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会见到访的香港特首曾荫权,共商粤港合作新突破。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中央对于粤港澳三地的合作可望有突破性的重大举措,三地有可能成立特别合作区,从而在经贸、社会、文化等多领域探索如何更好地融合,组建中国最强大的超级都市圈。
中央多个部门参与调研
另据广东方面的消息,此项名为“深化粤港澳合作”的调研,自春节前已经全面展开,具体运作包括在广东省内及到港澳调研,以及资料汇总后形成文件,经广东省领导批准后上报中央。分析人士认为,广东方面将全面广泛地征求港澳地区的意见,并在中央的指导下对调研结果进行综合调整,以利于粤港澳特别合作区平台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三地以及国家整体的利益。
中国入世后,多数产业对外放开,地域局限被打破,“特区不特”己是不争事实,如何在更深更广的层次强化粤港经济合作,这是两地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事实上,早在2002年1月1月,广东省外经贸厅首先传出信息:广东正积极争取中央批准建立粤港自由贸易区(《南方都市报》 2002年3月14日)。“粤港自由贸易区”的概念就应运而生。但按世贸相关法规,是自贸区一般都是独立关税主体之间的合作(比如港澳台内地是并立的独立关税主体),但广东并非独立关税主体,在这方面会与真正的自贸区有所区别。
知情人士称,粤港澳特别合作区的主要功能,将与自由贸易区相若,但最大的不同,然而,在特别合作区的框架下,粤港澳三地将在“一国两制”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消除制度上及行政区划上的藩篱,力促三地人流、物流、资金流的自由往来。粤港澳特别合作区的目标,正是广东日前所提出的:确立世界眼光,打造比肩纽约、东京大都会圈的世界级大经济区。
在这一梦想之后,是一串有力的数据支撑。统计资料显示,近几年广东的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额、实际利用外资等多项经济指标均居全国首位,广东的包装下游产业如食品、饮料、日化、医药、电子、化工等的发展也均居全国前列。
产业影响:印业格局或变
印业人士分析认为,如果一旦特别合作区从纸上付诸落实,对于印刷产业产生的长远影响,不仅仅限于打破“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三大内地基地印业格局那么简单。
近20年间,“珠三角”在中国印刷产业的格局中处于先导的重要位置。广东经济发展与包装上下游产业发展位居全国前列,并具有完善上下游产业链。无论是地利优势、技术力量、发展速度、产业规模、品牌效应、出口优势等诸多方面都在内地印业基地中处于绝对的领军地位。但到2005年前后,长三角印业发展以后来居上姿式,给珠三角企业家们上了一课。这一期间,产业布局的松散,珠三角印刷业能力过剩、高端精美印力不足,内部管理和新技术运用的问题逐渐突显。数据显示,同期长三角印企数量比珠三角多80%,全国印刷百强企业,珠三角有31个,而长三角有33个;长三角进入百强的印刷工业的总产值是87亿元,而珠三角地区是73亿元。进入全国印刷十强企业的,长三角有9个,而珠三角只有2个(该数据引自2005年广东印刷百强高峰论坛)。
一旦“粤港澳特别合作区建立,最大限度消除行政藩篱”( 据《文汇报》3月3日消息)成为现实,三地印刷产业发展互补优势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延伸。
可以预想到的是:
集群催生全球产业品牌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港澳印厂随着生产客户大规模内迁已经完成,特别是向广东沿海转移中,港澳印厂随目标客户群落户到中山、珠海、东莞、佛山、汕头、江门,大大降低印刷成本。相较粤澳关系,粤港两地印刷产业地缘、人缘和文化亲密关系更加密切,真正可以称之为“唇齿相依,盛衰与共”。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改革开放后,正是由于粤港经济的优势互补,才带动大珠三角的经济起飞,最直观的效果就是,确立大珠三角印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执牛耳的地位。
无论是近年广东在全球品质印刷口碑也好,还是近年来广东(包括深圳)全球加工基地的地位确定也好。囿于行政载体的差异,整体而言港澳粤印刷资源未完全整合,也就没有从真正的意义上,形成一个完整的全球意义的高端印刷产业品牌。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在一批以雅昌、佳信达、鹤山雅图仕、中华商务为代表的现代化企业推动下,港澳粤(特别是港粤)的产业模式和相互协作己经达到了一个极至:上万计企业数量、大批量产业熟练工人不断补充、对大单的协作分工、对尖端技术和机器的追求。
2005年广东印刷百强高峰论坛上,印界代表曾就“珠三角成为世界印刷中心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与契机”的问题,归纳出三大必需条件:一个是政策,即政府的作用;一个是金融环境;第三是科技创新。政府政策导向支持,早在2005年当年《广东省文化大省的建设纲要》及《关于“十五”后三年印刷业总量结构布局的规划》中,已正式明确“珠三角建设国际性的印刷中心”的内容,提出了确立“珠三角建设国际性的印刷中心”地位的重点内容。
对于科技创新一条,近年来广东采取的是“校企术”三位一体的道路。除了从湖南引入师资,建立专门院校;鼓励印包企业引进国内、国际包装印刷业先进的技术与设备,特别是注重吸收和消化国外先进技术成果;专项立项鼓励、支持属地企业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改善包装印刷产业的工艺和生产水平。当然特别合作区成形后,广东还可以从技术更发达的香港同业中淬取科技精华。
如果说以上两个必需条件早己脱离技术层面,那么第三条也是最重要的屏障突破就在于造就灵活的金融环境。相信谁率先打破了这一产业壮大发展中的屏障,谁就解决了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一个全球产业品牌出现是指日可待。
游资流向推动一枝独大
与环渤海地区消化本地和南方融资后天优势不同,港澳粤在吸收国际投资及游资方面有着先天优势。香港是全球著名的金融及投资中心;澳门因博彩、娱乐的兴盛,游资比较充足,这两地将为特别合作区印业发展提供丰沛的资金来源。
此外,广东部分印刷项目(比如广东国际包装印刷城)己经引入金融担保业务,向买家提供融资服务,提高商家的资金周转速度,这样就解决了印刷最年末财务“应收账款”的头痛问题。
第三,据分析人士认为,为实现港澳特别合作区的有效运作,中央有望给予该合作区下放部分经济管理许可权、社会管理许可权以及金融创新方面的试验权。在特别合作区一体化的框架下,金融创新将因港澳两地丰富的操盘经验,演出一幕“借鸡生蛋、蛋复生鸡”的好戏!
此外,香港与澳门都是国际性城市,容易争取外单。尤其是香港在世界四大印刷中心属于惟一的外向型印刷生产基地,由于香港印刷业主体已经融入珠三角地区,这就弥补了广东内地市场有余,外单不足的软肋。一旦“港澳粤”前店后厂的优势完全确立,将加大与原本处于追赶状态的“长三角、环渤海”之间的差距,因此可以预想,“珠长渤”并存格局必将分化。
目前,广东己树立了以制造加工为主体的优势主导产业,这其中当然包括加工服务业的印刷业。在一定程度上,广东中山、深圳两地就像珠三角印业的两台发动机。如全国较早也是最大的包装印刷生产基地之一——位于中山火炬区的中国包装印刷生产基地,已成功地吸引了80多家国内外著名包装印刷企业投资设厂,年产值逾亿企业10多家。2005年包装印刷基地企业实现工业产值92亿元,比增20%;实现税利总额5亿元,比增23%;出口创汇6.6亿美元,比增10%。
可以想象,港澳粤特别合作区建立,香港金融中心、广东制造中心、香港技术中心和广东人才中心的优越条件将得到充分发挥。在这个特定区域内实现商品、货物、资本、信息、技术的自由流动以及人员的有限流动,减少通关手续和程序。
近几年来,由于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在政策利好下,迅猛上升,给业内人士更多的想像空间。但就整体而言,珠三角自身拥有地缘、人缘、文化、历史沿革、品牌等比较优势,要远比“环渤海”强,虽然“长三角”追赶步伐年年紧逼,但在海外定单和产业发展后劲方面尚难预料。如果政策利好的天平再次像30年改革开放时向广东倾斜,无论是环渤海经济圈正在酝酿印刷产业协作,还是长三角已经形成的竞争角力,都将无法改变珠三角先行一步的尴尬!
补充资料:
对于粤港印刷发展,业界是有目共睹的。对于澳门将在“粤港澳特别合作区”这三架马车中所有得失,略作陈述。
澳门印刷业有逾百年历史,由于地方狭小,发展空间受限,生产技术远远落后香港企业。据2007年10月的数据统计,现有印刷企业70家左右(数据源自澳门印刷业商会理事长麦志权2007年10月讲话)。但澳门有其本身的特色:澳门印刷厂都进行“一站式”的生产,即承担印前、印刷、印后全部工序,且绝少外派工作。并能够提供全方位的印刷服务,即接受小至卡片、单张,大至精装书刊等所有活件。
由于澳门没有专门印刷培训学院,造成产业人力资源短缺的现象。澳门厂家内迁后,甚至出现过2年也聘请不到切纸技工的状况。即便这样,还有相当数量的澳门印厂选择仅将印后部分内迁,而仍立足于消化本土市场或以澳门为跳板的海外订单。除澳门印刷短期培训可以解决部分人员问题外,来自广东的专业血液输送成为“工荒解决”的主要渠道之一。