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印刷五人谈》第一期座谈会在北京华联印刷有限公司08008咖啡厅召开,在茶色清绿、咖啡浓香的轻松氛围中,5位出版、印刷业专家围绕市场的话题,进行了3个小时的交流。
其中北京印刷学院的院长曲德森先生讲到:“作为出版印刷行业的高等院校,只有了解市场,才能在人才培养、课题研究和社会服务上紧跟需求。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走向是市场化,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积极作用,无论是出版社还是印刷企业,都应该去研究市场。”
谈第一个观点。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如何以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为依据来认识经济走向,明确出版社和印刷企业该如何发展。去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的销售量倍增。马克思分析了经济危机下的资金链的断裂、断裂环节、断裂原因和解决方式。他研究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总结产品只有在最终消费阶段才能够得到实现。这些是市场的核心问题,为我们认识市场提供了理论基础。
现在企业之间差距很大,有的印刷企业没活干,有的活多得做不完。只有对整个经济深刻洞察,才能把握市场、抓住机遇。出版社、印刷企业都应该将转变生产方式作为重要的任务,以内需为主,研究各自市场的需求。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美国所面临的是内需问题,今天我们的国家同样面临的是内需问题。要深刻认识到,调整发展方式,从必需品消费时代进入到耐用品消费时代。而耐用品消费时代应该具备的基本经济条件,必须要进行社会引导,不引导,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根本问题的解决要靠我们的社会变革,以此才能解决金融危机下的深层问题。
谈第二个观点。在数字网络环境下,要从大出版的概念出发,既要看到出版物市场的变化,又要对纸介质图书的发展充满信心。出版数字化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都会产生影响,电子书的趋势不可避免,这的确对纸质图书是一种挑战。但传统印刷出版在新技术的支撑下也有它的新的发展方式。纸质出版与电子出版互相竞争又互相繁荣,在市场上各具作用。图书潜在的市场需求非常大,需要我们挖掘。即使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之下,美国2008年的图书销售额仍有1%的增幅,今年年初增幅也在0.9%,包括青少年教育类图书在内的一些品种且呈刚性增长。
另外,纸介质图书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是网络、多媒体甚至包括数字印刷出版所不能替代的。纸介质图书与电视等新闻媒体相比,更具有学习的功能。随着社会的进步,阅读会成为社会的风尚,这是社会进步、社会稳定程度的标志。纸介质图书更适应建设学习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