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以后,面对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挑战,中国的印刷业要迈出从世界印刷大国到世界印刷强国的关键性一步,究竟应该以什么为抓手呢?笔者认为,最关键的还是应该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创新上做文章。只有创新驱动才有可能让大部分印刷企业摆脱低价竞争、效益下降的严峻局面 ,才能推动中国印刷业的继续前行。
改善同质化竞争局面 亟须企业创新
印刷企业的经济效益持续走低固然是因为供求关系失衡,但关键在于我国印刷业仍在走粗放型、数量型的发展道路,在低端市场搞同质化竞争,缺乏创新与自主知识产权的开发。于是,在加盟者日渐增多、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就不得不放弃应得的利润,自相残杀、大打价格战,结果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而且这场价格战不仅在国内打,也打进了国际市场,把政府给国内企业的出口退税补贴拱手让给了海外客户,肥了别人瘦了自己。
强调“十二五”期间要以创新作为工作的抓手,是因为这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事实上,创新包含的面很广,从体制到制度、从产品到工艺,但对企业而言,创效是硬道理,创新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强企业的创效能力。
创新要做精做强企业
创新要求业界转变发展思路,在做强做精企业上做文章。大打价格战既损人又害己,如果经营者在认真审视企业的自身特长以后,做精自己的特色,在某一方面具有独门绝技,就不怕竞争,就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近期,为了审核新一年度集团企业的外协伙伴,笔者走访了不少印刷同行,有些企业虽然貌不惊人,但因为业务做得颇有特色,日子过得十分滋润。在上海市郊的松江区有一家规模不大的中日合资企业,3台印刷设备已经十分陈旧,但长于手工包袋的制作,专为一线的日本品牌企业做产品提袋。他们对纸袋表面的印刷以及后处理做到精工细作,在纸袋加工上积累的心得比其他企业要多,因此在这类产品上他们的创新能力更强、更能满足客户的需要。
创新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企业要创新就必须重视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建设。近十来年,伴随着印刷工业的高速发展,企业员工数量增长速度很快,截至2009年年底,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印刷行业从业人数已经达到378.31万人,而且普通员工的流动性在加大。员工流动既有积极的一面,但同样带来了新手多、产品质量难以保证的问题,创新自然就更难。“十二五”期间强调以创新为抓手,就要求企业舍得花钱培训员工,与此同时还必须千方百计地稳住企业的技术骨干,让他们与企业共享经营成果。
在上海市郊的闵行区,有一家仅有2台多色印刷机的包装印刷企业,他们转变发展思路,以设计引领企业的经营,自己的设备主要负责打样,客户选中的产品发外加工。为了调动起设计人员的积极性,同时也是为了留住人才,他们采用在客户选用设计者的产品后,企业与设计团队分享所创利润的办法。设计创新为企业带来的利润远比单纯的生产加工来得丰厚。
应该承认,由于员工职业素养和管理等因素,我国印刷行业的劳动生产效力与日、美、英等发达国家比还有很大差距,由于企业数量的增加、加之交货周期的缩短,印刷企业的设备利用率在降低。这一切无疑是坏事但又是好事,说明我国印刷业还有发展空间。谁能通过提高员工队伍素质,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谁的企业就会有高于他人的效率与利润。
创新要准确把握市场方向
企业要创新就必须得准确把握市场的发展方向。“十二五”期间,绿色印刷成为社会热点,同时,电子书加速发展很可能在相当范围内替代传统图书,印刷企业的发展就必须与这一大背景相吻合。强调绿色印刷固然是为了造福人类,但绿色印刷不可避免地带来印刷企业生产成本上升,这就要求企业在产品开发、工艺设计、材料使用上必须考虑环保工作的要求。可喜的是,上海已有一些印刷企业着手做QS(质量安全)认证,逐渐增加生产中使用环保材料的比重,更多地着眼于发展柔性版印刷,这是值得肯定的。
创新还要求我们不断地改进考核、改进管理,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效力,以此来抵御劳动力成本上升、原辅材料价格上升给企业带来的巨大压力。回首历史可以发现,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物价上升是必然现象,生产成本的上升从来不以企业的愿望为转移。企业所能做的唯有在改进自身工作、提高劳动生产力上下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