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品牌
全国报界首家普及电脑激光照排
2012-05-30 13:56  ???:2820

  我是1987年调进深圳特区报印刷厂的。从深圳特区报社印刷厂副厂长、厂长,再到深圳报业集团印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我见证了深圳特区报印刷厂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史。

  和一些历史悠久的报社印刷厂相比,从深南中路起步的特区报社印刷厂是个非常稚嫩年轻的“小字辈”,却在近30年时间里跻身中国报业印刷的前列。

  这几十年里,我们创下了多个“第一”,直至今日,我们的印报事业在业内仍以思想领先、敢想敢试及技术进步而著称。回想这些奋斗的时光,有几件大事一直难以忘怀。

 

本报早期使用过的印报机

  1987年:首次自主彩印周年纪念画册

  1987年,当我第一次踏进特报印厂时,惊讶之余甚至有点失望:这个小小的印厂,除了几台瑞典进口的小型印报机外,其他的彩印设备、生产技术、工艺流程等都相对落后。然而我发现,印厂人充满了特区人独有的干劲和活力。

  初到印厂对我的第一个考验、也是特区报对印厂的一个重大考验是报社领导希望自己印厂承担特区报创刊5周年画册的印刷。以往每年的纪念画册都要拿到香港去印。经我对技术及设备能力的研判,大胆接受了这一任务。从我3月份亲自到香港监制制版开始,到5月拿出几千册3厘米厚的画册,我们使用的是小型双色单色四开印刷机,印刷难度高,效率低,印厂从未印过这么厚的画册,但我们就是凭着一股干劲,充分发挥员工积极性,精心组织,按时保质地完成了报社5周年画册的印刷任务,得到报社上下一片好评,印厂广大员工也都非常自豪高兴。

龙华印务中心采用先进的自动设备运送新闻纸

  1989年:4个月实现全版面激光照排

  1985年以前我国报社出版印刷全部采用铅排、大部分铅印工艺。这不仅效率低、劳动量大、环境污染严重,容易发生铅中毒,而且出版周期长。1985年新华社计算机激光汉字录入、编辑和小报版面排版试验成功;1987年,经济日报社计算机激光汉字大报版编辑排版系统试验成功,但直到1988年才开始部分版面试运作。而人民日报曾经在1987年前后花了数百万美元从美国引进照排系统,结果水土不服。就在激光照排技术还处于萌芽的阶段,我们厂也早早地进行了项目探讨。

  说干就干,1988年9月我们开始紧锣密鼓地投入硬件采购,“当代毕N”、世界中文彩色照排系统创始人王选亲自领衔,带了10多个骨干力量来到印刷厂。他兴奋地说,当时的北大方正系统一直找不到愿意合作的单位,因为谁也下不了这个决心,没想到这个事在特区、在特区报做成了。

  结果,深圳特区报业印刷只用了4个月,于1989年元旦开始试运作,5月即实现了革命性跨越式迈进:全部版面用激光照排,告别了铅与火的历史,进入了光与电的时代,真正体现了深圳效率和特区敢闯的精神。

  到了1990年以后,国内报社才开始大规模采用激光照排技术。可以说,我们是实际意义上的全国第一家普及电脑激光照排的厂家。

  后来王选曾经给特区报业印务下了这样的定义:“该项成果引发我国报业发展重大变革,开创了报业印刷的先河。”当时,内地和香港不少报社都纷纷过来取经,北大方正系统的知名度也由此越来越大。

  2001年:“灰平衡信号条”领先全国

  一些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如今许多报纸每一页的下方都有一条灰带,并有蓝、红、黄三原色——这就是彩色报纸上的“灰平衡信号条”。简单说来,灰平衡信号条就是一个操作性极强又行之有效的印刷质量参照认证:有了这几条彩线,印刷工人基本上用肉眼就可以分辨出每部印报机印刷出的颜色有无存在差异,并控制墨量大小,从而基本保证每张报纸都规范无色差,比常规观察更有效。信号条的应用,使报纸质量明显稳定与提高,开机时间明显缩短,原辅材料(废报)明显减少。这就是由我提出、主持并亲自设计的项目——“灰平衡信号条”在彩报上的应用,这一实用新型工艺获得了国家专利。

  2001年,我们成为了第一家在报纸上应用灰平衡信号条实施质量数据化测定和控制的印报厂,目前这一工艺已经在众多大型印报厂得到推广和收到实效。此外,印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报纸印刷的油墨预置技术和方法”在2010年也获得了国家技术专利。也在这一年,印厂较早在报业印刷中使用世界先进的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保证了报纸的时效和质量的提高。

  说起我们印刷事业的飞速发展,有太多的感慨,可以说,特区报的发展推进了印厂的前进,报社的信任让印厂如虎添翼,员工的支持保障了党报的顺利出版。1995年,引进的新的彩色中型印报机在如今的报业大厦附楼投产,从此,特区报可以天天出彩报了。随着特区报版面及发行量的快速增长,1999年又引进了大型宽幅彩色印报机,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2008年,具国内领先,技术先进,印发自动化、数字化流程的现代化报业印刷中心——龙华印务中心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