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年画大展”在国家最高美术殿堂中国美术馆开幕,这些价值不菲的年画珍品使人们又重新关注起老年画。“请一张年画回家过年”曾是中国人旧历春节不可或缺的重要仪式。如今,当这一传统民俗逐渐消失在现代化的边缘,年画收藏却在悄然兴起,年画已成为不少民间藏家的“宠儿”。
年关将近,记者走进深圳民间藏家鲍传江的家,去寻觅那一缕老年画的风景:门上贴着破旧却精美的手绘门神,墙上的玻璃框里镶着布料缝制而成的“三人关公”图,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月份牌美女就在案头,旁边堆的是“百子千孙”四条屏……接近500幅不同时期的年画藏品,在这里,构成了一部丝毫不逊于“中国年画大展”的私人平面视觉史。
年画承载民间价值观
1980年代,身为安徽淮南一名普通交警的鲍传江,是个喜欢诗歌的“文学青年”。一次去北京出差,他偶然在潘家园的地摊看到一些民间年画,便有了一种收藏的冲动。“多年来,在文人字画里找不到的内心平静,忽然在这些民间图像中找到了。”鲍传江说,他收藏年画的初衷,是为了在民间图像中找寻中国传统文化之根。
在他看来,中国民间社会有一个超稳定的精神内核,即使遇到战乱、灾荒等,也能够自我修复。比如强调家族的延续性,要“裕后光前、慎终追远”,比如强调“守常”,追求个人与家族、社会、自然的和谐,生命就有了稳定的支点。而年画,就是绵延不绝传递这种民间价值观的载体之一。看看当时的年画,不论是福禄寿、麒麟送子,还是和合二仙、状元及第等内容,无不洋溢着生命的喜悦,“通过一年一次的仪式,中国人将这种稳定的价值观以及内心的宁静,一代代传续下来。”
一幅名为《财神叫门》的晚清年画就很典型。这幅年画上印着“腊月里置办年,好画子买几联,请门神买对联,丹红纸捐的全,好爆仗买几盘。天地摆香案,老少过新年”的字样,案头摆着天地之位,奉着宰好的羊头、鸡鸭鱼肉,大人在准备祭祖,小孩在门外点燃爆竹,一幅中国传统农历新年的繁忙景象。而画面上财神和天官同时在云头出现,预示着财神叩门、天官赐福、连中科举,“一幅小小的年画,集所有吉祥信息于一炉”,他解释说。
这幅年画是鲍传江上世纪90年代初在天津沈阳道古玩市场购得,是杨柳青制作的木版年画。他告诉记者,传统的年画是一种纯手工艺制品,这就决定了年画的制作不可避免地受到艺人个人因素的影响,并形成了繁多的流派与风格。其中以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以及山东潍坊杨家埠的年画最为著名,也最具备收藏投资价值。
用图像还原中国老民俗
“这是乾隆时期的祖宗画像,这是民国时期的五子捧福,这是麒麟送子图,过去老百姓最常用的年画。”站在藏品前,鲍传江一一讲解。他的年画收藏很成系统,基本能够勾勒出明代到“文革”前整个年画的发展脉络。
他告诉记者,传统年画的题材大体可分为五类。第一类为神像,以门神为最常见,其他如财神、灶王、关公、八仙等等。第二类为吉祥图案,如状元及第、吉庆有余、连生贵子、群仙祝寿等等,画面精致美艳,最受百姓欢迎。第三类为历史人物及故事,如桃园结义、文姬归汉、昭君出塞、穆桂英挂帅等,多为百姓崇敬喜爱的先贤。第四类为戏曲故事,如《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回荆州》、《群英会》等。第五类为市井风格,如《春游图》、《赛龙舟》、《摇钱树》、《聚宝盆》等等。
“四条屏是典型的民间年画,过去只有有钱人家才买得起。”鲍传江收藏了100多套“四条屏”,用四张画讲述一个故事。他摊开一些给记者看,有些是画战争场面的,有些是画儿童游戏的,颜色鲜亮,洋溢着稚气、朴拙之美。其中,一套民国时期的四条屏是鲍传江心爱的藏品,这个条屏上不是常见的梅兰竹菊、福禄寿喜,而是用漫画形式表现的民主革命故事,原来那时的民间年画已经有了新闻性,时事漫画开始进入民间生活,甚至成为流行的装饰。
他解释说,晚清以后出现了“新年画”,加入大量时尚内容,把改良思潮注入其中。比如他很喜欢的一幅《美人打球图》,几个晚清装束的小脚美女手握球杆正在打台球。“这个时候,年画接近照相、写实的功能,具有文献价值,记录了民国初年妇女解放已经成为一个时尚。”把几百年的民俗生活状态用图像拼接还原出来,正是鲍传江多年收藏的目的。
“我只是个看仓库的”
“年画不是一瓶一成不变的‘老酒’,随着时代推移,它正不断扩展内涵和外延。”在鲍传江的藏品中,能够清晰地看到随着时代更迭,年画不仅在内容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承载着从木版印刷、石印一直到近代彩印的大量印刷信息。
在一幅晚清印染的《美女图》上,画的是一女子玉立湖边,其后湖光山色及树叶都色泽鲜明。令人称奇的是,女子身上的衣饰却是真实的层叠的绸缎。鲍传江告诉记者,这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运用综合材料印刷的年画,“之前的年画大多为木版印刷,到19世纪末随着石印术的出现中西文化开始激烈冲撞又兼容并包,晚清民初直至上世纪50年代,大量的民间年画都是石印。之后,还出现了近代彩印、活字、半印半绘及综合材料的印刷。”
新中国成立后,年画更多是彩色印刷,手绘品越来越珍稀了。记者发现,这一时段的民间年画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比如《钢粮元帅》的画面中,赵公元帅高举“大炼钢铁”的标语,门神抱着硕大的玉米(1849,2.00,0.11%)棒子,长胡子也被夸张地表现为金黄的麦穗,漫画化地反映了“大跃进”时期的社会信息,“当时的年画还延续着传统形式,内容却被‘偷换’为政策宣传画。”鲍传江解释说。
目前鲍传江正在着手清点、整理自己的年画、剪纸、民俗画、宣传画、老照片等各种民间图像藏品,并分门别类地在电脑里建了图片库,分为明清、民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文革”四个历史时期,希望有待一日建成“中国近现代图像博览馆”。“目前大庆市政府、山东一家企业、广州嘉德等都有意承接。但对于个人来说,这实在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他对记者说,自己“只是个看仓库的”,希望有实力的机构能把这批有价值的文化资源保存起来,进行专门研究,使之进入公众视野。
四类年画值得收藏
一是古版年画。古木刻版年画至今已属凤毛麟角,价值不菲。如明清、民国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老鼠嫁女》、《寿星图》、《瑞草图》、《观音送子》、《太白醉酒》等等,早已为中外收藏者所珍爱,被誉为“可与中国明清珍本绣像插图相媲美”的艺术珍品。随着全国各大艺术市场古版画的拍卖亮相,价值仍在攀升,同时也受到美术出版界、民俗研究专家的追捧。
二是反映特殊历史事件的年画和解放区年画。前者在审美价值外,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如《捉拿康有为》、《刘提督克复水战得胜全图》,还有介绍西方新科技在中国应用的《唐山真迹图》、《天津马路图》等,而《民国初年月份牌》、《大战天津图》、《德日争夺青岛图》、解放区木版水印《1949年新年画》(12张全套)等都是文物级藏品。
三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名家精品。著名画家杭稚英的《西施浣纱》、刘玉斌的《鱼乐图》、贺友直的《小二黑结婚》等新年画代表,近年来受到收藏家的青睐。像金梅生、李慕白等老前辈的作品,每一张对开的都要3万元左右。成册的木版年画,折合成每一张画计算,最高价值可达5000元。
四是海派年画。按地域论,除天津杨柳青年画外,近年来比较引人注目的还有海派年画。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年画创作团体成立,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的新年画发展迅速,20世纪60年代初达到鼎盛时期,该时期的年画俗称“海派年画”。“海派年画”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其画面色彩艳丽,人物栩栩如生,有着不可低估的研究价值。
50年增值百倍目前仍是“地板价”
“制作精美的传统手工年画,已经沦为博物馆里的冷板凳。”日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马习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今九成以上的人不再购买手工年画,就算是在保留这一民俗的农村,年画也多为电脑绘制的印刷品。
年画渐渐披上了“尘埃”,却成为不少民间收藏爱好者眼中的“紧俏货”。由于存世较少,文化内涵深厚,年画的收藏价值正不断得到市场认可。
市场:年画作坊频现危机
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后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影响随之盛行,全国出现了年画四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县及山东潍坊杨家埠,形成了我国年画的四大流派。
今年60岁的马习钦是武强年画传承人,也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自小就学习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他告诉记者,传统年画以木版刻制为主,大体要经过绘制、刻版、印刷等工序,光是一个普通的木版雕刻就要花费至少10天的工夫。时至今日,手工制作大多被机械工具代劳。只有天津杨柳青、河北武强等年画传统产地,仍保留着传统制作方式,但材质和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革,加入许多新元素,如2008年的奥运年画,以满足现代人的需求。
然而,新元素没能挽救被市场“淡忘”的传统年画。年画的实用性被大大削弱,如今它“更像是文化符号,作为附加值融入于书包、服饰等其他产品中。”据武强年画博物馆馆长王玉鹏介绍,史书记载当地清朝康熙至嘉庆年间,年画年印数达1亿张,而今仅为500万张。“2005年以前,武强年画还能通过中间商批发销售至全国各省,但此后就逐年下降。在新鲜时尚的潮流面前,色彩单一、形式狭窄都成为制约年画发展的瓶颈。”
传统年画市场出现危机,制作传统年画的手工作坊更是惨淡凋零。马习钦告诉记者,仅就武强年画而言,上世纪50年代还有数十家手工作坊,90年代末期就已全面关闭,近几年在政府扶持下,才零星“复活”了五六家。
收藏:50年来增值百倍
但在收藏界,传统年画的价格却一路攀升。2000年北京拍卖会上一拍品“新年画选集”解放区木版水印16散张,底价3000元,结果一直拍到8800元的高价。2004年,广州嘉德举行的中国精品年画专场拍卖会上,珍贵的木版年画拍卖估价多在数万元,一幅明代年画《寿星图》最后拍出了7万元的高价。有收藏家说,由于年画是贴在墙上的艺术品,每年都要更新,保存起来很困难,品相良好的精品存量不多,因此现在的价格仍是“地板价”。
河北武强县拥有全国第一家年画专业博物馆,这家博物馆有15人从事木版年画的研究工作,馆藏明清以来历代年画精品3738件。王玉鹏告诉记者,国外很多学者、专家对中国年画兴趣很高,每年来武强年画博物馆的国外专家、学者就有上千人。据介绍,河北省武强年画博物馆中有20多幅年画复制品,这些年画的真品现在收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美国部分博物馆中,在国内已经成为绝版。
值得关注的是,年画50年来已经增值百倍。据了解,在收藏品交易市场上,有关年画的藏品绝大多数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年画印刷缩样。“文革”前的年画缩样每册30元至50元,其后的仅在20元以下,近5年的干脆就只值三五元一册。而民国时期的老木版年画一张就在100元以上,清代的每张可在300元至1500元之间,至于更早的老年画,其价格就更高了。木版年画近年来在京、沪拍卖场上经常出现,每张价位从500元到3000元不等。但这些都是“小活儿”,像明代陈老莲等大画家的作品尚未露过面。拍卖记录中,像金梅生、李慕白等老前辈的作品,每一张对开的都要3万元左右。成册的木版年画,折合成每一张画计算,最高价值可达到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