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
高等学校在培养高素质印刷专业人才中的责任与挑战
2007-08-22 15:27  ???:4116

全面提升印刷企业员工素质高端论坛

高等学校在培养高素质印刷专业人才中的责任与挑战

陕西科技大学副校长 张美云

  伴随着信总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使当今印刷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对印刷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培养高素质印刷专业人才已成为印刷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有中国特色印刷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实施过程中,大学应承担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因此,了解并关注为印刷工业培养人才的高等教育所承担的责任和面临的挑战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我国印刷工程专业高等教育概况
 
  1、印刷工程专业高等教育体系
 
  我国现代印刷教育的发展,起始于职业教育,逐渐形成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体系完备的专业教育机构。印刷高等教育的真正形成在我国仅有40多年的历史。自1958年中央文化学院印刷工艺系和1953年上海印刷学校分别设立平版印刷的本科专业和专科专业开始,印刷高等教育在我国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目前已经形成了由技术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面而系统的教育体系。仅高等教育的层次就有:博士、硕士、本科、高职,相对于全日制,还有成人教育中的夜大和函授。迄今为止,已有近30所大学设立了印刷工程类本科专业,培养方向主要有:印刷技术、印刷机械和图文信息处理3个方向。多数院校按印刷技术方向培养学生,这其中的部分院校是(排名不分先后):北京印刷学院,西安理工大学,武汉大学,江南大学,陕西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山东轻工业学院,曲阜师范大学,大连轻工业学院,天津科技大学,郑州大学,解放军测绘学院,上海理工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株洲工学院,福州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哈尔滨工商大学等,2005年共招收本科2000。

  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各高校一方面尽可能执行教育部印刷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专业规范;另一方面根据自己的办学条件与优势,形成特色。如武汉大学的专业特色是数字图像处理;西安理工大学的专业特色是印刷机械;上海理工大学把数字印刷作为新的办学特色。陕西科技大学则力求在纸张与印刷的结合上形成特色。

  由于印刷工程未能列入国家二级学科,所以各高校印刷工程专业招收的硕士生、博士生都是采用挂靠的形式。目前挂靠的主要学科是:制浆造纸工程,印刷包装技术与设备,信号与信息处理,光电工程等。印刷专业目前有博士研究生培养资格的院校有:武汉大学,西安理工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天津科技大学,江南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10余人;大多数院校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200余人。

  与其他工科专业相比,印刷工程专业的特点之一是与行业的结合十分紧密,这既是对历史的传承,也是现实的需要。大学不仅为行业输送高学历人才,而且在教学实践环节、引领企业技术进步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在教学上和学生就业方面的特点是在行业上下游领域拓展,培养复合型人才。印刷专业不仅与印刷行业紧密结合,而且与造纸、计算机、电子信息、机械、美术设计、油墨,化工等行业结合密切。

  在发达国家印刷专业的培养目标多针对行业需要与学生就业,全球有几十所大学设置印刷专业。目前美国开设有印刷学历教育的学校有20多所,和我国的数量差不多。人才培养的层次分为博士、硕士、学士等,也和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一致。设有印刷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学校主要有纽约大学、西密西根大学。这两所学校同时也有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本科专业。罗切斯特工学院和美国加州州立应用技术大学都设有印刷专业的硕士点和本科专业,它们在美国的印刷教育界都是十分有名的;还有一些大学或学院以及职业教育学院(社区大学)也开设印刷专业或一些印刷课程。德国开办印刷专业的院校有:

  德国施图加特媒介大学,专业名称为:印刷与媒介专业。澳大利亚办印刷专业的院校有: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专业名称为:印刷专业。

  2、印刷专业人才需求状况
   
  我国是印刷工业大国,截至2005年,全国规模以上印刷企业97391家,从业人员200多万人;从行业发展角度看,正在经历着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2005年全行业产值约2335亿元(其中包装装潢印刷产业1080亿元、书刊印刷产业750亿元、报纸印刷产业505亿元);技术密集型的行业特点使从业人员按单位产值计算呈下降趋势,同时对技术人员的需求呈上升趋势。按每100名从业人员约需印刷专业人才4名计算,以2005年我国从业人员200多万人计算,需要印刷专业技术人员8万多人;预计20108:规模以上印刷企业超过10万家,从业人员超过250多万人,则印刷专业技术人员需求将达到10万人;2015年预测从业人员超过300万人,技术人员需求上升到12万人。而我国40多年来培养的印刷专业本科毕业生尚不足2万人,即使加上高职、高专1万人还是不足3万人,今后5年以印刷专业每年毕业2500人(现为2000人)计算,5年为1.25万人,10q!为2.5万人,即使加上高职、高专2万人,距离上述要求尚有巨大的缺口。印刷专业人才紧缺的问题短期内不能完全解决。
 
  3、陕西科技大学印刷工程专业简介
 
  陕西科技大学的印刷工程专业是行业内的一名新兵,开设于2001年,同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印刷工程专业是集造纸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印刷技术、印刷设备、美学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从一开始,我们便不断探索在培养该专业人才时,如何将这几门科学有机的进行结合。同时依靠陕西科技大学的优势,培养有特色,有专长的印刷专门人才。
   
  我校的印刷工程专业设置在造纸工程学院,其制浆造纸工程专业是我校实力最强的重点学科之一。印刷工程专业以制浆造纸专业为依托,利用制浆造纸专业的优势,起点较高、发展较快。我校印刷专业的特色就是努力把纸张和印刷结合起来,培养的学生既掌握现代印刷工艺和技术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又懂得制浆造纸工艺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毕业生既可以在印刷企业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又可以在造纸企业从事纸张的贸易工作,独特的办学条件也使我校在纸张的印刷适性方面的研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二、印刷工程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厚基础宽口径与行业需求的矛盾
  
  教育部强调工科专业要拓宽专业口径,给学生就业和事业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这显然符合时代要求,大方向是对的。但是如何解决厚基础宽口径与行业需要的矛盾,即学生就业希望宽口径,企业用人要求精专业的矛盾,成为困扰开办本学科专业院校的焦点问题。各有关院校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艰苦而卓有成效的工作。就本专业而言,我们认识到高等教育对于国家建设的贡献首先体现在通过对行业提供人才而支持国家建设、形成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强有力的国家竞争力。就本学科专业而言,已经成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重新分工后的具有竞争力的优势行业。按照龙永图的预言,在未来20年内,国家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仍然要倚重这些行业。因此面向行业办学,为行业提供人才支持,将是印刷工程专业长期的、艰巨的、光荣的任务。但是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由于科技的突飞猛进与国家的高速发展,按学科特点办学已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同时行业的需求已全然不同于10到20年前的需求。因此在本学科专业的办学定位上应当有创新思维,要研究多样化需求下印刷工程人才培养规格的不同类型。
 
  2、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困难
 
  印刷工程专业是典型的应用型学科,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尤为重要。但是,当前的实践教学环节还非常薄弱,尤其是扩招后,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多,实习实训经费短缺,实验材料供给不足,各类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环节普遍“缩水”的现象较为突出,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严重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印刷行业,由于国家资本的退出及国内产业布局的变化,原有的国营企业作为高校工学教学实践基地几十年的局面被打破,乡镇、民营、外资企业基本上不接受参观、实习,使许多院校印刷专业的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流于形式,时间和质量都很难保证。
  
  另一方面,印刷行业率先与国际接轨,行业中的大型企业掌握的技术领先于国内高校的教学,即高校专业教育某种程度落后于行业的技术发展。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不足,使许多高校的仪器设备更新能力下降,影响了学生实践条件的改善。本专业中的国家重点大学,近几年来通过争取国家支持建设了一些重点实验室,使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有了一定的手段,但距离生产实际操作尚有较大差距。而多数一般院校还不具备这些条件,使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问题比较突出。在现行的高校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中,对每个工学专业都有实习实训基地的要求,在政策上已有改善,但执行中还存在不少问题。由于教材出版的后滞性,课堂教学中教材落后于生产实际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尤其在先进前沿技术方面更是如此。
   
  3、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的现状
  
  国内各高校的印刷专业师资队伍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师资队伍学缘结构有趋近的倾向。新世纪以来,各高校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增加博士学位师资比重是其重要内容之一,许多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已渐成气候。但是印刷工程专业的博士点较少,所以目前国内各高校印刷专业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大多源自几所学校。学缘接近(当然有一部分海外学成归来者)。
   
  其二是师资队伍中缺乏双师型教师。大多数教师从学校到学校,从课堂到课堂,没有或缺少生产实践经验。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这一点尽管已引起重视,但尚没有制度保障。国外同类大学的教师必须有工厂的工作经历。双师型教师的存在可以密切企业(行业)与高校的联系,有助于推动产、学、研的结合,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同时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特别是在学生就业初期,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状态,胜任所从事的工作,获得自信而稳定就业。但是双师型人才也需要培养,首先从行业或企业引进的有较丰富工程经验的优秀人才,应在行业中有知名度并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其次引进之后要按照高校教师要求进行系统培养与锻炼,并取得相应的证书,才能成为双师型人才,在高校真正发挥作用。
 
  4、毕业生敬业精神和诚信观念的问题
 
  新一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聪明好学,基础好,反应快,适应能力强。但娇生惯养,眼高手低,怕吃苦,急功近利的不在少数,从事应用型工科专业往往很难扎扎实实从基层做起,从小事做起,稍有本领就频繁换岗位,企业留不住,使得企业对这些富有流动性的技术人员再培养的热情下降,导致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也有所下降。高素质人才应有远大的人生理想,健康的价值取向,高等学校还应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措施与思考
 
  首先,什么是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应该有比较扎实的知识基础,往往能够“文理交融、博专结合”;高素质人才应该有良好的基本素质,其中包括科学的素养和人文的素养;高素质人才应该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追求新知,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敢于创新和勇于实践;高素质人才应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有创新性的思维,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高素质人才还应该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价值取向,比如说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合作精神等等。
  
  培养高素质人才首当其冲的责任者是高等院校,但从长远发展的战略意义上讲,整个行业也同样承担着不可推卸的义务。
  
  (一)高校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责任(省略)
  (二)企业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责任
   
  企业在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竞争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那么,企业如何在各种错综复杂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呢?那就是必须拥有人才,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这是大家所公认的。因此,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培养就成为企业需要参与也必须参与的事情了。
  
  1、增加学生实习机会,扩大实习范围。
   
  缺乏长时间和宽领域的实践实训锻炼是国内印刷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欠缺的症结所在,而企业恰恰是学生把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进行结合、并进行深化和升华的最佳场所。实习是国内绝大部分学生认识实际生产和参与实际生产的主要途径。目前,随着企业间竞争的加剧,技术保密到了草木皆兵的程度。以致企业不愿接待学生实习,或是仅限于参观设备陈旧、工艺落后的生产车间。学生缺乏当前先进生产技术的学习和实践,极大地阻碍了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学生刚开始接触生产实践,并不能领悟和掌握实际生产的技术关键和精髓,更不可能对企业的核心技术造成威胁。反而,学生到企业实习是一项互惠互利的举措。

  学生是企业未来的生产力,是企业潜在的创新力量。企业增加学生实习机会,扩大学生实习范围,对高校而言,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率;对企业而言,能获得更多更好的人力资源,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保障。

  2、促进和支持大学生暑假实践活动的开展
   
  大学生利用暑假进入工厂进行实践锻炼,这在国外非常普遍,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措施,也是高素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可使企业和学生间增进交流,使学生明白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以便及早调整努力方向,树立学习目标,减少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同时,企业通过对学生的较深入了解,及时反馈人才培养意见给高校,最终共同推进高素质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同时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企业也可为自己提前选到优秀的人才。国内一些大型企业已经率先走出了这一步,有效的增强了学生的工作能力。
  
  3、设立企业奖学助学金
  
  企业是高素质人才的终端用户,应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具有一定目的性和影响力的行为来保障自己所需“商品’’的质量要求。设立企业奖学助学金是实现上述目的有效措施之一。企业可以根据自己对人才的需要来设立获奖的要求,吸引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目的地干预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过程,使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逐渐向整个印刷行业人才市场的需求靠拢,向企业的需要靠拢。国内许多企业都以不同方式做了有益的尝试,如:“中国印刷高校助学联盟计划”等。实践证明,它是校企互利的有效措施。

  4.重视员工队伍的培训
   
  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企业除了从社会引进人才外,一个良性发展的企业,还应该加强员工队伍的培养,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基础,因为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相对较高,对企业的情况比较了解。
   
  综上,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有待于整个行业共同努力,取得共识,最终实现高校
和企业双赢。   

  (三)校企结合,共同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目的是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行业的关心和支持。产、学、研结合是一条工科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校企结合是高校和企业共同生存和和谐发展的完美组合。目前,国内的校企结合依然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企业生产需要与高校科研方向脱节,人才资源相对封锁,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1、信息资源共享
 
  高校教师普遍生产经验不足,再加上企业技术封锁,高校科研立项时市场调研不够,对企业的需求知之甚少,导致科研成果在实用性方面、市场需求及工厂生产工艺条件等方面与企业存在较大出入,难以满足企业生产需要,最终导致科研资源的浪费。同时,企业所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和感兴趣的科研项目不能及时为高校教师所了解,这些极大地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和整个行业创新性技术的进步。因此,需要高校和企业进一步加强交流,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2、人才资源共享
 
  相对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而言,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在高素质人才培养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优势和特点越来越突出。高校与企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有计划地将企业难题纳入学科教学研究课题中。这种模式使学生既能参与工程项目的技术创新,亲身体验和深人了解现代化的工艺流程、生产环节、工程项目组织、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又能发挥和培养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此外,学校可以聘请企业的管理人员或工程技术人员来校讲学,从实际生产的角度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深化理论知识,培养学习的实践创新能力;反过来,企业也可以聘请高校教师到企业讲学或参与生产科研项目,提高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理论水平,增强他们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创新能力。校企双方各取所长,协调发展,共同培养出整个行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最后,高校和企业应就对待科研成果的思想观念和认识水平取得一致,进一步提高
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率,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