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书籍装帧艺术,它的定义早已不止于做个好看的封面,或是为内文加上插图。著名设计师吴勇说:书籍设计是平面设计中的建筑。可见,书籍装帧设计是一个系统化的概念,包括书籍文稿到成书出版的整个设计过程,也是从书籍形式的平面化到立体化的过程,是涵盖了艺术思维、构思创意和技术手法的系统设计。
近年来,“最美的书”评选广受关注,每年的入选作品均从各个角度刷新了业内对于书籍装帧设计的认知。读屏时代,怎样的装帧设计才能体现纸质书的“温度”?知名书籍设计师吕敬人认为,书是活的,有自己的呼吸和生命——文字的疏密度、图文布局的虚实度、纸质的柔挺度、纤维的透隔度,都传递出图书独有的信息与灵魂。
书籍装帧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
一本书,“白纸黑字”就够了吗?当然不够,读书不光是阅读文字,有时还要唤起视觉之外的触觉、听觉等全感官参与。这就要求书籍设计师以“整体设计”的理念,全方位地表达图书。
一般来说,一本书的书稿经历第三次校对时,就会着手开始设计工作。过去,书籍装帧设计只是做一个封面,版式、字体等都有固定的模式。随着出版业的发展,书籍设计理念不断进步和提升,现在的书籍设计更强调整体性,从封面到前言、目录、篇章页、正文都要有完整的风格呈现。这也对书籍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为设计师,要想做好书籍设计,一定要在选题策划前期就介入整个项目,了解图书的选题来源、读者定位,从设计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方案;并深度理解、分析、解构文本,与作者、编辑共同探讨,寻找最佳的叙述方法和视觉语言,传递文本的内涵,提升阅读的附加值。正如书籍设计师曲闵民所说:“书籍设计不是正式出版前的最后一关,恰恰相反,一个真正的书籍设计师,应该从选题确定后就开始参与到编辑工作中去,设计师要成为文本信息传递的导演。”
著名图书装帧设计师、“中国最美的书”活动资深评委袁银昌上世纪90年代曾设计过少年儿童出版社《巴金对你说》一书,在文稿还未完成之前,袁银昌就与责任编辑讨论图片、文字的布局结构,他甚至画出了版式大样,让责任编辑根据划定的位置编选文稿。这本书出版后得到了业内外的认可,巴金先生本人也对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予了肯定的评价。
市场和读者对于“美”的书籍的要求,已经从视觉美扩展到触觉美、再到韵律美,包括用材设计与内容的匹配统一。“美”是一个整体,设计师靠一味抓取“流行元素”是行不通的,要琢磨相应的封面、环衬、扉页、正文体例、风格、节奏层次等。
总之,书籍装帧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优秀的装帧能为书籍服务、为市场服务、为读者服务。将来的书籍装帧设计会更重视技术、材料与艺术的结合、重视设计理念、创新设计风格,并考虑市场因素,呈现以人为本的精良设计。
书籍设计要以“悦”读体验为本
书籍装帧具有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双重属性,其实用功能是基本功能,包括承载书稿内容、利于阅读和引导、促进购买等。清代藏书家孙庆增在《藏书纪要》中这样论述书籍装帧艺术:“装订书籍,不在华美饰观,而应护帙有道,款式古雅,厚薄得宜,精致端正,方为第一。”即书籍装帧的原则是保护书籍完好,使阅读功能和审美要求辩证地统一起来,而绝不是单纯的装饰华丽。这一原则对于当下的书籍装帧设计仍具有现实意义。
书籍设计不仅仅是一种设计,它应从书中挖掘传播的信息,运用理性化有序的设计规则,表达出全书的内涵要素,即书籍的形态、严谨的文字排列、准确的图像选择、从视觉表达上展现书的内容,启示读者产生联想,达到书籍设计与信息阅读功能的完美结合。
图书不是工艺品,不能为了设计而设计,设计的最终目的在于阅读,要通过设计与材料的结合让阅读更流畅,让读者在此基础上获得艺术的感悟,享受“悦读”。袁银昌说,他在评选“中国最美的书”时,会不断地翻书,反复地翻开、摊平,观察整体效果、材料的选择、装订工艺等,“真切感受一本书是不是需要很用力地按住才能继续阅读”。他认为,书籍装帧设计的很多工作是“看不见”的,如调整、细修图片,选择最合适的字体、字号,甚至行距、字距。有些书看上去好像没什么设计,但阅读时会觉得排版很舒服,留白恰到好处,视觉感受非常流畅,“看不见的设计都在细节中”。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编审、艺术出版中心主任周晨在设计2019年度 “世界最美的书”《江苏老行当百业写真》时,就在其中融入了很多“看不见”的细节。如为展现年轻手艺人的精神面貌,通过直立全身照片及剪影的形式让他们在书籍开篇一一亮相;用跨页的、聚焦在手部的图片表达手工艺者的专业特征;使用色调暗淡、手感粗糙的纸张反映民间气味和生活气息等。
袁银昌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们不要“装”,要很坦诚地、很自然地展现,而不是装腔作势,仅仅追求视觉上的漂亮。“漂亮”是表面的而不是本质的东西。最好的设计一是做得 “干净”,二是要有“格调”。而这种格调与设计师的生活阅历和文化修养有关,不是一两天可以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