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
抗日时期〈新华日报〉印刷机搬进防空洞
2011-07-02 10:38  ???:2257

  印出周恩来皖南事变题词

  7月1日,原《新华日报》总馆复原开放,该报在渝发行了近3000期,当年老报人约还有20人在世。

  昨日,重庆化龙桥,重庆市民在新华日报总馆参观。

  被毛主席评价为“我党的又一支方面军”的红色媒体———《新华日报》的总馆,昨天上午正式复原陈列并对外免费开放,市民可以在馆内看到全部曾出版的《新华日报》。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主任厉华表示,在国家投入数百万元修复后,红岩联线将再投入上百万资金,对当年的文物进行复原。

  昨天同时还举行了《新华日报暨群众周刊画史》出版首发式。

  在渝发行了近3000期

  红岩联线研究员刘立群说,《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唯一公开出版和发行的大型政治机关报和理论刊物。它们均筹备于抗战初期的南京,创刊于武汉。《新华日报》存在的时间为1938年1月11日至1947年2月28日,一共存在了9年1个月又18天,其中有8年多的时间都在重庆出版。在《新华日报》出版的3231期报纸中,有近3000期是在重庆出版的。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后,中共代表团和南方局随之东迁,《新华日报》在中共四川省委的领导下,在重庆继续坚持战斗,直至1947年2月28日被国民党无理查封,被迫停刊。

  《群众》周刊存在的时间为1937年12月11日至1949年10月。《群众》周刊在重庆的时间从1938年10月到1946年6月,也有九年之久,在《群众》周刊共出版17卷405期中,重庆就出了185期,将近一半。

  自1938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后,《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都迁来重庆继续出版发行。新华日报总馆旧址位于渝中区化龙桥虎头岩村86号,占地面积11.9亩,共有5栋竹木、土木结构楼房,包括记者工作室、医务室、排字房等。《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一为每天发行的日报,一为每周出版的大型政治理论刊物,正如董必武当年形容它们的那样,是党的嘴巴、抗战的号角和人民的喉舌。《群众》周刊和《新华日报》自创刊之日起,一直合署办公,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并肩战斗。

  刘立群说,虽然过去了60多年,但重庆还有王清佑、林曦、余时亮、耿俊如等大约近20名老《新华日报》人在世。

  周恩来常来报馆作报告

  在陈列馆里有一个封闭的倒塌防空洞,洞边立有一块牌子,上面介绍说:《新华日报》迁来重庆之后,为防避日机空袭,报馆的同志们动手挖了这个防空洞。把印刷机也搬了进来。皖南事变后,1941年1月18日,刊载有周恩来“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题词的《新华日报》,就是在这个防空洞里印出来的。

  昨天,重庆晨报记者来到原《新华日报》报童、83岁的市交委离休干部王清佑家中,王老说,他是1944年经人介绍进入《新华日报》当报童的,当时只有15岁。在《新华日报》的3年中,周恩来经常到报馆来给同志们作报告。

  王清佑说,当时《新华日报》有100多名报童和报丁,报丁只送报,报童既送又卖。他们在化龙桥、歌乐山、北碚、抗建堂、市中心等地设有卖报点。1946年,居住在七星岗的他经过民生路《新华日报》营业部(现重庆宾馆对面)时,看到营业部围了很多市民,国民党人员砸烂了营业部,门外到处是报纸书刊。一个怒气冲天的人站在大门口,用手拍着胸膛高喊:“我就是共产党!你们来抓!”结果在公开场合没有人敢抓他。此人就是营业部主任孙敬文。解放后,他担任过城市建设部、石油工业部副部长,化学工业部部长。

  王清佑表示,10年前,他们这些老战友有时还在一起聚一聚,现在大家年龄都大了,老战友很难碰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