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发现300年前年画模板
陈年木版年画“三贵送子图”仍色泽鲜艳
日前,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首要“抢救”对象——古老木版年画惊现江门市新会区龙安村一老农家,300多年前的年画模板等工具都一应俱全,数十年前木版年画“三贵送子图”仍色泽鲜艳。省抢救木版年画项目组专家来到龙安村,对这一民俗文化奇葩作了专门的调查研究。
一个消失的木版年画村落
据了解,木版年画是民间庆祝春节的一种传统民俗作品,多以写实与装饰、写人与写景相结合的简明而夸张的手法,表现欢乐、幸福和吉祥等题材,数百年来几乎覆盖了年节时所有的中国家庭。
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网站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失去实用性的木版年画流失非常严重,已濒临灭绝的危险。2003年2月,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正式启动,其中木版年画成为首要的“抢救”对象。
在广东,木版年画至少有600年的历史,广东省专门成立了抢救《木版年画》、《剪纸》项目组,搜寻省内各地的木版年画小作坊,对这一民间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和保护。据了解,在惠州、佛山、韶关、湛江等地都相继发现有木版年画。
据司前镇文化站的负责人介绍,龙安村是司前镇一个很小的村落,解放前,村民除了耕地种田,农闲时家家户户都印制年画来卖,木版年画是当地的副业。“文革”时期,许多人家都烧毁了模板等年画制作工具,再加上后来市场的萎缩,村里老艺人们都相继改行,木版年画和技艺在村里也慢慢消失,能够保存下来的少之又少。
8个模板有300多年历史
这次在龙安村发现的木版年画及模板,是由该村的一位名叫关北的老艺人保存下来的。在关伯家中,他拿出珍藏的“宝贝”告诉众人,家中仅剩的一套模板已有300多年历史,而百余张木版年画是1978年没有卖完剩余的。专家们惊喜地发现,用防虫樟木制作而成的8个模板人物造型栩栩如生,保存非常完好,那些散发着油墨味的木版年画仍色彩艳丽抢眼,而木版年画制作所必备的附件工具也都一应俱全。
据关伯介绍,从其曾祖父开始,家里就开始印制年画来卖。14岁时,关伯开始随父亲学习技艺,在所用原料中,纸张是从市区购买的,毛笔和颜料等则从佛山买来。“文革”时期,这一民间工艺遭到破坏,家家户户的模板和颜料都被红卫兵收缴烧毁。因为舍不得,关伯只“上缴”了一套模板,另一套被他悄悄地藏在家中的阁楼里,幸运地免遭此劫。“文革”过后的两三年里,关伯重操旧业,家里又开始热火朝天地印制木版年画。
在关伯的“宝贝”中,还有一箩筐的“木头疙瘩”,关伯告诉记者:“别小瞧这些木头疙瘩,它可是制作年画中必不可少的附件,图像的美工全靠它。”关伯指着其中的一对“门神”介绍说,印制年画要经过数次套色,先用模板把人物线条勾勒出来,接着用附件来印制人物的头饰、衣服的金边、身上的挂件等细部。
文化遗产欲抢救必先“自救”
眼下,如何保护这一民间文化遗产成了当务之急。梁诗裕指出,年画制作是老祖宗通过心灵和双手创造出来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的财富,所以,保护民间文化遗产人人都有责任,而年画制作本身是独家独户的个体小作坊行为,因此,要抢救这份民间文化遗产关键得从“自救”开始。
梁诗裕告诉关伯家人,要务必保存好家中的模板等工具,做好防虫防潮措施,而他的祖传技艺也要传给后人,让一代又一代的子孙继承这一民间文化遗产。
梁诗裕认为,如何进一步去抢救保护木版年画,这还得需要政府出面。他说,保护的方法很多,各地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研究具体方法,政府可以通过组织、包装、宣传等方式,将这一民间文化遗产完好地保存下来。(南望)
相关链接
木版年画,是一种运用木板彩色套印在纸上的画种,它是我国民间过节时张贴的一种民间画类,用以除旧迎新、美化环境、营造节日的喜庆欢乐气氛。据载,早在汉代民间就有在门上画勇士、贴门画的风俗,以后历代不衰。清代中叶更为盛行,全国各地均有年画,而且形成了各自的地方风格。最著名的当数北方的杨柳青年画和南方的桃花坞年画。此外,山东潍坊、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广东佛山等都是著名的年画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