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全球油墨制造业经历了动荡和兼并,但仍保持稳中有升的局面,只是总体增势趋缓。其中,日本和德国油墨业的增速较快。在2004年全球油墨销售额前20名企业中,有7家是日本公司,占全球油墨总销售额的60%左右:德国公司也有7家,占全球油墨总销售额的15%。
同时,原油和石化产品价格持续攀升,以及主要原料的供应短缺,致使油墨生产成本提高,油墨企业的利润普遍下滑.很多油墨企业都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经营状态。提高油墨价格,已是油墨企、比的无奈之举。但是.从日前的情况来看,短时期内原料价格不会有明显下降的趋势,各油墨企业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如调整生产工艺,加大产品创新力度等。
油墨企业之间掀起并购风潮
随着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剧,油墨企业之间出现了并购风潮并形成了新的产业格局。
大日本油墨化学工业株式会社(DIC)通过收购美国太阳化学(SunChemial)和法国高氏・劳瑞(CoatesLorilleUS)公司,成为世界油墨企业的巨无霸。
美国富林特油墨有限公司(Flint,Ink)1999年兼并SACRAMEN-1-O和NKCOMPANY两大公司之后,2002年又收购了德国Gebr.SchmIdt公司在欧洲和加拿大的业务。200S年3月,富林特收购了瑞士锡克拜(SCPA)公司的全球热固型和冷固型油墨业务。作为交换,锡克拜得到富林特钞票和票据印刷用安全油墨的全球业务。
2004年,巴斯夫印刷系统公司(BASFPringtingSystems)和阿诺依印刷油墨公司(ANIPrtingInks)合并,成立了Xsys印刷解决方案公司。
2005年9月30日,Xsys印刷解决方案公司与富林特油墨有限公司完成合并,将形成一个年销售额达到26亿美元的油墨生产巨人,仅次于大日本/太阳化学联合体。
2005年9月,盛威科集团(Siegwerk)完成了对锡克拜包装油墨部门的收购。通过这次收购.盛威科成为全球第二大包装油墨生产商,并跻身于全球前五大油墨制造商之列。
2005年10月,德国琥珀集团(AmberGroup)宣布收购印度麦珂尔油墨有限公司(Microinks)50%以上的股份。目前,该收购还处于审批阶段,预计将在2006年1月完成。一旦收购完成,琥珀集团的年营业额将达到日亿美元,从而成为世界印刷油墨及光油产品的第四大生产商。
并购与合作提高了跨国油墨企业的发展能力;巩固了技术上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了优势互补;进一步拓展了市场;实现联合采购,缓解不断加大的成本压力。
油墨巨头逐鹿中华
自上世纪末以来,随着中国油墨行业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态势,油墨产量一直居世界第四位。世界油墨巨头抵挡不住中国市场的巨大诱惑力,纷纷在中国建立和扩大自己的生产基地。
日本东洋油墨株式会社(TOYOINK)在中国先后投资兴建了江门东洋油墨有限公司、天津东洋油墨有限公司、上海东洋油墨有限公司、珠海东洋油墨有限公司、东洋油墨(深圳)有限公司等。
2004年,在中国投资新建的上海东洋油墨制造有限公司已正式开业。
大日本油墨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在我国兴办的油墨生产厂有上海DC油墨有限公司、深圳深日油墨有限公司、太原高氏劳瑞油墨化学有限公司、广州(高氏)油墨有限公司,深圳高氏劳瑞油墨有限公司和云南迪爱生油墨有限公司等。
日本阪田油墨株式会社(SakataINk)在中国建立了生产胶印油墨的茂名油墨厂和生产金属罐印刷用油墨的南沙油墨厂,2004年又在上海投资兴建了阪田油墨(上海)有限公司。
2004年,美国富林特油墨有限公司在北京大兴合资兴建的富林特油墨(北京)有限公司正式投产。
国内油墨企业积极应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油墨工业持续、稳定、高速增长,年产量和年消费量的同比增长率均保持在10%以上。我国目前有400多家油墨制造企业,约70:6分布在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广东、山东和河北等地区.但没有…―家个业的产量可以达创全国油墨总产量的10%。国内油墨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人才缺乏、资金不足、研发投入低等诸多问题,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生产技术落后于世界水平。
外资的大举进入,使得中国油墨产业的生产能力空前提高,但同时也对国内中小型油墨企业带来很大的冲击。如何在残酷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已成为摆在国内油墨制造企业面前的一个严峻司题。要想与国外油墨巨头竞争和抗衡,国内油墨企业必须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弱点,扬长避短,积极参与竞争把握机会,学会与国外油墨巨头进行合作,共同创新;尝试着拓展国际市场,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市场;提高创新能力千口管理水平,逐步实现规模扩涨,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