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需印刷是当下印业热议的焦点,它开创并引导出了全新的市场需求,也完全颠覆了传统;它令产业链淡化了边界,也令其中的各个环节实现了携手共赢;也因为尚在培育之中,它在发展中的问题让人既“爱”又“恨”……
在日前举办的2014数字印刷发展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印刷企业和设备制造商代表近两百人,再次将按需印刷话题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在论坛之后,记者与与会者一同参观了位于上海青浦的上海当纳利印刷有限公司,作为一家有着150年历史的全球知名印企,透过当纳利在按需印刷中的举措,可以窥探出我国印企在该领域内探索的些许脉络。
需求变化颠覆传统生产模式
【场景】 记者在上海当纳利的数码印刷工厂看到,整个工厂分成两大区域,一个区域摆放着黑白和彩色喷墨数字印刷机,分别承担单张纸和卷筒纸的印刷,用于印刷书芯和封面;另外一个区域则以印后胶装为主。整个区域中工人不多,总共4、5名。书芯部分可以实现一本起印。“书芯和封面在后期装订匹配时会发生差错吗?”面对记者的提问,上海当纳利的数字印刷设备供应商——佳能(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业务拓展经理叶军很自信地解释说:“所有这些都可以交给程序进行控制,我们称之为生产管理系统。”
如上场景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按需印刷绝不仅仅是一种印刷技术,而是一种从源头业务模式开始就已完全颠覆传统印刷的新型印业形态。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刷发行司司长助理周忠在论坛致辞中指出,目前数字印刷需求巨大,国内消费快速增长,并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这为数字印刷开辟了巨大的商机。依托着按需印刷引发的印刷业软硬件的整体变革,一个全新的印业即将形成。为此,政府一方面在加大对数字印刷的政策扶持,以促进我国印刷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通过规范数字印刷企业的经营活动,促使数字印刷健康发展。
不仅短版书籍增多,长期库存而不是在销售的长尾书籍也越来越多。佳能(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韦海恩介绍,据统计,在欧洲印刷企业所接收到的现有业务中,有1/3图书是在两年之内消化完的,还有1/3图书超过两年的库存时间。
“两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韦海恩认为,对于出版社来说,每次决定印量多少时,如同“下赌注”——数量非常精确是最好的,就没有库存;稍微多印些,就会导致大量库存成本;而如果印量不够多,同样意味着损失。
按需印刷技术就是解决方案。韦海恩说,先采用传统印刷印制出合理的印量,然后根据市场需求,再采用数码印刷进行补充。
创建共赢助力产业链携手共进
【场景】 记者发现,上海当纳利没有选择时下流行的系统全连线方式,而是采用印刷设备和印后设备近线的组合方式。对此,叶军向记者解释说,如此为之,主要是出于系统可靠性的考虑,“如果生产线太长,要做到胶装,系统可靠性会下降。特别是印后环节如果频繁出问题的话,会影响到印前和印刷环节,令系统整体效率降低。此外,印后设备的生产力往往要比印刷机高,如果连线,会降低印后的生产力,从而造成浪费”。
按需印刷的共赢模式不仅体现在印刷和印后的利润最大化,更重要的是实现整个生产系统各部件的价值,无论是印前还是印刷乃至印后装订,按需印刷使系统中各个环节达到共赢。
“按需印刷绝不是一个单一的话题,而是一个最终目的,也是一个多方共赢的服务方案,这将是我们借助数码印刷技术来切实满足客户需求、帮助客户控制成本、强化传播效率、缩短周期、提高投资回报率的一个方案,甚至就是我们的一个创新模式,当然这种模式首先要让企业赢利,同时能带来更好的社会效应”。当纳利大中华区总裁叶艺如此认为。据她介绍,今年正值当纳利成立150周年,这么多年来,当纳利有超过6万家客户,分布在全球各地。在按需印刷方面,也拥有着诸多成功案例。
作为合作方,韦海恩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认为,不管是出版社,还是印刷企业,无论哪种模式,借助好的软件和硬件支持,都可以携手在按需印刷领域寻得共赢发展。
完善标准 突破市场发展瓶颈
【场景】 在环保性能方面上海当纳利也想得非常周到。记者在生产车间看到,为了保证环保,当纳利公司在数码印刷设备上端均安装了两个烟囱用于排废。“实际上排废量本身不是很高,我们的设备在国外是没有这个排放管的,它达到了欧洲的环保要求,在这里当纳利公司为了更加环保,所以增设了这个装置”。叶军告诉记者。同时,记者在车间感受到,车间内温度很低、没有异味、环境舒适。
降低库存、安全生产,按需印刷在环保方面的优势有目共睹,但必须承认,按需印刷在我国仍有很多发展中的瓶颈需要面对,其中标准相对滞后就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据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陈丽介绍,为了推动按需印刷发展、加快标准完善,上海市局将按需印刷作为上海市文创基金的单项扶持项目,其中合作拟定的第一个书刊卷筒喷墨按需印刷推荐标准被列为项目重点。
作为标准起草单位之一的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印刷与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刘真教授在论坛的演讲中介绍,喷墨按需印刷解决了个性化按需出版和规模化按需印刷生产之间的矛盾,降低了按需生产的价格,实现了绿色环保、一本起印的目标,这令按需印刷在中国进入逐步快速推广期。“然而如若没有标准令整个系统形成一个无缝衔接的一体化生产线,那么每个部分都如同孤岛。”刘真将行业标准比喻为帮助各个不同尺寸“齿轮”互相咬合在一起、令它们正常工作的车轴。
刘真在演讲中描述了按需印刷生产效率最高的理想状态——出版社按照标准规范订单和数字文件,供应商按照规范把符合标准的文件交给印刷企业,印刷企业根据标准规范将数据分配到各个印刷设备上,印刷设备按照客户需求标准生产,最后把符合客户要求的印品送至读者手中。“当然要实现这个的基础,必须是构建全国按需印刷品牌,只要愿意遵循这个标准,任何客户和生产商都可以自行加入到这个规范中来,形成庞大的按需生产规模。所以按需印刷的推广不是一个厂家、一个企业的事儿,甚至不是一个集团的事儿,而是构建全行业的大事,标准是该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刘真说。
据了解,该标准不仅适用于印刷企业,同样适用于参与按需印刷的出版社,刘真表示:“这个标准是建立在大量数据基础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