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王亚非:出版国际化的五大转向和三个对策
2015-09-10 09:18  ???:2084
  面对出版业国际化融合发展的形势,日前,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亚非在2015北京国际出版论坛上就此发表了精彩的演讲。以下是演讲全文。
 
  融合发展是出版业发展的形势,也是未来发展的动力和趋势。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就,就要在全国出版、全球出版的科技上有所作为,就必须突破一国的局限,把产业融合放到国际市场的运营中去实践,重点要在观念上,战略上、模式上发生转变。
 
  国际化战略的五大重点“转向”
 
  第一,由国际延伸转向国际融合。延伸是传统的上下游战略,长期以来,出版的国际化模式主要在产业的延伸上,即是从内容到载体,从表现内容到表现形式。
 
  我们时代出版集团在成立时,就大力推动国际产业链的延伸,从图书出版、图书设计、上下游的产品开发,从原料、物资、装备,以及下游的数字开发、高端印刷品、仓储物流的服务业等等,都在向国际市场进行融合。现在这些业务加在一块,一年可以带来上百亿的收入。也可以说,我们国际化的产业延伸战略,取得了初步的进展。
 
  但在融合发展的时代,如果还是固守在产业延伸这个概念之上,就会丢掉很多机会、丧失很多资源,所以,今后的国际化发展,主要是产业融合。各个产业能够融合在一起,使产业链更宽更长,就要通过围绕互联网产业整体性系统性地推动出版产业国际化发展。产业融合是全方位的战略,它既是内部融合,又是外部进行的共享后果,能够有效利用国际市场实现技术、内容、渠道、平台等资源的一体化发展。
 
  2014年年初,我们在上海自贸区成立了国际出版传媒公司,当时是自贸区唯一的一家从事文化、出版、国际融合的公司。公司专门开拓国际化融合出版业务,图书物流业务,以及各方面的文化装备、设备的进出口业务,融合发展把我们推向广阔的国际市场。我们在自贸区,包括整个机构的互相联动,主要是从服务业产业化探索自贸区“境内-关外”的合作方式。主要在文化产品和贸易、新媒体、数字印刷、在线印刷、个性印刷,包括在线教育、少儿玩具开发、艺术品经营等方面,开展信息业务的发展和探索。从无到有,现在已经有十几个项目在运行。
 
  第二,由走向世界转向走进世界。走出去是国际化发展的基础,对我们传统出版业来说,走出去是在传播内容和产品。我们目前版权输出已经达到3000多个品种,主要输往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连续多年排在全国前列,其中非华语地区占61%。2014年,我们集团所属的共14家企业,全部被评为“国家文化重点出口企业”,这是总局范围内文化企业的一个先例。
 
  推进出版企业国际化发展,不仅要“走出去”,更是“走进去”,“走进去”指的是内容能够融合,观念能够融合,以及文化价值上的输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走入国际文化产业体系,真正地把文化产业、文化出版融合在一起,共同探讨、运营和发展,而不是简单地浮在表面的几个城市、几个书店里。也只有这种文化产业的企业构建,才能发展,才能找到机会甚至创造机会。
 
  为此,我们出版集团走出去的第一步就是在海外建立产业的实体。因为有人才会有市场,有人运营才会有交流、有扩大发展;了解文化、交流文化才可能创造新的文化产业、文化价值;特别是图书,更需要通过交流认识互动来实现更多的新产品新业态。目前我们在俄罗斯、波兰、斯洛伐克、黎巴嫩、澳大利亚等“一带一路”的国家、地区总共建立了6家合资和全资子公司,初步形成了合作出版、出版物实物输出、文化的电子传媒产品输出以及文化装备六大板块。
 
  第三,由单一的内容转向做融合产品。在版权输出这个概念上,大部分都是内容的转化,仅仅做文字的转化,比较单一和间断,不能形成叠加效应。当然,做好内容才能参加国际竞争。我们的每个公司、每个出版社都有一个国际版贸部,版贸部都有固定的人员,一般英语是在八级以上。按照我们国家的学历,六级外语可以做国际贸易,而八级外语才可以做文化贸易,因为文化是要说出来的、是要表述的。
 
  产品需要形态。这个基础上,每年的国际图书博览会都是固定的人员参加固定的会议,保持产业链不断、关系不断、交流不断。现在数字出版又产生了一个新的产业链,数字出版是更大范围的、更便利的交流,这个趋势对优质内容的需求更加强烈和便利,只有做好内容,才能做好产品。
 
  所以我们最近策划一些大的工程,能够把文化、图书、设计与推广、以及艺术品结合起来。推广一些大的出版工程,每一本书的国际合作都不是简单的国际合作,而是一个工程的合作、一个项目的合作。我们最近举办的关于专门走出去的选题策划大赛,都在为国际化产品战略的内容资源打好基础,做好融合的准备。内容融合才能实现载体融合,载体融合同时又促进内容融合。
同时,在产品层面的国际化,是一个真正发展的产品,从内容的设计,到产品的推出,才能真正实现价值。有的内容没有产品,国际化也无法实现互联网的平行的转移,缺乏信誉。而有了好产品为核心的设计的意义,才能真正去掉搬运工的形象,真正去分享互联网的产业价值。
 
  做产品还必须做全球开放的价值链平台。所以我们公司自我设计和开发了一个三级互动的社交平台“时光流影”,英文名是“TIMEFACE ”。该平台专门有文化与生活的交流,每天上一万多条图片、文字;一键全球支付,带动了自出版、自编辑、自印刷。这是典型的市场需求个性化发展的内容融合,也是一个价值链的平台。从印刷价值链到广告价值链、到市场推广的价值链逐渐形成,已经辐射到全球市场。我们还在全球建了10个时光站,通过它们来联系全世界的各方文化社会的交流。其重点在了解各国的文化传承、各国的文明传播,以便使图书的国际合作更上一个台阶,也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能够打开有效窗口的商业化体系。
 
  第四,由服务读者转向开发用户。读者是个文化的概念,用户是个商业的概念,所以在必须努力地把读者和用户融合起来。在全球化的互联网时代,我们的对象已经不是简单的读者,而是广大的用户、读者及用户。
 
  我们安徽出版,是首批国家认定的动漫企业,也是总署认定的数字出版创新企业。我们有一个企业叫时代漫游,专门做幼儿教育,从幼儿教育到汉语教学,做了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教材。那么用户是谁?需求是什么?我们能为用户做什么?我们的用户是国内的儿童、教师、幼儿园、幼教,以及国际上各种各样的汉语教学机构。仅这一例我们已在全国推广了18个省,国际上也争取到了6个国家的汉办与我们共同合作。
 
  互联网本质上就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国家化的社会生活就是最大的市场,需要为用户创造一种全新的文化生活消费方式,不能仅仅满足于提供阅读体验。我们的产品为相应领域的用户创造了互联网生活,而且中文版英文版都可以使用。
第五,由独立研发转向全球联盟。技术是融合发展的关键要素。谁掌握了前沿技术,谁就掌握了全球未来的阅读市场。作为传统出版业,技术开发力量是比较薄弱的,这也是我们应该持续努力去做的事情。
 
  2008年,大陆出版业的第一个博士后工作站建立,吸收了很多博士后、博士人才,来帮助我们做技术开发。我们和工业企业一样,必须每年在营业收入上有3%—4%的研发费用,没有技术力量的文化企业,是很难持久发展下去的。
 
  另外,技术研发需要产学研国际视野,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也联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国内十一家科研机构和投资机构,共同组建了行业内首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打造面向国际高端技术研发转换的产学研体系,并且这个联盟已经被国家科技部认定。最近我们联合武汉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和复旦大学等申报了关于“基于语义的动态数字出版服务”的系统,科技部也给与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并与国外几所大学和英国出版商协会共同合作开发。
 
  出版国际化融合发展的具体对策
 
  第一,要以精英的思想做草根的事情。出版业一直都被认为集合了国内各方面的精英,而互联网则好像是服务于草根的行业。但是出版业的经营必须与服务社会大众的草根走到一起,才能真正在做到国际融合以外再做到产业融合,只有产业融合才能促进国际融合。
比如精英产业向互联网服务业转变,其实就是精英的精神在转变、投入在转变。在国家的发展进程中,作为国家的出版企业,不管是在做数字出版、数字教育还是做社交媒体、新媒体服务,一定要保持对品质的高要求,才能立足。
 
  第二,要用商业的规律推动国际化。网络改变的是产品服务的模式,改变任何一个产业的商业模式的同时,也加剧了行业的商业化。不管是国际融合还是产业融合都需要商业化,都需要做一些更加符合商业规律的事情,因此产品服务要做得更好。即是不仅做产品,还要做产业链、产业服务;只有把效率提高,才能遇到产业机会,抓住产业市场化的机遇。
 
  第三,要以开放的态度迎接国际挑战。开放平等是互联网产业的基本特点,也是融入国际出版的基本要求。开放的心态是要充满热情,才能拥有这个产业需要的创造力;开放的心态是要逐步的兼容,才能应对来自世界的竞争;竞争中有新生机、新生态,进而开放才能带来合作,才能共同生存。
 
  面对来自全球出版市场的竞争,传统出版并不是毫无优势,而是优势更加体现在内容链、供应链、服务链等方面的资源整合。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发挥优势,拥有敢于变革的态度,敢于去做具体的事情,创新发展,就能在出版融合的发展道路上,在国际化的格局上,创造更多的新天地、新市场、新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