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摘要
报纸数字化变革需要处理的四个问题
2014-02-08 09:31  ???:1088

  2014年元旦《新闻晚报》休刊,这是上海报业集团组建两个月后作出的决定。“2043年春天的某一天,一位读者把最后一张报纸扔进了垃圾桶——从此,报纸消失了。”菲利普·迈耶12年前抛出的沉重话题,似乎依然无解:报业的春天在哪里?

  媒介融合或许是条出路,但仅仅是或许,因为这涉及四个层面的问题,若处理不好,报业的未来依然无解。一是以数字技术为前提的媒介融合浪潮,冲垮了经数百年积累才建立起来的纸媒大厦,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报业以毅然决然之勇气迈出的融合的实践步伐,借力数字化技术,向文、图、声、光、电综合传播形式转型,到底是逆境重生的希望之途,还是自掘坟墓的殒亡之路?“视听报纸”还能不能算作报纸,它可不可以成为报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停靠的站台?历史和现状都不容乐观,理论也多未有突破。二是报网融合之于社会生态、之于文明传承、之于媒介更替,其影响如何,是机遇、是挑战,还是无路可寻时的一个漩涡?三是处于媒介改革前沿的报媒运作,对于工业文明中早期形成的媒体管理方式,包括组织形式,带来的是怎样的冲击和改变?习惯了科层制建构的管理者,是否已经到了应该且必须做出改变的时候?四是通过拓宽传播渠道和增加介质载体,延伸市场触角,组建报业集团和传媒集团,力促报业全媒体化的举措,在媒介融合的生态中究竟是昙花一现,还是可以期待的冬后暖阳?

  以上四个问题,概括了报纸消亡论、报业转型论、报网融合论和报业全媒体化四个论断,这又集中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其一,科学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形式,也是一套价值观念和管理形式。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面前,中国社会原有的媒体传播形式及其市场分布格局,发生着范围广大的一次改变。报纸作为其中的核心成员之一,在管理理念、产业形态、业务研发等方面一直走在最前面。新媒体和新技术改变的不仅仅是媒体的物质生产形式,也重组着媒体人的认知逻辑和文化生态。

  其二,数字技术与媒介融合带给报纸的冲击不仅在于业务边界的消失,也在于对传统报纸管理方式的冲击和挑战。在网际融合时代,融媒体的管理应该坚决摒弃“办一个媒体、挂一块牌子、建一套班子、增加一点收入、占领一个市场”的叠床架屋式的发展模式,着眼点亟须从消除渠道之间、报网之间、部门之间的界限出发,围绕统一的数据中心和信息平台实现媒体优质资源的开放流通,在全媒体、全业务、数据化导向上实现管理战线的收缩和运作流程的扁平化。

  其三,全媒体时代报纸媒体的管理方式,必须破除泰勒宝塔式的层级式结构,注入平等互动的经营理念,建立“辐射—扁平式”业务体系。泰勒宝塔式生产管理模式时延性明显,适应性、灵活性不足,与新技术、新条件下的报纸转型需要相脱节。报业集团的建设须破除传统报纸内部层级结构突出的部门制、中心制和部门/中心矩阵式管理体系,围绕报网内容产品的构成和产制,设置相应职位和部门,使其组织管理体系由递增、集中的层级制向“辐射—扁平式”过渡。

  其四,从整个生态体系上讲,数字技术和媒介融合已使传统的报业市场经济理论面临多方位解体,一是“资源稀缺与消费欲望无限”的立论之本发生变化,二是“收益递减”规律正转化为“收益递增”趋势,三是市场经济“嫌贫爱富”本能转化为“收益共享,利益摊薄”现象。这些变化督促报纸必须因应形势,突破媒体本位观念,向“信息—技术—文化”大版权价值链升级。

  其五,不同媒体和传播形态间的竞争,将从分业时代以“竞争”状态为主的阶段,过渡到以分层协作时代为主的“合竞”阶段。信息量的爆炸式增长和传播手段的多样化,使得任何一家媒体、任何一种媒介,都不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针对于此,有学者曾提出过以“合竞”理念取代“竞争”理念的建议,所谓“合竞”,其实就是将“合作”置于“竞争”之上,倡导以“双赢(或多赢)模式”取代“单赢模式”,扭转传统竞争格局下媒体胜负判定的排他性,推动中国传媒竞争格局向共赢局面转型、重构,并最终达到“合作下的竞争”与“竞争中的双赢”这一新的秩序目标。

  “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需要我们做什么,其核心是建立一种新的媒体观,形成新的内容生产方式,以形成新的传媒业态”。新的传播业态是什么?大约就是媒体和从业者需要建立起健全的合作发展意识,在保持独立创意的同时,心存共生、共赢的发展理念。这一点,未来将显得越发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