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必胜印刷网 > 视点博文 > 专家观点 > 正文

陈建安:两岸电子书的未来发展与机会

时间:2015-08-27 作者:陈建安 来源: 出版商务周报

摘  要:
在2015北京国际出版论坛“出版业的融合发展”分论坛上,台湾两岸华文出版品与物流协会理事长陈建安,就两岸电子书的发展与未来做了较为深刻的剖析与分享。

关键词: 两岸 电子书 

  在2015北京国际出版论坛“出版业的融合发展”分论坛上,台湾两岸华文出版品与物流协会理事长陈建安,就两岸电子书的发展与未来做了较为深刻的剖析与分享。
 
  形势严峻,台湾出版业亟待转型
 
  坦白说,台湾目前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台湾目前的出版资源不足。虽然台湾的人才还是持续的在成长,可是因为资源不足,根本谈不起融合后的发展。
 
  第二个,台湾所面临的问题是台湾的市场不大,如果没有大陆这个市场,很担心根本没有机会向外扩展。所以,今天我尝试着用我在中国大陆将近11年的时间,并且致力于两岸出版发展的这个经验来谈谈如何融合后的发展,两岸电子书的未来市场机会。
 
  我们很清楚的知道,在2005年以后,台湾出版产业渐渐的往中国大陆移动。因为他们知道在中国大陆的市场,不仅是台湾的2300万人口,而且中国大陆的图书馆也不止有台湾的160家,中国大陆早已经成为台湾各行各业竞相竞争的巨大潜力的市场。可是我们看到很多的台湾出版社或是数字内容商,从2000年以后前仆后继投入大伸市场,但是成功的并不多。
 
  坦白讲,就我认识的很多台湾人,尤其在2000年以后,在北京、上海、广州,他可能成立出版社分社,但是成功的真的并不多。我们从最早期的台湾的五南书局开始跟北方出版集团合作,最后忠告失败。我们也看到台湾的出版社跟国内很多大的出版集团来合作,也忠告失败。让很多两岸的所有出版交流,就实际上合作商留有一些太过样板,或甚至因为双方的理解不同,导致雷声大、雨点小的结局收场。所以这种东西导致两样的文化交流,都是一些所谓的活动,都是一些大家的聚餐,最后根本没有去融合。
 
  从台湾2013年的出版年限来看,台湾出版产业实际在经营的厂商大概有737家,比国内还多。通路业者大概有1148家,经销业者大概有52家,而且从事电子书制作、电子书销售、电子书平台的产业,大概有36家。这36家包括像台湾的中华电信、华艺数字、凌网科技、远流、城邦等于。
 
  台湾的电子书和国内电子书的发展又不条一样。刚才听到朱司长讲,2014年大陆的整个数字出版已经超过330亿,可是我们从台湾的数据看起来,2013年、2014年,台湾的数字出版相较于2012年,不升反降。台湾的电子书在2014年比前一年下降了将近有10%以上,相对台湾的出版产业不止是因为电子书的下降而成长,反倒还萎缩7%到8%。为什么台湾在电子书和纸媒发展里面都有下降呢?
 
  我们认为因为台湾地狭人稠,各种行业精致化经营,僧多粥少,市场竞争激烈,所以,在整个情况之下,你会发觉台湾很多的出版产业都吹了熄灯号。每次看到同行进来哪个出版社又熄灯。
 
  前些日子,我听到台湾有一家超过45年的出版社,叫大安出版社。这家大安出版社,类似于国内的大学出版社。这个出版社的所有成员,都是台湾重要的大学中文系老师或系主任。可是在经营45年之后,它也吹了熄灯号。所以,我们很清楚知道,繁体中文唯一的出路,从过去的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澳门,也渐渐萎缩到台湾和香港,甚至只能说中国大陆。不过,幸亏影音娱乐产业的推波助澜,让大陆许多民众也大多认识繁体字,让原本已经没有退路的繁体中文市场,有另一条路,就是中国大陆市场。
 
  所以这个题目,融合后的发展是指未来两岸合作的指导方针。如何避免流于形式、片面或者宣传的浅薄合作,改变心态、互信互助,才是真正的融合之后在发展。毕竟,台湾与大陆同属中文市场,对台湾人来说,一个中国、一个市场,才是向外发扬与推广的重要利基。
电子书究竟价值何在?
 
  当然,除了传统出版之外,我尝试的来看,如果除了市场扩大之外,两岸的发展难道必须要往电子化或数字化来发展吗?其实,出版产业转数字化,不管就供货端、系统端,好像是如火如荼。可是,如果电子书是一个重要趋势,两岸该如何合作呢?
 
  我们可以看到,当出版社面临数字化的趋势尚未回神,就有许多出版社开始考虑如果跟所谓的系统商合作,开始考虑如果让自己的书能够进行转型,让自己的纸本书如果转成电子书,可是在他们还没有回过神的时候,又有一堆认为电子书是可以进行赚钱的一些其它产业,我们号称数字汇流。这些数字汇流让电子公司、媒体企业的介入,让那些期待与电子与为动力的出版革命,可以创造出了新的出版形态,却因为数字汇流这个大帽子让电子书慢慢远离出版。
 
  为什么这么说呢?当我们期待数字化能够带领出版社能够走得更远,当我们期待数字化可以让整个出版产业能够转型,却引发了其它非出版产业的企业。像台湾最明显的是中华电信。中华电信利用大量的资金,去笼络所有作者,让所谓的出版产业,真正的跟作者的关系越来越远离。所以,这种数字汇流,其实并没有让出版社得到获利。而且这里有提到,电子书的用户关注的是苹果不断翻新载体或亚马逊网络书店的买家,看中的是中文化Kindle阅读器的其他功能,而非阅读哪一本书,哪些内容。而这些结果,都不是出版业所能预料的。如果按照的情形,电子书真的是出版社的必要吗?我们应该问的是,电子书是否真的是两岸出版社的必要。
 
  对台湾地区而言,2010年台湾经济部高喊电子书元年,认为电子书可以创造千亿商机。另外,台湾新闻局也认为为期两年的创新点火计划,鼓励大出版社带领小出版社一起转型,补助出版社电子书制作与从业人员的数字概念工程建构与培育。这些看起来好像,对于电子书来讲或者对于出版社来讲,都是一种虽不中亦不远已的做法。可是,电子书产业在台湾产生的业绩,达不到任何一家出版社整年业绩的1%,这个不是我瞎说的,因为这是台湾出版大龙头,陈邦出版企业集团他们认为,整个电子书的业绩不到1%。所以,对它来讲电子书真的那么必要吗?
 
  反之,数字出版产业在大陆起步虽然晚,但是发展速度很快。就已知的数字来说,我这个数字可能跟刚才司长讲的不一样,不过我们以司长为住。大陆电子书销售总数已达到805万册,电子书出版总量已达14.8万,已经居全球第一位。这种惊人数字也可以从当当网销售电子书成绩证明,当当网已有30%的用户既买电子书也买纸书。不过,我认为这个数据,根本不足以证明电子书是纸本书革命的必要,更不是所谓的完成带领出版产业走出低谷的推手。或者,因为中国大陆市场基数大,电子书成长的好看数据,仅是产业转型刚起步时的早期美丽幻想。这种美丽幻想,是否有潜力让大陆出版产业转型,或者能改变中国人的阅读消费习惯,我想我是存疑的。
 
  单以市场动态与消费者习惯说明电子书是否必要,这种说法我认为适合西方的指标数据,不太适合台湾或者大陆出版业态。因为,量化和数字无法说明一切。不过,若台湾或大陆想要大量发展或依靠电子书的潜力进行出版业的转型,或者寻求两岸电子书合作攻占市场的机会点时,必须关注国外电子书的发展历程,他山之石,可以攻错,更利于找出电子书对出版业的帮助。
 
  接下来我们来谈电子书的启始年,在不涉及所谓的在线电子书发展,我们清楚知道2007年,亚马逊推出kindle时,电子书开始备受注目。相对于2010年,苹果发表iPad时,电子阅读器成为人人非买的3C产品。为何笔者要认为载体发展来铨释电子书发展。因为,在国外,电子书始于载体里面附加功能,进而衍生出的一种新的阅读模式,而且这种阅读模式被大量接受后,就是成为所谓的电子书。
 
  更进一步说,纸本书籍产生,就以往书籍历史而言,可能是书写或携带不方便,才从龟甲、甲骨、竹简、帛布等慢慢演化,但电子书却并非纸本的不方便,充其量可能是为了环保。正因如此,身为出版业者的我们,更应该关注载体从2007年到现今所发展的概况与重点,才知道何去何从。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从电子书载体上来讲,从一开始是电子书载体的导入从2007到2009年,最早是针对数字化技术与出版社转型辅导。从2009到2011年,这两年时间属于电子书载体产品的成长期。
 
  经过上一阶段的混乱与繁荣,第二阶段被关注的是,一是内容多元性,以动画、影音、3D等陆续成为内容的基本配备;二是载体本身的功能强化,包括无线上网让许多使用者可以上网。这些新载体带来数字内容蓬勃发展。但是,似乎没有人发现,这些原本设定为电子阅读器的载体,却渐渐远离出版核心。这个现象,就笔者判断,可能由于投入载体发展的资本过高,若单纯依靠出版产业的内容收益,是无法支撑整个数字革命与载体研发。在2009年到2011年的时候,出版已经跟电子书渐渐远行。
 
  我们再看第三阶段从2011年以后,电子书载体发展成长迅速且稳定。正因为成长稳定,价格越来越便宜,商机越来越大,使过去用计算机的习惯,被手持装置取代。加上所谓的这些APP跟多元游戏,让没有人已经关心阅读器有多少本书。我曾经在许多演讲里面问大家,如果你的手机有电子书,有多少人利用手机来看电子书的?这个答案是完全可以立马想到。很多人所关注的是有多少手游,所关注里面有多少语音。所以,依据西方电子书载体发展三阶段而论。
 
  市场数据所延伸市场数据延伸出阅读消费偏好,似乎都是针对载体或者电子阅读平台的使用经验,所合理衍生产出的数字阅读。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电子书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数据,都是因为您大量使用电子书阅读器,或者大量使用一些载体,而且这些载体是跟所谓的阅读纸本或者阅读书的内容,是不一样的。所以,如果电子书等于多媒体或者一些新媒体,电子书可能不会是出版产业推手,更无暇去照顾出版产业如何转型。
台湾大陆携手合作,共建共享,共创共荣
 
  虽然笔者不认为电子书对出版产业是百分百帮助,但电子书这种不可无书的质性,让电子书成功因素被理性聚焦在内容。加上,当全球纸本出版品产值每年持续衰落,其中大陆下降约13%、台湾降低约10%时,相对地发现,各地的数字出版的产值,则快速地在增加当中。虽然我们对于电子书重要核心,发展并不在内容,可是因为这种趋势,我们不得不去配合。所以,导致内容产业慢慢水涨船高。不过,两岸出版产业,因为市场规模不一样,台湾出版产业在纸本产值每年下滑同时,电子书的销售,同样并未如期的创下亮眼成绩。
 
  两岸出版产业交流甚早,许多台版书目前海外主要销售对象,仍持续锁定大陆各省市书店零售,与各大学院校与各级公共图书馆。甚至部份台湾学术出版社年营业额,有超过1/2以上的产值来自于中国大陆。这个现况说明,中文市场仅剩下不到20亿可能阅读人口,而大陆却占了3/4以上。这点说明,如果两岸发展电子书市场,不管繁体或者简体,大陆的内需市场是两岸目前唯一的机会。
 
  台湾在发展电子书市场中,并不完成没机会。从十九世纪开始,台湾出版产业的选题创意、媒体管理、专业人才与发行标准流程等方面,在两岸四地的出版产业中,也曾独占鳌头数十年。加上台湾许多电子研发大厂,不仅本身具研发能力,更是国际大厂,例如:苹果iPhone的主要代工厂商,均凸显台湾人在手持装置或者阅读载体上的优势。这些优势也是早期激发台湾出版产业转型的重要动力,只不过事过境迁,市场似乎已经成为台湾出版或者数字出版的紧箍咒。
 
  从国外经验来看,数字出版或言电子书,是未来发展趋势。对台湾业者来说,萌芽但缺乏养份的电子书,是救命良药,所以大家都愿意尝试。但是如果在既有的纸本基本基础上,与大陆数字市场携手合作,也是我们一直强调的共建共享、共创共荣的原则。一个大的内需市场,当文字隔阂慢慢缩小,台湾的选题创意、新颖的包装设计加上大陆海量的优质作者、丰富的数字媒体营销,辅以严谨的编辑流程管控、精准的发行数量预估,这样的美好理想,就可以把两岸出版市场融合在一起。
 
  当纸本的版权都没有问题之后,电子版权更可以轻松厘清。两岸电子阅读器无需一式两种语言、两种系统版本,只要透过一键式轻松转换,一平台两岸同步阅读,这样的合作,不仅让台湾电子书市场有发挥空间,更让大陆电子书市场,透过台湾营销管道,走到国际。
关键词:两岸 电子书 
热点排行
柯尼卡美能达黑白新品bizhub PRO 1200产品报告

革新化黑白数字印刷系统——拥有更全面的综…[详细]

上海紫光预推出数字喷墨印刷机PM520

上海紫光机械有限公司将在2011年11月举办的…[详细]

杭州东城图像公司推出热敏CTP和UV-CTP

近日,杭州东城图像技术有限公司重拳出击,…[详细]

大族冠华新推GH794四色商务印刷机亮相全印展

第四届中国(上海)全印展于11月14日隆重召开…[详细]

美企业推出新概念UV-LED喷墨丝网印刷机

据来自美国wxow网站的消息,丝网印刷机厂商…[详细]

柯尼卡美能达bizhub PRESS C7000/C6000产品报

2011年8月5日,柯尼卡美能达在北京展出了其…[详细]

更多知识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