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摘要
书店不是标签 何必成为商圈点缀
2015-12-16 11:02  ???:1991

  近年来,武汉新开书店纷纷入驻大型购物中心、商业综合体,打开城市文化生活新空间,成为武汉新的文化景观,书店也因此渐成武汉新商业体标配。有业界人士认为,商圈需要引入公益性文化空间,从而吸引人气,增加商圈的文化含量;书店也能通过商圈的繁荣,带动自身发展。

  作为贪大求全的商业体,没有书店确似有那么点遗憾。然而,当商业体纷纷通过引进书店,给自己贴上文化标签之时,难掩商业经营性质的书店深陷生存尴尬的隐忧。换言之,如果没有利润收入,文化标签再如何拥有光鲜的外表,也难以在残酷的市场上苦苦支撑。

  从商业营销角度看,与其说书店成为商业体的标配,倒不如说在书店经营日窘之时,主动傍上商业体,冀通过繁华的人流,给萎靡的书店经营业态打上一剂强心针。至于这些书店经营前景能否真如一些负责人表示的那般乐观不得而知,但几次逛书店的经历给笔者留下了这样的印象,即现在的书店以教辅或工具书居多,而人文类的书籍明显偏少。

  作为一位爱书之人,说实话,笔者很少前往书店购书,除非路过。倒不是刻意同书店过不去,而是在“互联网+”时代,一则书店大多位于商业繁华地段,环境吵闹不利于读书;二则既然互联网上书目多得让人眼花缭乱,且能够购到更便宜的书籍并送货上门,便懒得舟车劳顿了。

  虽然国人阅读率下滑的警钟频频响起,但阅读群体并不一定像我们想象得那么少。当然今天的许多阅读并非传统纸质书本阅读,网络、手机阅读现象的兴起,大大分流了传统阅读群体。在阅读形式出现变化的今天,受影响的并非书店,还有出版机构。这并不表明传统纸质书阅读“穷途末路”,许多专注于深阅读的群体依然专注于纸质书阅读体验。从习惯角度分析,对于读书者而言,哪一种方式购书并不是特别重要,关键在于方便阅读。从这层意义上讲,如何给习惯纸质书阅读群体以最为方便的文化体验,这或是书店的市场潜力所在。

  笔者倒是觉得,社会在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时代日新月异,日渐被文化标签紧紧“裹挟”,这恰恰证明书店传统经营特色正在失去魅力。于1919年在巴黎左岸开张的莎士比亚书店之所以荣誉载身,并非其地段之繁华,与商业联系之紧密,而在于其独立性吸引了诸多文化人士,终为巴黎乃至法国知识分子不可或缺的“文化沙龙”。当然,世异时移,莎士比亚书店在今天未必就能机械复制,但书店除了售书,通过丰富文化体验来充实其内涵,这或是书店未来发展可供思考的选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