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文献
张胜友:文学一直是强势力量
2007-04-25 10:59  ???:1866
 张胜友:文学一直是强势力量,我对此深信不疑。所谓的“边缘化”和“萎缩”,指的是文学的极小一部分,即高雅的纯文学。而大众文学和影视文学其实都没有归进来,这两部分可是大头啊。即便是纯文学,也很有市场啊。《小说选刊》、《小说月刊》、《中篇小说选刊》的发行量加起来已经超过60万册,这里面选的可都是优秀的中短篇小说啊;还有各种选本的《小小说选刊》,发行量加起来也超过100万册。关注现实的作品绝对有市场,《白鹿原》、《尘埃落定》的发行量都超过100 万册。周梅森也是个典型例子,他现在每年在我们作家出版社出一本书,像《至高利益》《绝对权力》和《我本英雄》等,每本起印都是20万册。他的小说又成为电视剧导演的抢手货,他自己又能写剧本,加上获奖,一部作品就能给他带来200万元的收入。作家要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你对现实不了解,对现实冷漠和排斥,闭门造车,却指望作品能够有市场,那不是白日做梦吗?像张平在我社出的《国家干部》,定价39元,卖得很好,二三十万册卖出去了。因为他写小说像记者采访一样,扎到底层,搜集了很多的素材。

    关于人生选择

    我梦想有个实现改革理念的舞台

    厦门日报:翻阅您的人生履历,我们没有发现您受过经营管理方面的教育经历,您经商的知识、改革的理念是从哪里学到的?

    张胜友:我曾经是记者,而且是跑经济口的记者,在改革开放之初,作为光明日报的经济记者,我一直奔波在改革的最前沿,我每年都要跑深圳特区四五次,深圳是个大熔炉啊,我一到那儿,就借来自行车到处跑。在深圳,我见识到许多成功与失败的案例,从这些案例中,我更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们国家富强、民众致富的惟一出路,它不仅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大命运,也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小命运,而只有把个人的小命运与国家的大命运联系在一起,你才能获得更为广阔的人生舞台。当我还是一名记者时,我就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拥有一个得于实现改革理念的舞台。

    厦门日报:您是以报告文学出名的,说说文学对您的人生影响。

    张胜友:在知青年代,文学是我苦难生活的最大享受,当我劳累了一天后,捧起文学作品来,就像进到了精神的殿堂。我们村有个“右派”,他的家里有很多藏书,我劳动之余经常跑到他家去,这些藏书为我以后走上文学道路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厦门日报:现在您搞起经济了,对于放弃写作,有遗憾吗?

    张胜友:没有!当我全身心当作家时,也没能成为一流的作家,现在,我搞起经济了,即使我抓住笔不放,也更不可能成为一流的作家,反而可能因为一心两用而耽误了经济改革,所以,与其如此,我倒不如全心全意地做好出版管理与改革。

    关于知青情结

    走出来,把经历化作前行的动力

    厦门日报:作为一名知青,您如何看待知青情结?

    张胜友:过去的那个年代是动荡的年代、苦难的年代,也是贡献青春的年代、值得终生记忆的年代。但是,我们不能总沉湎于过去,不能无休无止地诉说苦难,不能把苦难当作包袱。时代正在经历着伟大的变革,我们应该迅速地走出来,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改革的洪流中,往前看,把知青经历化为前行的动力。现在,在全国各行各业中,都有我们知青勇挑重担的身影,这就更加说明了,谁先走出来,谁就先被时代所认可。

    关于厦门文学

    厦门作家应敞开胸怀,拥抱伟大时代

    厦门日报:作为中国作协领导,您对厦门的文学发展有何期望?

    张胜友:厦门是个理论上可以出大作品、大文豪的地方!厦门好山好水,艺术氛围浓厚,历史文化积淀丰厚,现代化建设

张胜友:文学一直是强势力量,我对此深信不疑。所谓的“边缘化”和“萎缩”,指的是文学的极小一部分,即高雅的纯文学。而大众文学和影视文学其实都没有归进来,这两部分可是大头啊。即便是纯文学,也很有市场啊。《小说选刊》、《小说月刊》、《中篇小说选刊》的发行量加起来已经超过60万册,这里面选的可都是优秀的中短篇小说啊;还有各种选本的《小小说选刊》,发行量加起来也超过100万册。关注现实的作品绝对有市场,《白鹿原》、《尘埃落定》的发行量都超过100万册。周梅森也是个典型例子,他现在每年在我们作家出版社出一本书,像《至高利益》《绝对权力》和《我本英雄》等,每本起印都是20万册。他的小说又成为电视剧导演的抢手货,他自己又能写剧本,加上获奖,一部作品就能给他带来200万元的收入。作家要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你对现实不了解,对现实冷漠和排斥,闭门造车,却指望作品能够有市场,那不是白日做梦吗?像张平在我社出的《国家干部》,定价39元,卖得很好,二三十万册卖出去了。因为他写小说像记者采访一样,扎到底层,搜集了很多的素材。

    关于人生选择

    我梦想有个实现改革理念的舞台

    厦门日报:翻阅您的人生履历,我们没有发现您受过经营管理方面的教育经历,您经商的知识、改革的理念是从哪里学到的?

    张胜友:我曾经是记者,而且是跑经济口的记者,在改革开放之初,作为光明日报的经济记者,我一直奔波在改革的最前沿,我每年都要跑深圳特区四五次,深圳是个大熔炉啊,我一到那儿,就借来自行车到处跑。在深圳,我见识到许多成功与失败的案例,从这些案例中,我更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开放是我们国家富强、民众致富的惟一出路,它不仅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大命运,也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小命运,而只有把个人的小命运与国家的大命运联系在一起,你才能获得更为广阔的人生舞台。当我还是一名记者时,我就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拥有一个得于实现改革理念的舞台。

    厦门日报:您是以报告文学出名的,说说文学对您的人生影响。

    张胜友:在知青年代,文学是我苦难生活的最大享受,当我劳累了一天后,捧起文学作品来,就像进到了精神的殿堂。我们村有个“右派”,他的家里有很多藏书,我劳动之余经常跑到他家去,这些藏书为我以后走上文学道路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厦门日报:现在您搞起经济了,对于放弃写作,有遗憾吗?

    张胜友:没有!当我全身心当作家时,也没能成为一流的作家,现在,我搞起经济了,即使我抓住笔不放,也更不可能成为一流的作家,反而可能因为一心两用而耽误了经济改革,所以,与其如此,我倒不如全心全意地做好出版管理与改革。

    关于知青情结

    走出来,把经历化作前行的动力

    厦门日报:作为一名知青,您如何看待知青情结?

    张胜友:过去的那个年代是动荡的年代、苦难的年代,也是贡献青春的年代、值得终生记忆的年代。但是,我们不能总沉湎于过去,不能无休无止地诉说苦难,不能把苦难当作包袱。时代正在经历着伟大的变革,我们应该迅速地走出来,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改革的洪流中,往前看,把知青经历化为前行的动力。现在,在全国各行各业中,都有我们知青勇挑重担的身影,这就更加说明了,谁先走出来,谁就先被时代所认可。

    关于厦门文学

    厦门作家应敞开胸怀,拥抱伟大时代

    厦门日报:作为中国作协领导,您对厦门的文学发展有何期望?

    张胜友:厦门是个理论上可以出大作品、大文豪的地方!厦门好山好水,艺术氛围浓厚,历史文化积淀丰厚,现代化建设
成就引人瞩目,这些为厦门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土壤。现代社会要比以往任何时候,丰富得多,绚烂得多,这些是作家创作的源泉,同时,在我们的改革进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果作家能够抓住这些本质问题,切入时代深层,必将写出大作品。厦门比起内地,在许多方面要丰富得多,尤其是改革进程,所以,我希望厦门作家能够抛开小圈子,敞开胸怀来拥抱这个伟大时代,写出伟大的作品。别坐失良机!

    人物印象

    思想的火花在寒夜跳跃

    张胜友的名字很响亮,在出版界有如雷贯耳之势,他在改革方面创造的奇迹引人瞩目,《经济观察报》对他的评价是:以一种富有中国特色的非破坏性的方式,推动着中国的变化。

    可是我们见到的张胜友却是其貌不扬的,如果他走在大街上,则很快会被人海所淹没。

    厦门知青闽西乡亲春节联欢会的那个夜晚,我们坐在角落里从侧面看了张胜友两个小时,他坐在第一排的领导席上,舞台上,他的知青兄弟姐妹正在吹拉弹唱,他眼睛看着台上,一根又一根地抽着烟,台上一有人说客家话、演客家戏或者打客家拳,他就停下烟来兴奋地侧过脸与人交头接耳,在节目的间歇,他总爱回过头来,他一回头,就有人低声而又执著地对他喊着:“胜友!”这时,他会赶紧站起来,对发出声音的人抱拳、点头。这时,真不知他把燃着的香烟往哪里搁。

    我们与张胜友面对面采访只有半个小时,亲切与务实是他留给我们的最深印象,比如,他先对我们招呼:“喝茶吧!”我们还再客气,他就直奔主题:“不喝?那就开始吧!你们都想知道哪些?”而当他神采飞扬地说起他的改革时,我们分明听到思想的火花在寒夜里跳跃。这就是一位改革家。告别时,他边送我们边嘱咐:“不清楚的,随时打我手机!”走了几步,回过头,发现他还站在厦门文联宾馆的走廊里,一手插着衣兜,一手挥动着,这时,他又像邻家慈祥的大伯大叔。     (来源:厦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