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全国新闻出版系统援藏工作会议以来,5位援藏干部进藏,13期培训班开班,仅2005年一年用于各种类型的人才援藏资金就达235万元。
人才援藏改变的不仅是西藏新闻出版业的“硬件”面貌,更带来了发展理念等一系列“软件”的升级。“人才援藏为我们输送了智囊团和发动机。”西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局长索林在谈及人才援藏时表示。
多种培训让数千同仁受益
在新闻出版总署的大力支持下,2006年5月,西藏自治区新闻出版岗位培训班在拉萨开班,全区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和编辑室主任,报社社长、总编辑,期刊社主编,印刷复制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县级以上新华书店经理共计230多人参加培训;2006年8月,西藏自治区“扫黄打非”培训班举办,各地(市)、县“扫黄打非”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和业务骨干共计65人参加培训。两期培训班,新闻出版总署有关司局领导都亲自授课,讲解有关新闻出版专业知识。
参加过2006年5月新闻出版岗位培训班的西藏人民出版社总编辑阿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西藏处于反分裂斗争的前沿,在政策、法规方面要求更高,但地理位置却又相对封闭。在培训班上,向专程前来授课的新闻出版总署司局领导面对面请教既开阔了视野,又解决了一些疑难问题,是学习、交流的好机会。”
此后,新闻出版业务骨干培训班、印刷行业厂长经理培训班、基层“扫黄打非”市场执法人员培训班等一系列培训班相继开班。2005年以来,13期培训班覆盖了新闻出版行业的方方面面,切实满足了西藏新闻出版行业各条战线从业人员的实际需求。
援藏干部为发展牵线搭桥
在西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和西藏人民出版社,提起援藏干部,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他们没有架子,带着深厚感情来西藏,真的是沉下身子为西藏发展贡献力量……起初,记者以为这是一种客套或是热情,直到采访第六批援藏干部、西藏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杨松岩时,听到他一直爽朗地用“我们社”来介绍他近一年来在西藏人民出版社的工作时,记者才感觉到他是真的融入了西藏,把自己当做了社里的一员。
为推动西藏新闻出版“走出去”,杨松岩积极联系韩国出版社洽谈翻译出版事宜;为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杨松岩依靠人民出版社的大力支持推动西藏人民出版社信息化建设;他发现西藏人民出版社没有书稿管理制度,于是结合在人民出版社的工作经验,起草了《书稿档案管理办法》。
西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喜凯是第六批援藏干部中最早下基层开展调研的。进藏后调整适应了3天,王喜凯就随队去林芝调研农家书屋;一个月后,他又去那曲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扫黄打非”工作调研;2011年年初,他响应自治区党委开展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的号召,作为自治区新闻出版局第一批驻村工作组组长,带队前往昌都边坝县登卡村开展驻村工作。现在提起这个需要驱车4天行程1500多公里、被称为历任自治区领导跑遍西藏73个县最后才会到达的县城,王喜凯对海拔4000多米的村庄里102户522口人的生产生活时刻牵肠挂肚。
对于为何要主动承担一项并非新闻出版主业,在一个没有电、靠融雪饮水、没有任何取暖设施的村庄一住两个多月开展驻村工作时,王喜凯说,与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更能了解藏区,在这个过程中宣讲国家政策,推动基层党组织、寺庙书屋等建设就是服务西藏农牧区发展,而且响应自治区党委号召也是援藏干部的职责所在。
人才兴业理念深入人心
新闻出版行业对人才援藏的持续推进,不仅使西藏新闻出版业获得了发展的推动力,也为发展打开了阀门。
在西藏人民出版社,杨松岩除了做好审稿等日常工作外,更关注出版社的全面发展。西藏人民出版社40年大庆,他牵头策划;社里制定“十二五”规划方案,他负责起草;社里讨论设立藏文出版基地,他积极参与。在西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王喜凯积极和新闻出版总署相关部门沟通,协调设立尼泊尔书展专项经费,进一步推动藏文出版“走出去”。
索林评价说:“援藏干部为推动西藏新闻出版业发展做出的努力并不会随着他们的离开而结束,他们带来的制度建设、发展理念是西藏发展的持续动力。”
人才援藏带来的发展凸显了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在西藏新闻出版繁荣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使人才兴业的理念深入人心。“十一五”期间,西藏先后从各重点高等院校引进本科生和研究生共110名。2010年,全区新闻出版行业从业人员总量达8900余人,比2005年增加了近一倍,行业人才结构呈现出年轻化、专业化的态势。
索林说,今后西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将继续落实人才兴藏战略,通过多种形式打造一支锐意创新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以推动西藏新闻出版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