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有出版单位近千家,其中,内地有出版社550多家,仅北京大约就有250家,港澳台地区共400家左右。我国每年出版书籍本册约80亿册,其中,教科书类近36亿册,其他图书近44亿册。 全国有各类印刷厂近16万家,从事书刊印刷业务的企业约10万家(不含小型个体装订厂),其中,从事印后装订工作的人数占印刷从业总人数的34.32%,担负着每年80亿册书的装订加工任务。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拥有装订技术的国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殷商时代出现的甲骨文,那时装订术已经诞生,即“龟骨册”,装订术的问世比印刷术的发明大约早了1000年。经过3000多年的发展变革,我国现已成为世界上装订历史最长、装订工艺式样最多、书籍装订数量最大、装帧技术较高、从事装订工作的人数最多的书籍装订大国。目前,我国可用书籍装帧方法达14种之多;每年书籍加工量有80多亿册;而且拥有许多高超的装帧技术,可以将绫子和绢等丝织品印装成精美的书册,也可用手工将1μm厚的赤金箔装饰在书口上,完成滚烫金口的工艺。目前,我国书籍印后加工人员正凭借薄弱的技术基础,努力掌握着各式新设备、使用各种新材料,竭力完成各种书籍的加工任务,以满足图书市场及广大读者的需要。 印后装订亟待关注 印后装订工序承担着书刊印刷品最后的装饰加工任务,关系到书刊的使用价值、阅读价值和收藏价值。如果没有正确、牢固的联结和漂亮、高雅的装帧加工,再精细的印刷品,也无法体现出其档次和价值。因此,印后装订是印刷品包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加工工序。 但一直以来,人们对印后装订工序总持有一些偏见,认为装订只是一个搬搬拿拿的工种,随便一个人都能够胜任,而忽视了其重要性,导致印后装订领域与印前、印刷领域的发展不平衡,人员整体水平偏低的局面。究其原因应是多方面的。 1.操作人员文化素质较低 几十年来,印后领域从业者的文化素质均低于印前和印刷人员,大学以上学历的人员数量极少。近几年,才有个别企业开始重视印后装订工序,引进了几个大学生。 2.缺少专业教育体系 亚洲乃至世界最大的印刷专业学府(指学生数量),北京印刷学院及国内多所印刷院校,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处设立印后装订专业,只是在印刷或包装系开设20多个课时的装订技术课程;没有将占印刷业1/3人数的装订专业作为一个专门学科;且印后装订的技术专家及师资力量匮乏,生产中的问题无处咨询。 3.行业内重视不够 我国历年举行的大型印刷信息发布会、科技研讨会等,很少涉及印后装订专业的内容好像印后的页张,不装订成册就可以阅读和保存了。 4.工价过低 印后装订工价过低,目前仍然在执行1993年或1994年的工价,最新工价也是1997年的。前两年,四川某出版社举行了一次精装书加工招标会,当时的装订工费是1.20元/本。工厂为了拿到这批活,相互压价,最后标价居然低到0.375元/本。不难想像,这样的价格能加工出好的产品吗?另一方面,在工价降低的同时,对书刊装订质量的要求却越来越高,采用的工艺也越来越复杂,甚至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局面,使得装订加工难上加难。 5.加工周期不科学 由于出版市场竞争激烈,书刊的印装周期越来越短,留给印后装订工序的时间就更少,而且赶工期的事很少波及印前、印刷工序,只有装订工序经常需要加班加点,在极有限的时间里完成装订任务。 6.人员分配不合理 在印刷企业中,往往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有文化、素质高的人员去印前,身强力壮的去印刷,剩下的去装订。而现在,装订工序也在不断引进新设备,几百万、上千万元的装订生产线同样需要有文化、有技术的人员来操作。 7.各工序缺乏合作 任何一本书籍的印制完成,都是印前、印刷与印后加工各工序通力合作的结果,上工序应为下工序提供优质的半成品,共同为生产优质书籍而努力。但多数企业在上下工序的协调方面还不够科学、合理。 现在,书刊的印后加工工序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多样化,印后装订工序已不再是一道搬搬拿拿、粘粘贴贴的简单工序,而是一个印品装帧的艺术加工工序,不仅需要灵活、高超的手工操作技术,还需要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需要操作人员具有掌握先进设备的能力,逐渐转变为设备自动化、工艺材料多样化、市场需求信息化的数字化装订加工工序。 印后装订设备发展评述 1.印后装订设备沿革 建国前,我国基本没有自动装订设备,只有手动切书机,而且开料用弯刀,折页、配页、铁丝订、锁线等加工均以手工进行。建国至今,我国的印后装订设备经历了3次发展变革。 (1)第一次变革 20世纪50年代中期,特别是1956年,开始了从手工到单机的变革。同时,我国已经生产手动切纸机和脚踏铁丝订书机,书籍装订开始使用单机加工设备。 (2)第二次变革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经历了从单机到联动生产线的变革。由于是特殊时期,书刊加工量非常大,因而装订用小型单机已不能适应形势需要,出现了“印的多、装不出”的印装不平衡局面,由此迫使装订设备再次变革,开始采用大型单机和联动生产线设备。 此时,国产的全开环包刀式折页机、全开自动平台刀式折页机、单刀辊式配页机、骑马订联动生产线、冷胶无线胶黏订联动生产线、精装书联动生产线及一些大型单机纷纷推向市场,提高了装订速度,缩短了加工周期,也使印装不平衡的局面得以缓和。可以说第二次印后装订设备的变革是从小单机向大单机和联动生产线发展的重要阶段。 (3)第三次变革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单机、联动生产线并举,装订设备及技术水平向世界先进水平靠拢,进入了国际发展轨道。 这次变革有两个特点:一是一切向国际标准靠拢,以适应WTO的运作规则;二是以我国出版界新推出的“五多”为依据,即短版活多、无线胶黏订产品多、复杂特殊加工物多、新材料品种多、短周期加工任务多。 2.我国装订设备现状 (1)现有装订联动生产线 ①骑马订联动生产线 主要是国产设备,速度一般为100~160本/分钟,主要是上海紫光和北人集团的产品。 ②无线胶黏订生产线 国产和进口设备都有,进口品牌主要是马天尼、柯尔布斯、沃伦贝格、北人集团和日本TSK的OEM生产线;国产品牌主要是上海紫光的无线胶黏订生产线。 ③精装书加工生产线 主要依靠进口,最多的是柯尔布斯和马天尼的生产线,速度为36米/分钟、40米/分钟和50米/分钟。其中,马天尼的联动生产线功能越来越多,由供给、压平、涂胶烘干、三面切书、粘飘带、包带、扒圆起脊、扫衬、套壳、压槽、压平、定型、翻转等机组组成。 ④平装平订生产线 主要是国产设备,速度平均为140本/分钟。 ⑤配锁联动生产线 主要是德国设备。 ⑥本册印装联动生产线 主要是德国维尔公司的设备,速度为280本/分钟。 ⑦票据印装联动生产线 主要依靠进口。 (2)现有单机主要类型 ①切纸机 切纸机包括单刀切纸机、三面切书机、防破头三面切书机。主要是国产设备,进口设备以波拉刀最多。 ②折页机 主要使用刀式及栅栏式折页机,进口和国产设备都有,进口品牌主要是斯塔尔、MBO。 ③配页机 主要使用辊式和钳式配页机,国产、进口设备都有。其中,钳式配页机还具有粘单页功能,进口设备以钳式为主。 ④粘页机 以两头辊式机为主,北人生产的配粘机为多头结构,可进行多组粘页作业。 ⑤铁丝订书机 有单、双头之分。 ⑥锁线机 国产、进口设备均有。 ⑦胶黏订包本机 分为圆盘式、椭圆式及长式。此外,折前口机、糊壳机、烫金机也是书刊装订中的常用单机。 3.印后装订设备发展方向 鉴于目前这种形势,印后装订设备的发展呈现两大方向:一是发展适应大批量生产的各种先进的联动和单机设备;二是发展适应数字印刷的小型单机设备与手工装订相结合的小型多功能设备,如标书加工等。据不完全统计,仅北京地区可承接24小时快速装订服务的数字印刷装订公司就有上千家,他们使用的设备均是较先进的小型台式装订设备,且大部分为进口设备。 从2004年德鲁巴展会上展示的印后装订设备可以看出,全球印刷设备制造商都在关注印后装订设备的发展。一些著名的印刷设备制造商,如海德堡、马天尼、柯尔布斯、沃伦贝格、斯塔尔、阿斯塔、MBO和日本TSK等都不断推出新型的印后装订设备,如: ①大幅面自动撞裁单面切纸机; ②先进的折页机系列(MBO); ③新改进的塑料线烫订工艺(MBO、海德堡); ④胶黏订单机均为直线下书,解决了下书不成型的难题(马天尼、沃伦贝格、日本TSK); ⑤胶黏订联动生产线趋向高速自动化;主要特色是,螺旋式传送;自动储帖;配有探头调厚器(柯尔布斯)。 ⑥骑马订联动线有新的改进,并趋于高速化;主要改进是,自动爬坡式储帖;自动粘页;正反折下帖搭页等。 ⑦平装锁线订联动生产线(沃伦贝格); ⑧胶黏订、骑马订数字联动生产线; ⑨文件自动加工联动生产线; ⑩自动烫金口、涂色口联动机。 众多先进设备在德鲁巴展会上的亮相,使我们看到了全球的印刷同行都开始重视印后装订设备的发展趋势,同时也预示着印后装订设备很快又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变革时期。历史告诉我们,这种变革将一次比一次深入、一次比一次彻底、一次比一次先进,也一次比一次要求更高。 从2004年德鲁巴展示的印后装订设备的种类、式样及自动化程度分析,印后装订工序正在向信息化、自动化、多样化、复杂化、装订数字化的先进行列迈进。 我们在重新认识书刊装订技术的重要性及装订设备发展状况的同时,更希望我国的装订设备制造商加快步伐,吸取国外设备之精华、树立我国装订设备之特色,与印后装订部门的技术人员加强沟通,开发出适合我国国情,适应我国出版印刷市场需求的先进装订设备。 装订工艺多样化 由于国际印后技术的发展及国内出版行业的不断变革,我国印后装订正处于工艺技术向多样化、复杂化,并逐渐向高精尖技术发展的阶段。高档书籍不断增多,如中华书局出版,北京新华印刷厂印制的《24史》,而且各地区都有自己的装订特色和代表作;精细材料与加工的应用,封面材料种类繁多,如真皮封面,赤金箔的应用等,使各种特殊装订方法的出版物越来越多。 另外,为了与国际标准接轨,近几年书籍的印装工艺及材料也有了许多显著变化。 1.书刊本册用纸张定量提高 书芯用纸的定量,由原来常用的52g/m2左右提高到60g/m2,正逐步与国际通行标准70g/m2靠近;封面纸也随之增厚,定量加大,从原来的80g/m2左右上升到150g/m2,甚至有些封面达到200~250g/m2,但封面的加厚也给装订加工带来了一些困难。 2.纸张幅面变大 纸张逐渐采用国际标准幅面。如教科书,除保留了787mm×1092mm规格的16开本(260mm×184mm)外,其他均采用国际标准,等同于我国的国家标准。目前书刊印刷主要选用国际标准的A、B系列纸张。A型纸:890mm×1240mm或900×11280mm;B型纸:900mm×1400mm。 大开本书籍尺寸与国际标准相同,如A3(8开)统一为420mm×297mm;A4(16开)297mm×210mm;A5(32开)210mm×148mm;A6(64开)144mm×105mm。B型开本尺寸在国标中只采用了B5(32开)239mm×169mm。 3.合理采用无线胶黏订 目前,我国采用无线胶黏订的书册占书册装订总量的50%以上。胶黏订工艺有很多优点,如省工省料,表面平整,加工工序少,出书周期短,适应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但是质量问题也很多,如书册开胶掉页现象仍比较严重。一些出版社不考虑书籍的种类,书册的薄厚,保存价值如何,为了降低成本,一味地采用无线胶黏订工艺,也造成了很多问题。一出版社甚至要将1本32开、40mm厚的书,采用无线胶黏订工艺装订,可以设想,如果采用无线胶黏订工艺加工,此书将如何翻阅?2004年9月,李岚清同志视察沈阳印刷集团时曾经说道,“现在的书翻阅起来越来越费劲了,需要两手用劲按住才能看”。书籍不易翻阅或打开不平整的主要原因是无线胶黏订工艺应用不当所致。因此,希望出版社能够从书籍的阅读和保存价值等方面考虑,合理选用装订方式。尤其是出版社的美编,要常与印刷厂,特别是装订工序加强沟通,因为书籍的最终形式要靠装订工艺完成和体现。 4.豪华装和异型装增多 封面折前口的式样越来越多,如《24史》、《声响》的前口均采用了不折齐的形式,200g/m2以上封面折大前口等;露血书设计多折并要求血齐,空背加工不黏堵布的软精装等,都是采用较多的特殊装订方法。 5.无线胶黏订精装逐步发展 目前,主要设备供应商有马天尼和柯尔布斯。 6.手工操作技术引起重视 装订是艺术加工工序,没有手工是不行的。豪华精装中的滚赤金箔、铺赤金、锁花头、做假脊、粘衬根、垫腰料,蝴蝶装中的拼条、裱条、粘页,线装中的订连穿线、齐栏包角、复口、裱面等仍然需要手工操作。所以,一些高档书籍的装订仍离不开手工操作,在国际获大奖的书籍,多数是手工装订产品,价值16万元一套的《24史》,除折配页外,也均是由手工装订完成。 装订材料种类增多 书册用封面材料近几年变化很大,种类也很多。常用的有六七种,如覆膜类、PVC涂布类、树脂浸渍类、涂布浸渍类、PVC磨砂类、再生皮类、合成革类、织物/纸张复合类及最近出现的局部UV材料等。由于这些材料质地不同,对所用黏结材料有一定要求,所以涉及了许多新技术。 装订用黏结材料有动物类、植物类、干酪素类、合成树脂类等6大类,其中每一类又包括多种,如合成树脂类中就又分为7种,既有冷胶,也有热胶。实际使用时,每一种胶黏剂的黏结对象也不相同,如果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就会在加工中出现很多质量问题。 EVA是目前常用的热熔胶,种类很多,不同种类和型号的胶料又具有各自不同的使用温度、熔点、开放点、固化点、冷却硬化点等。如果不能根据黏结对象的质地,设备运转速度等去选择,就会出现不可挽回的损失。同时,热熔胶对装订车间的温度,湿度等要求极为严格,需要进行科学管理,如在国外,装订车间的温度要求保持在22~27℃,胶黏剂使用温度不超过产品标准温度±5℃。 最近又出现一种新型胶黏剂,即PUR(聚氨酯)热塑性合成树脂胶黏材料,这种材料抗热(250℃)、抗寒(-40℃),其黏结强度极高,柔韧性很强,可以进行无线胶黏订精装书的扒圆起脊,提高书籍翻阅的平整性。但其采用的工艺及设备与EVA热熔胶有所不同,还需要重新认识。 总之,先进的设备、复杂的工艺、多样式的材料,给书刊印后加工工序带来了新的市场,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相信印后装订领域的同仁们有信心,有决心,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接受挑战。同时,也希望能得到各方面人士的重视、支持和谅解,逐渐提高印后加工技术在印刷界中的地位,装订出更多、更好的书籍,以满足读者和社会的需要,使我国图书的印装质量早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