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
气泵的使用和保养
2003-09-01 12:12  ???:5050

 (本文为必胜网独家约稿,严禁转载,转载必纠。)

    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国产(镇江)的ZYB03型气泵,全称是润滑叶片式真空压力复合气泵。由镇江印刷机械厂制造,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它是目前国内印刷机上配置和使用的最多的一种气泵,至今仍然有很广泛的使用。
    这种气泵主要有40、60、80、100、130、200立方米六种规格。其中80 立方米以上规格的气泵,可利用补气收纸。

一、结构特点 
    采用钢制叶片,卸荷环结构,设有全自动循环加油的润滑油泵和一整套油气分离装置。利用两只离心泵风扇来加强散热效果。

二、构造原理 

    该气泵是由传动装置,汽缸、空气过滤装置、散热装置、润滑系统等构成。
    1. 传动件:电机10的连轴节11与气泵转子的连轴节9之间通过弹性橡皮圈12用柱销13联接。这样不仅结构紧凑,而且电机轴与气泵转子轴同心度能够得到保证,橡皮圈不易被破坏。
    2. 汽缸:由轴体18、转子21、叶片19、卸荷环17、端套23、端盖15、轴承24、波形油封25、轴承盖14等机件构成。
    汽缸内开有吸气口、补气口和排气口,外壁铸有散热筋。转子圆周上开有九条均匀分布的叶片槽,内装65Mn钢质叶片19。为了减少叶片与泵体内壁之间的磨损和噪音,在泵体两端配置有能够在其中旋转的卸荷环17,其内径比汽缸内径略小,叶片受离心力作用甩出时,贴在卸荷环内壁,有卸荷环承受叶片和汽缸内壁的磨损。卸荷环外壁上装有小叶片16,通过卸荷环上的小孔22,在汽缸端套23和卸荷环之间供给润滑油,不但减少了端套内壁与卸荷环的摩擦,同时也提高了密封性。
    3. 空气过滤装置:主要有壳体、滤芯、盖板等。壳体装在汽缸前面。壳体内有三个气室:进气室、补气室和排气室。在进气室和补气室中装有滤芯,过滤进入泵的空气。壳体后壁的三个孔分别与缸体的吸气孔,补气孔,吹气孔相连接,顶部的三个孔分别连通调节器的吸气、补气、排气室。
    4. 缺调节器:位于空气过滤装置上面,内部也分成三个气室。左边为吸气室,顶端上装有吸气软管接头5和真空调节阀旋钮4。中间为补气室,顶端装有球面阀。左边为排气室,顶端装有排气软管接头6和压力调节阀旋钮7。在气泵出厂时,已通过调节阀内部的调节螺钉的调节,把真空度和压力限制在额定负荷(真空度只能调节到50%,压力只能调到  0.6Kg/cO),因此,调节阀只能在额定负荷范围内进行调节。
    5. 油气分离装置:在泵体吹风孔口上装有一块带弯头的盖板,形成排气室,压缩空气从这里进入一组冷却管3,到达管座的增压室,通过滤网使油气初步分离。然后进入泵体底座。
    6. 底座内部有三个气室,每个气室中有一个锥形塑料管20,管壁开有一排小孔,对应下面的一块滤网,通过每个气室中的排气孔把底座串联成一个油气分离回路,经过初步分离进入泵体底座的含油气体在这里连续三次通过滤网的机械碰撞而得到进一步分离。使比较清洁的压缩空气从底座上面的排气孔通过排气软管接头6输出,而分离出来的润滑油经过过滤后由底座回流入油泵循环使用。
    7. 散热装置:由安装在转子轴两端的离心风扇、风扇罩壳、冷却管、冷却管座等组成。冷却管和缸体周围的空气,经离心风扇抽取,以风扇罩壳27上的窗口排出,以降低缸体和排气温度。
    8. 润滑系统:由油泵体,两组蜗轮蜗杆、柱塞、柱塞套(蜗轮阀杆)、油泵壳体28、油标1、油管27等零件组成。气泵转子轴1经连轴器26传动油泵的蜗轮轴,经过两组蜗轮的二级减速,总传动比达到1440,这样,可使蜗轮末级获得每分钟一转的转速。即与末级蜗轮连结在一起的阀杆每转一周,完成一次吸油、排油的过程。润滑油通过两根油管被分别输送到气泵两端对轴承24进行彻底润滑,然后进入汽缸润滑卸荷环、汽缸、叶片、转子槽。同时润滑油膜还提高了密封性能。润滑油可循环使用,回油靠底座的斜面流动,并借助于压缩空气的压力将润滑油通过回油管送到油泵壳体的油池中。油泵壳体前面装有油标1,用于观察油位,上部装有注油螺塞2,下部有排污螺塞29。

三、使用与维护
    a) 气泵安装前,应首先检查在运输过程中是否有零件损坏和松动现象,随泵技术文件是否齐全。
    b) 拨动冷却风扇,检查转动是否轻巧灵活,如有卡滞现象应予以排除。
    c) 应平稳放置在清洁,阴凉通风的室内使用。
    d) 新泵启动前,应卸下油泵壳体上的注油螺塞2,注入经过过滤的油润滑。每月检查一次油位,务必使油位在油标1的上下限之间,新油泵工作三百个小时后,应将油泵壳体下部的排污塞29旋下,并排出油污,然后清晰油池,换上新油。以后每工作三千小时换油一次。润滑油的牌号,建议冬季先用国产19号压缩机油:
      i. 恩氏粘度20~24E50或运动粘度150~180cst50℃。
      ii. 闪电大于200℃。
      iii. 凝点小于-15℃。
    e) 接电必须使气泵的旋转方向与气泵上转向标牌的指示方向一致。
    f) 当泵停放三个月以上或是刚刚检修过,应让泵先空转两小时,然后加上额定负荷试运转半小时,如无异常情况可配机使用。
    g) 将吸气管和排气管接在指定的接头上,吸、排气管应选用同类胶管,管道及接合处不得有漏气和折瘪,管道内径不得小于管接头内径,当管道长度大于2米时,须选用较大内径的胶管。
    h) 控制真空度和压力的调节阀4和7在出厂是均以调节到额定负荷。如长期使用或检修后发现达不到额定载荷时,可将调节旋扭4或7取下,松开里面铜套上的紧定螺钉。顺时针方向旋转真空度(或压力)值增高,反之减小。
    i) 空气滤轻器每使用一到两个月。就需要检查清洗,保持清洁,以免滤网堵塞,性能下降。清洗的方法是:取下盖板,将进气、补气滤芯拿出,用刷子将外面的垃圾刷掉,再用压缩空气从内向外吹,然后将油污清洗干净。如果发现滤芯破损,必须更换。
    j) 油气分离滤网每年清洗一次,清洗的方法是:松开气泵下部的前后带弯头的盖板,将滤网拿出后放在汽油中清洗干净。
    k) 每半年将冷却管3上的垃圾清理一次,清理的方法是:拆下气泵顶部盖板,将可见的大部分垃圾除去,然后用压缩空气清除剩余垃圾。
    l) 弹性连轴节的弹性橡皮圈10,每半年至少检查一次,发现破损,必须更换。方法是:卸下电机10,取出橡皮圈柱销13上的卡簧,即可将橡皮圈12拿下。装配时两连轴节9和11之间应留有1~2毫米的间隙,避免接触。
    m) 气泵每运转一年拆洗一次。在拆洗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事项;
      i.不得磕碰划伤加工面,不得使转子轴和叶片弯曲变形。
      ii.装配时,气泵泵体内壁必须清洗干净,并用压缩空气吹干,切不可混进异物。油封及垫圈必须完整无损。油路必须畅通无阻。泵体18内壁,转子21,叶片19、卸荷环17、轴承24表面均需涂压缩机油。两卸荷环与汽缸间及两根油管中应注满压缩机油。叶片在槽中松紧适宜。
      iii.如更换新叶片,其周边必须经倒钝后方可装入槽中。
      iv.压缩机油必须经过过滤后才能注入泵中的润滑系统。

四、常见故障及排除

              

 

1.       真空胶管破损皱瘪或过长过细多弯。
2.       真空调节阀损坏或未调节好
3.       进气过滤网堵塞
4.       吸气系统纸垫破损或是装反。
5.       滤清气包胶垫挤压变形漏气。
6.       滤清气包盖装反
7.       吸气系统螺钉未拧紧结合面漏气。
8.       端盖平面磨损。
9.       滑片甩不出
10.   润滑油粘度不够。
11.   转速下降

12.   输纸器漏气
13.   测量仪器不准。

换短而较粗新胶管
调换真空阀或重新安装
清洗过滤网
换纸垫或装正
重新安装
重装
拧紧螺钉
端盖平面重新磨削加工
校正滑片或清洗污油
换油
换油超载调低,接触不良重接
电流频率,电压降低,则待升高。
修理
校准

14.   进气或补气的过滤器堵塞
15.   真空度调节过度
16.   端盖平面磨损
17.   滑片甩不出
18.   润滑油粘度不够
19.   排气系统纸垫破损或装反
20.   排气系统螺钉未拧紧而漏气
21.   冷却管漏气
22.   滤清气包胶垫挤压变形而产生漏气
23.   滤清气包盖装反
24.   压力调节伐损坏或没有调节好
25.   压力胶管漏气皱憋或过长,过细、弯曲多
26.   输纸器漏气
27.   转速下降

28.  
测量仪器不准

清洗
调低
重新磨削端盖平面
矫正或清洗
换油
更换或装正
拧紧螺钉
修补或更换
重装
装正
更换或调好
更换短而粗新胶管
修理
超载则调低,触不量则重接,电源频率、压降低则待升高。
校准




29.   进气温度过高,放置地点空气不流通
30.   超负荷
31.   过滤器堵塞
32.   转子与缸体,端盖卸荷环与缸体等零件磨损。
33.   润滑油供应不足,甚至油路不通,不供油。
34.   润滑油太脏,太厚。
35.   泵体冷却管被垃圾堵塞。

放置于阴凉通风的室内
调低
清洗
校正气泵水平,并拆开检查修正
拆开检查,疏通油路
换油
清除垃圾




36.   新换滑片过长
37.   滑片碎裂或被杂质卡住
38.   汽缸装卸荷环处磨损,小滑片卡住
39.   轴承损坏
40.   转子端面与端盖胶合
41.   油泵水供油或油路不通

磨短或更换
更换或清洗
换泵体
更换轴承
修磨,并校正气泵水平
通油路,修油泵




42.   螺钉螺母松动漏气
43.   轴承磨损
44.   电机轴与气泵转子轴不同心。
45.   连轴器中橡胶圈磨损
46.   地面不平
47.   补气口过大
48.   转动件不平衡或摩擦碰撞
49.   电源接线不量
50.   超载
51.   油量不供油或润滑油粘度不够

拧紧各螺钉螺母
更换
调正同轴
更换橡胶圈
调节地脚
改小
检查排除
重接
调低负荷
检查排除或换油

52.   回油管回油套堵塞
53.   底座冷却管座积油
54.   油气分离的塑料喷料管小孔未朝下
55.   滤网未装或堵塞

疏通
校正气泵水平
朝下
装上或清洗


56.   油封磨损
57.   油管接头松动
58.   油粘度太低

更换
拧紧或加垫圈
换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