明,一向被世界公认为“神圣的艺术”、“文明之母”。这两个誉称,充分透示了印刷技术与审美的关系。我国印刷术发明以前,古代人随着工具、技术的改进,先后将文字刻于甲骨,铸于铜铁、雕于玉石,写于竹帛,书于纸页,一次比一次更自觉地运用美的规律创制,不少已成为稀世之宝。但是,从发展的眼光看,无论是技术或审美程度,它的历史局限性毕竟是很大的。随着汉字字形的不断规范,纸墨等印刷材料不断创新,盖印和拓印技术的日益成熟,社会对复制文字和图像需求的增加,在唐代初兴起了雕版印刷,实现了印刷史上的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比之过去不但成书快,印量大,可以在较大范围内传播思想文化,而且审美水平也上升到一个新阶段。到了宋代,出现了雕版印刷技术的黄金时代。
我国劳动人民在雕刻中精工细作,采用的字体,有颜体、欧体、柳体、苏体、瘦金体,又分为古体、简体、方体、扁体、圆活体等等,竞相媲美。其中以古体比较普遍,字画斩方,神气肃穆,今天普遍使用的宋体、仿宋体都由此而来;字体中又分细字、小字、中字、大字四种,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的表达需要。版面和行格字数、距离均有相应的规定,对称和谐。墨色深淡适宜,版心外饰以线框,上下双边,左右单边。同时运用了多种不同的装订方式,简朴大方,清秀娟丽。到元代出现了朱墨双色印,明代万历年间又有了五色印。雕版印刷技术在我国绵延1300多年,形成了我国图书装帧的传统艺术特色。我国最早在北宋庆历年间又在雕版技术上发明了活字印刷,可算是印刷史上的又一次技术革命,遗憾的是,并未得到普遍推广。明代初,我国印刷术传入欧洲,发展成最新技术的活字印刷,19世纪初, “出口”转成了“内销”,西方的印刷术传入了我国。当代又引进了电子排版、制版技术;我国也发明了电脑汉字排版系统,书刊、广告、包装的形式美也不断随之改观,逐步进入到现代水平。
由此可见,在印刷术的发展过程中,体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特别是国家颁布的印刷产品质量标准,从制版、印刷、装订等各个环节上制定了规范的尺度。它充分反映了印刷中的美是客观存在的,且有规律可循。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按照国家标准进行生产,才能符合美的规律,满足人们对印刷产品美的需求。印刷术是“神圣的艺术”,是人类的“文明之母”,这是历史对印刷术的客观评价。
二、印刷中展现美的方法是多样的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这是马克思的一段至理名言。印刷技术的发展,正是人们掌握了自身视觉、心理的内在规律才发明了这各具特色的印刷种类。它进一步证实了马克思论断的科学性。
印刷展现美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按印刷时有无压力可分为有压印刷(凸版印刷、平版印刷等)和无压印刷(静电印刷、喷墨印刷);按油墨转移的方式可分为直接印刷和间接印刷;按印刷产品形式可分为书刊印刷、报纸印刷、包装印刷等;按印刷版面特征可分为凸版印刷、平版印刷、凹版印刷和孔版印刷。
凸版印刷是指用凸版施印的一种印刷方式。凸版印刷一般属直接印刷,是历史最悠久的一种印刷方式。用凸版印刷出来的产品,墨层厚,光泽好。因此,凸版印刷广泛应用于书报、包装装潢、印金印银、电化铝烫印等。
平版印刷是指用平版施印的一种方式。现人们通常所说的平版印刷,主要是指使用PS版进行印刷的方法,即印版上的图文部份附着油墨经橡皮转印到纸张上的印刷方法,俗称胶印。平版印刷属间接印刷。平版印刷制版迅速,装版方便,印刷速度较快,印品的色彩及阶调的还原性较好。因此,平版印刷广泛用于印刷彩色图片、画册和插图,并且逐步应用于书刊印刷,平版印刷产品的墨层比凸版印刷产品和凹版印刷产品的墨层要薄一些。
凹版印刷是指用凹版施印的一种印刷方式。凹版印刷的油墨转移量远比凸版印刷和平版印刷多,而且印版耐印力高,印刷质量好。凹印产品具有墨层厚实、色调丰富,不易仿造等优点,但制版工艺复杂、成本较高。目前,凹版印刷用于精美画册、纸币、有价证券、邮票、塑料薄膜等印件的印刷。
孔版印刷是指印版的图文部分可透过油墨漏印至承印物上的印刷方法,它分丝网印刷,誉写版、打字蜡版和镂空版印刷。印刷时,在一定压力作用下,油墨透过印版上图文部分的孔洞转印到承印物上。孔版印刷属于直接印刷,油墨转移量比凹版印刷还要大,其产品墨层厚实,有立体感。孔版印刷不仅能在纸张上施印,而且还能在木板、织物、皮革、金属、玻璃、搪瓷等物体上施印,应用范围广泛。孔版印刷的主要缺点是印刷速度慢,不易进行彩色印刷。
印刷作为传播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重要手段,发展至今已经能通过多种方法再现人类智慧,传播人类文明,满足人们的需要。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美的要求越来越高,新的印刷技术会不断提高,新的印刷方法还会不断出现。
三、印刷中处处体现美学
面对书籍版面上一排排、一行行整齐的黑色字体,人们不知是否想过,就是这些黑色的点、线,将祖国乃至世界上的巨大的精神财富保存下来。黑色在美的领域中,有它自己的价值。它不仅有阴暗、沉郁的特征,它更有庄严、肃穆、沉着的气度。正因为有这些其它色彩所不具有的特色,它才在绘画、美学、印刷中占有特殊地位。这不只是我国的传统,在古老的欧洲也同样采用这种色调,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白纸黑字的色差悬殊,对比强烈,在审美视觉上显示出对称、均匀、朴素、素雅、端庄,确是极妙的结合,且符合视觉卫生。几千年的实践,人们在阅读中认识到,因黑色的反射光为零,它是眼睛最佳接受色。唯有黑色,才有利于视觉快速吸收,使人们在阅读过程中出现宁静舒适,愉悦之余,心理上自然出现一种美感。创用黑色作为印刷的先人,确实为极有远见的美学家。
印刷作为一种工艺技术,它是展现和传播美的工具。它在展现美的同时,自身也体现出美学观念,它是真善美结合的技术。任何美的事物都是应当具有真实性。只有把握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才能按照美的思想去发现美、创造美。任何“善”的事物都是能满足人们某种现实需要的功利价值。它不仅是美产生的根源,也是最终的目的。当人们按照美的观念,运用自己掌握的客观规律指导自己的实践,创造出满足人们物质方面或精神方面实际需要的使用价值,这就实现了善的目的。真是事物的本质特征,善是事物功能上的特征,美是事物结构上的特征,所以真善美常常是融为一体的。
印刷技术从无网印刷发展到有网印刷,正是人们掌握了人眼的分辨力是在明视距离里、两点之间的距离小于0.01mm时即将两点视为一点的规律,才大胆地发明加网技术,将连续调图像分解为网目调图像进行印刷,生产出符合美的规律和要求的产品。可以这样说,加网技术的发展是印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是印刷技术中追求真善美的重要体现。
斯大林说:“辩证法认为,自然界的任何一种现象,如果被孤立地、同周围现象没有联系地来看,那就无法理解,因为自然界的任何领域中的任何现象,如果把它看作是同周围条件没有联系,与它们隔离的现象,那社会成为毫无意义的东西;反之,任何一种现象,如果把它看作是同周围现象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是受周围现象所制约的现象,那就可以理解,可以论证了。”审美现象自然也是如此。印刷由最初无网印刷发展到有网印刷,这当中最根本的变化是组成图像的基本单位发生了变化。无网印刷是以整色块为基本单位,即有图文的地方,也就有色块。而有网印刷组成图文的最小单位是网点。如果孤立地看每一个网点是不会产生美感的。一旦将这些网点联系起来看,那么,就会展现出美丽的图像,达到传递信息、传递美感的效果。当网屏的线数为一定时,网点的大小是随原稿图文的层次变化的,网点大表示图文深,网点小表示图文浅。到目前为止,网点是表现浓淡不等连续阶调原稿的最有效办法,它是美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它是人类成功地运用美学知识为自身服务的典型范例。人们发明了加网技术,从而也自身享受到加网技术变革为复制质量提高所带的美的感觉。
连续调彩色原稿复制,大都采用四色印刷。它的色彩还原是通过网点的传递、四色叠印来的。因此,它和阶调再现有密切的联系。四色印刷中,任何一色的网点变化,都对正确的色彩还原带来明显的影响。其中不但要保证以三原色为基准的单色色相,还要使黄、品红、青组合达到中性灰色平衡。同时,对起辅助色作用的黑版还要掌握好。这就要求操作者有敏锐的色彩感觉,随时纠正可能产生的偏色现象。对使用单色机印刷四色产品的操作者,还要具备识别图像尚不完整时的每一单色印张上色偏的能力。可见,美学在印刷中处处得到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